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俄罗斯及中东欧等转型国家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化过程中均取得了显著但有差异的增长绩效。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把握住了经济赶超的历史机遇,经济增长表现有目共睹,俄罗斯的情况有所不同,在经济增长整体呈现向好趋势的同时,波动相对较大。作为经济的“心脏”,金融部门的转型与发展对于上述国家持续的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过去二十多年的转型进程中,中国、俄罗斯及中东欧等转型国家的金融部门取得了怎样的发展?各国金融转型和发展又具有哪些共性与差异?本书将就这些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接下来,本书讨论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在转型国家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金融发展是否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金融助力?不同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否又具有共性?事实上,经济学家对于金融部门的发展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话题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论。许多经济学家,特别是宏观经济学家,对金融部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产生怀疑,他们基于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增长模型和对不同国家经验数据的回归分析表明,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是非常明确;与此相反,那些更多从历史经验来进行分析的经济史学家则普遍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明确的促进作用,人们应该讨论的问题是其在多大程度上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他们的研究表明,银行及金融市场确实能够通过获取和分析信息、为企业筹集资金以及便捷支付手段等渠道促进企业、行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那么,在转型国家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本书将通过实证分析对此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此外,转型国家普遍具有新兴市场的特性,那么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国内金融系统是否表现出了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脆弱性问题?如果有,这种金融脆弱性该如何界定和评价,并且又该采取怎样的路径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本书将对此进行讨论。特别是,我们将结合“一带一路”这一背景讨论中国的金融脆弱性问题。“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金融业“走出去”并树立“大国金融”形象提供了契机,但与机遇共生的是金融深化改革的风险问题,而金融脆弱性既是风险的本质体现又是影响金融“走出去”战略实施的主要约束条件。因此,基于金融脆弱性的内涵,从国内金融深化以及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替代两个视角精确解读金融脆弱性在当前的表现,是我国防范金融风险以及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金融助力作用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