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昭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3章 牂羝不辨,惝恍迷离!

夕月坛。

就在阜成门外。

是五坛八庙之一,建于嘉靖年间,是皇帝每年秋分祭夜明之神和天上诸星宿的处所。

亥时在夕月坛举行祭祀之礼,主祭夜明之神,配祀二十八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及周天星辰。

每逢丑、辰、未、戌年,皇帝则要亲自赴月坛行祭祀礼,而其它年份“朝日则谴文臣,夕月则谴武官”代行。

本次祭祀,与往常不同,大同胜战毕之于夜,为天地神灵庇佑,合该告慰月、夜。

炎炎夏夜,园内种植了大量松柏树木,走进坛内,顿时觉得生意盎然,连心中的忧虑、烦躁都能驱走几分。

杨博先在一座一丈高,坛面铺设着白色琉璃,四面设有白石阶的主坛上,焚香祷告,默诵当朝功德,直至三更更声,如钩的明月明晃晃照耀大地,四方星宿隐匿,祭祀始毕。

遵礼制,主祭官需在此停驻一宿,代皇帝感悟神明启示,尽管从嘉靖年间至此,几十年的月坛,月神从未降下启迪,但规矩还是要遵守的。

既是人子,也是太常寺少卿的杨俊民,成了副祭官,随着父亲一道在园中漫步,不知不觉间,就走到了蟾宫。

内有碑廊、双环映月池、广寒桥和嫦娥奔月雕塑,此外还加种了婆罗树、梧桐树、石榴树和桂花等名贵树种。

“月”的意境,堪称绝美。

映月池水,倒影出父子,清风泛起微波,二人的模样渐显扭曲。

“什么?”

杨俊民或许太过震惊,失声道:“父亲您要致仕?”

下值放衙前,才听说王崇古设伏埋葬草原最后精锐,获准入阁的事,那会儿,他还以为山西势力终于成型了呢。

一阁老,一天官,一计相,内阁、六部交通,山西势力不说权倾朝野,但也能取代之前“高党”的地位,与东南势力分庭抗礼。

本来卖官不成,要退回给何宗贤等人的那一百万两银子,他又让人别退了,这会儿的银车,估计又往蒲州城而去了。

银子收下,就代表对何宗贤等人的升官是有底气的,父亲要是一退,底气就要大减,横生不少变数。

受了夜风,杨博脑子的昏沉感就更重了,没觉察长子的异常,只顾着说道:“不止我要致仕,你也要退。”

“父亲,这是为何啊?”杨俊民大惊失色。

他还想着依靠父亲的地位,依靠山西势力,在朝中更近一步呢,哪怕爬不到阁老的位置,至少也要朝着九卿之位努努力。

这一退,还有进步的可能吗?

“为父在御前失仪,也就是都察院御史、六科给事中出缺严重,不然,这会儿就有大量弹劾我的奏疏入宫了。”杨博想起乾清宫中自己言辞反复的小人嘴脸,就连自己都为之不耻。

但那时,他太想让王崇古入阁了,也太想让山西势力走到权力巅峰了。

为此,他努力了几十年,在花开月明之时,难免恍惚了。

人啊,小心谨慎几个月容易,小心谨慎几年也不难,小心谨慎几十年并非不可能,但难得的,是小心谨慎一辈子,从始而终。

一个恍惚,就跌入了万丈深渊。

陛下给了体面,没有点明他的失仪,还让他亲自主祭宣大军的不世之功,他要是不想体面,如虎狼的朝臣们就该动手了。

“父亲的致仕,又与我何干?”杨俊民不愿意道。

御前失个仪,让当朝天官致仕还不行吗?怎么还能“株连”他这个太常寺少卿呢?

“你能想到的事,陛下、阁老、部院大臣们也能想到,他们不会允许朝廷出现第二个东南势力的,王崇古入阁,他们阻止不了,那么,就会剪除其他人,如果为父没有给他们借题发挥的理由还好,但现在,人家已经抓到了我,即便牵扯不到王国光、张四维等人,你、我,包括你那武举第一、锦衣卫指挥佥事的弟弟,父子三人,休戚与共,必定同进同退。”杨博叹息道。

他以病老致仕归故里,群臣必然会谏疏俊民、俊卿同行侍奉。

而且,他一日不死,俊民、俊卿二子,就没有被起复的可能。

一个反复。

三父子致仕。

这便是权力的残酷。

杨俊民脸色难看到了极点,“以父亲之见,这吏部天官之位,会由谁接任?”

“如果在朝中选拨,六部之中,或以工部尚书朱衡最为合适,资历、能力,无可挑剔。

只是,朱衡性格刚直,不懂变通,为次相所不喜,或会从中阻挠。

再有,东南势力中,有一在野官员,前工部尚书张翰,能力尚可,但如礼部的吕调阳一样,唯次相马首是瞻,想来,次相会助其起复上位。”杨博踱着步,随口答道。

杨俊民却没有跟上,不论是朱衡领吏部事,或是张翰领吏部事,都不可能再推山西势力的官员上位,那一百万两银子,总归是要退回去的。

“完啦!”

“钱又没了!”

……

大学士府。

事关人事大权的变动,连礼部尚书的吕调阳都来拜谒阁老。

吏部、礼部。

别看读音相似,但九卿之中也有高低,人事、财政两权历来最重,是以,吏部尚书被称为天官,户部尚书被称为计相。

杨博失位在即,吕调阳也来打打秋风,看看能不能动一动。

同级调动,但含权量却完全不同。

吕调阳到时,张居正的门生曾省吾、于鲸、贺一桂、王宗载等众多门生故吏已经在了,但是,阁老却不在。

人差不多齐了,大学士府管家游七来传阁老口信,“助张翰上位!”

绝了在场所有人的念想。

……

元辅府。

来自天寿山的客人深夜造访,管家将人引入书房内。

“邵大侠?”

“草民在。”

“你这个名字起的真好啊,大侠,大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谁见了你,都得叫一声大侠啊。”

这位助高拱在隆庆年间再入内阁,掌控朝政的神秘人物,高仪虽是头回见,但却是久闻其名,如雷贯耳。

“不过是个外号罢了,如果阁老觉得不合适,可以为草民改个名。”邵大侠谦卑道。

“肃卿的意思,我明白,不过,我这里庙小,容不下你这位大侠,应天承应天命而生,顺天顺应天命而起,冥冥之中,天意早已注定,我命薄,抗衡不了天命,尔不妨另择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