
四 开创性的效用理论研究
劳动理论、价值理论、价格理论以及货币理论都是经济学的基石,即经济学必须研究的基础理论。以上对于劳动理论、价值理论、价格理论以及货币理论的阐述强调了这四个方面在新的时代创新认识的必要性,阐明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创新对于推进现代经济学研究创新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创新都属于现代经济学的开创性研究,体现了现代经济学的创新必须大力推进开创性研究的基本面。当然,必须进行理论创新的现代经济学的开创性研究还需要涉及经济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即现代经济学在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开创性研究。这其中就包括还需要进行基础性的效用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对于效用的研究是基础性的,也是没有展开深入研究的,留下的是并不清楚的对于效用范畴的界定,并且只是在这种前提下做出了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的区分,对于效用的研究最重要的是确定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存在以及对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认识。
在传统理论看来,既然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那么,这种度量就可以区分为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传统的以消费者心理感受为界定的基数效用就是指按1、2、3等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这种基数效用分析方法为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传统的以消费者心理感受为界定的序数效用就是指按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这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列顺序的方法。序数效用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传统的以消费者心理感受为界定的总效用就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同样,传统的以消费者心理感受为界定的边际效用就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因而,传统理论认为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是: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
在以往的效用理论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是,传统理论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需求定理。传统理论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需求定理:需求量和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因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取得效用,对边际效用大的商品,消费者就愿意支付较高价格,即消费者购买商品支付价格以边际效用为标准。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购买商品越多,边际效用越小,商品价格越低;反之,购买商品越少,边际效用越大,商品价格越高。因此,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这就是需求定理。
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属于基数效用的分析方法,在传统效用理论的研究历史中,还有使用序数效用做分析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经济学界普遍使用基数效用的分析方法,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用序数效用做分析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又被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现在,这两种分析方法都收录在经济学教科书中,但又都不能用于指导实践,因而,这使得传统的效用理论几乎丧失了活力。从21世纪的实际来看,传统理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仅仅能反映简单商品经济的情况,不要说对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用的,就是对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的适应性也是差得很多的。现代经济学不能将科学的研究置于主观的心理感受之上。传统的效用研究甚至一度认为效用是个人快乐的数学测度,这只能是在经济学学科创立初期才会出现的情况,在21世纪的经济理论研究中是绝对不允许以这样的态度对待经济科学研究的。
现在看来,在21世纪,基于以前的研究成果,对于效用理论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开创性研究。一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其中就包括对于现有的效用理论不足以认识复杂的经济运行实际情况的挑战,应对这一挑战,经济基础理论包括效用理论在内必须进一步加深研究,尤其是需要进一步加深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效用理论研究。二是新型工业化的实践表明在新技术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映社会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构成的效用理论必须相应提高认识的高度和精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各种效用的内部性和外部性区分的认识水平上,必须对效用范畴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必须对非理性的效用创造和效用优化问题展开更深入的学科分析。三是现代战争的频仍与升级,以及全球恐怖主义猖獗造成的人世间苦难,迫切需要从人类必须保持生存延续的角度,全方位地深入现实生活之中展开对于效用理论的新的开创性研究。鉴于效用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范畴,是对于人类劳动成果作用的社会性评价,因此,在当今的网络经济时代,继续开创性地深入研究效用理论进而更精细地研究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不同效用的区分,必将有力地带动和推进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创新发展。
[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201、2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