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老龄化社会:中国日本共同应对的路径与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日本的少子化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日本人口更替水平不断降低。1947年日本的人口更替水平为2.71,1956年降至2.24,1966年为2.15,1976年为2.10,20世纪80年代以后下降到2.1以下,目前为2.07。与此同时,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也一直在走下坡路。战后初期日本总和生育率处于4.54的高水平,20世纪50年代后大幅下落,1960年跌至2.0,丙午之年的1966年因受迷信影响[10],一度下降到1.58。此后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维持在人口更替水平上下。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1974年的总和生育率为2.05,低于人口更替水平的2.11,1975年为1.91,下降到2.0以下。此后,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一路下滑,1989年下降到1.57,低于1966年的1.58,创战后最低,震惊日本朝野,日本称之为“1.57冲击”。从此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一蹶不振,1995年降至1.42,落入“低生育率陷阱”,2005年低至1.26,再创日本战后最低水平。2006年后总和生育率有所回升,2016年为1.44,仍远低于人口更替水平(见图1-1)。

图1-1 二战后日本总和生育率变化概观

资料来源:国立社会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人口統計資料集(2018年版)」、http://www.ipss.go.jp/syoushika/tohkei/Popular/Popular2018.asp?chap=0。

在严格的学术意义上,日本的“少子化”起始于1974年,但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20年左右的时间对日本“少子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在上述20年的前10年和后10年里,日本的人口更替水平与总和生育率情况各有不同,前10年多数年份的总和生育率低于后10年的,而人口更替水平却高于后10年的,要分为两个阶段看待。其次,1956~1965年,除1965年外,其余9年的总和生育率都低于人口更替水平,而1965年的总和生育率略高于人口更替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些人为避开丙午年提前生育。如此看来,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有近10年的时间总和生育率持续低于人口更替水平,可以说,这一时期日本就奏响了“少子化”的前奏曲。虽然由于1966年生育率的上升,日本没有进入学术意义上的“少子化”,但近10年的低生育率不仅是日本“少子化”的前兆,也带来“团块世代”与后来世代人口数量上的失衡,成为后来日本养老金、医疗、护理等社会保障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一[11]。再次,再看1966~1975的10年,其中有三年的总和生育率低于人口更替水平,1966年为丙午年迷信所致,1974年是日本进入“少子化”时代的首年,1975年的总和生育率跌破2.0,从此一路下滑;有四年的总和生育率略高于人口更替水平,1967年明显是避开丙午年生育的反弹,1971~1973年是因为第二次生育高峰带来的生育率提升[12];1968~1970年这三年的总和生育率与人口更替水平持平,都是2.13。由于这三年处于丙午年与第二次生育高峰之间,不排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丙午年后生育率反弹和第二次生育高峰的影响[13](见图1-2)。就目前日本的总和生育率而言,日本是超低生育率、超少子化国家,仍处于“低生育率陷阱”之中。

图1-2 1956~1975年日本总和生育率及人口更替水平变化

资料来源:国立社会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人口統計資料集(2018年版)」、http://www.ipss.go.jp/syoushika/tohkei/Popular/Popular2018.asp?cha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