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少子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少子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不仅如此,少子老龄化也成为日本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中国人口的少子老龄化也进展得很快,据预测未来20年也将发展到与今天日本同样的程度。由此可见,目前中日两国都处于人口老龄化大潮当中,而日本早于中国3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更是处于风口浪尖。因此,中日两国有必要携手共同应对少子老龄社会带来的各种难题与挑战。
其实,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的产物,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口发展呈现出低死亡率、低出生率和低增长率的状态,从而导致人口的老龄化。无论愿意与否,人口老龄化都将到来。我们对人口老龄化也应当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看,人口老龄化、平均寿命延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人口质量提高的表现,可从一个侧面看出国家的昌盛、经济的繁荣、社会安定有序、科技的发达、生活条件的提高等。经济发展是手段,而实现国民长寿和美好的生活才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从消极的方面看,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必将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将会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量增加,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等。
按照联合国公布的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为老龄化社会;达到14%为老龄社会,而达到21%为超老龄社会。不同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不尽一致,因此带来的冲击也有所不同。欧洲大陆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尚不明显。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口平均寿命相对较短,尚未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而日本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少子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当下的日本可谓老龄化的“先进国”。一是其老龄化率非常高,2017年的老龄化率已高达27.8%,居世界主要国家之首;二是人口老龄化进展速度超快,从老龄化社会(1970年)到超老龄社会(1994年)的时间仅用了24年,而其他发达国家几乎用了100年;三是日本在应对老龄化社会出现的各种难题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面向老人的银发产业、养老设施、老人康养、旅游等产业十分发达。
当然,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也十分严峻,中国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017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达1.5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11%,而且正在快速地向超老龄化社会飞奔,估计在2025年中国就会进入超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不亚于日本。虽然中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率还远低于日本,但老年人口基数大,而且老龄化还呈现出失能老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比例高的特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养老护理、精神文化等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由于中国的快速老龄化进程与劳动力总量减少并行,相应的保障及管理体系没有发展到位,所以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复杂。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做到未雨绸缪,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社会问题。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国的老龄化过程与日本相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即“未富先老”或“且富且老”,加之长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这意味着未来的形势将比当今日本还要复杂得多。
应对老龄化社会是中日两国共同面对的难题,日本在应对老龄化社会难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颇值得中国借鉴。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于2018年6月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日共同应对老龄化问题:路径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东京大学、中央大学的专家,日本厚生劳动省的一线官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民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的100多位专家会聚一堂,对中日少子老龄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书以这次研讨会的论文为基础,同时还采用了部分约稿,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在不改变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对日方专家的论文按照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较大幅度的编译,对中方专家的论文也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
全书共分为十九章。前四章是关于少子化的讨论。少子化与老龄化互为表里,是老龄化迅速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说“老龄化”还有一些积极意义的话,那么“少子化”则很难找出其积极意义,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非常严峻的问题。2017年,日本0~14岁的少儿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12.3%,甚至比75岁及以上的高龄老龄人口(12.8%)还要低。中国的情况也不乐观,2016年综合出生率仅为1.08,远低于少子化严重的日本(1.44)。第一章“日本少子化进程与政策应对”(王伟)和第二章“少子化问题的亚洲特征”(山田昌弘)重点分析了日本少子化的进程与特点。第三章“少子化时代中国的婚姻与生育”(王晓峰、刘华伟)则进一步聚焦少子化的深层原因即婚姻与生育问题。第四章“东亚少子老龄化和移民政策”(铃木透)则从更宽泛的视野如家族体系、移民政策分析了东亚少子老龄化问题。第五章至第十一章探讨日本老龄化与医疗、护理领域的相关问题。第五章“日本老年人的健康”(别府志海)在对中日老龄化问题比较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日本老年人的健康情况。第六章“日本老龄化社会与老年劳动力供给”(丁英顺)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日本老龄化社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第七章“日本老年人居住地迁移及其内涵”(中川雅贵)对日本老年人居住地迁移的特点以及老年人护理对代际关系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第八章“日本的医疗制度改革”(远藤久夫)对日本的医疗制度改革进行了深入分析。老人护理特别是对失能老人护理的核心是医疗制度改革问题,日本的医疗制度很有特色,其制度创新与改革经验,颇值得中国借鉴。第九章“日本政府支持创新成果应用于老年护理领域的举措”(平力群)介绍了日本政府以及主要相关省厅支持创新成果应用于老年护理领域的举措。第十章“日本‘地域综合护理体系’与老年住宅建设”(田香兰)对日本“地域综合护理体系”与老年住宅建设进行了探讨,老龄人口的护理离不开制度层面的综合护理体系和住宅,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作。第十一章“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现状与课题”(込山爱郎)从政府管理视角对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现状与课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第十二章至第十六章从中日两国比较等视角对老龄化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第十二章“人口老龄化的中日比较分析”(冯文猛、聂海松)从历史和现实多层次、多角度对中日老龄化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第十三章“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对中日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张季风、邓美薇)利用实证模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对中日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差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可能有许多方策,但技术创新无疑是最佳的解决手段,具有特殊意义。第十四章“中日两国护理需求与供给比较”(林玲子)从供给与需求视角对中日两国需要护理人数、护理机构、护理人才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毋庸置疑,在老人照护过程中,护理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第十五章“从中日人口交流变迁思考中日合作”(佐佐井司)以在华日本人和在日中国人的现状入手,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对中日人口交流的影响以及两国合作问题。第十六章“日本养老护理NPO的产生、发展与作用”(胡澎)对日本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护理NPO的现状、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养老护理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养老护理NPO的作用不可忽视。第十七章至第十九章为案例分析。第十七章“中国公办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分析”(王莉莉)通过取样调研,介绍和分析了中国公办养老机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十八章“中国城市独居老年人生活现状与孤独问题(案例分析1)”(申顺芬、林明鲜)和第十九章“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视角下的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案例分析2)”(王桥)通过田野调查和实证分析探讨了城市独居老年人生活现状与孤独问题影响因素,以及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情况、服务路径,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中日两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在人口老龄化特征、人口结构变化、老人福利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精细的制度设计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应及时地借鉴日本经验,探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中日两国在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有很大的合作空间,特别是在养老服务领域,双方互补性强,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中日共同携手应对老龄化社会是时代使然,任重而道远,本书仅仅是对中日少子老龄化社会现状与问题的基本分析,对解决的路径与未来,仅仅是提供一种思路而已。倘若本书能为读者了解和分析极为复杂的中日两国的少子老龄化问题有所启迪,将不胜荣幸。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登峰战略”系列研究成果之一,并得到了该项目提供的出版经费支持。本书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领导、同事们的热情指导、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对本书编辑工作付出辛勤汗水的郭红婷女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季风
2019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