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2章 怎就隔了代?
王陵话音落下,刘恭自是微微点下头。
诸侯王举兵所需的‘大义’,其实就是为自己涉嫌谋逆的举动,向天下人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如上千年后,大明燕王:朱棣举兵,便是举‘奉天靖难’的大义旗帜。
在后世人看来,又或是从上帝视角来看,这种遮羞布性质的大义旗帜,似乎没什么太大的作用和必要性。
任你说出花儿来,不也还是造反嘛?
但在信息极度闭塞、讯息传播极度缓慢的古华夏,诸侯藩王举兵时的大义旗帜,却几乎是天下人判断其动机,以及军事调动合法性的唯一渠道。
——你都举兵了,好歹得说点什么,来表明自己不是造反吧?
——如奉天靖难、清君侧之类?
装也得装一下啊?
总不能演都不演了……
…
诚然,你说你没造反,天下人不一定会信。
但大多数人总还会迟疑,而非直接把你定性为乱臣贼子。
想跟着你干一番大事业的人,也好歹还能装糊涂。
——跟着你干,若事成,自然是从龙之功没得跑。
若事不成,那也能倒打一耙:我不知道啊?
我以为我奉天靖难、清君侧呢!
我可是大忠臣啊!
都是这乱臣贼子哄骗于我!
反之,若没个像样点的大义旗帜,替你向天下人说一句‘我没造反’,那大家连装糊涂都装不了。
跟你干肯定是不可能的了。
反倒是你这个乱臣贼子的项上人头,在朝堂中央那边有点值钱……
“殿下得立以嫡长,又乃太后亲封为储,得位至正。”
“届时,可能成为诸侯举兵之‘大义’的,大抵只有诸吕乱政。”
思虑间,王陵略带疲惫的话语声再度响起,将刘恭的思绪拉回眼前。
循声抬头侧望,便见王陵面上,已是挂上了肉眼可见的疲乏。
却仍强打起精神,侃侃而谈道:“太后,终归是高皇帝的发妻,不会有人敢拿‘太后乱政’,来作为举兵大义。”
“所以殿下要做的,便是将吕氏一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既要让吕氏成为助力、成为殿下坚定的忠臣,也要保护吕氏,免遭天下人指为‘乱汉之贼’。”
“若太后尚在,吕氏便胆敢作乱,那自是太后欲窃国。”
“殿下纵然天资卓绝,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然若太后无窃国之念,吕氏,则绝不会在太后尚在时作乱。”
…
“及太后宫车晏驾后,吕氏即便是真反了,殿下也绝不能假借元勋、诸侯之手,以图平乱。”
“且无论吕氏一族,与殿下是否恭顺、是否有叛逆之心,殿下都一定要明告天下人:吕氏,是殿下最可靠的忠臣!”
“唯有如此,才能使朝中元勋、关外诸侯‘尊刘壤吕’的大义不攻自破,使其不得作乱之机……”
最后一语道出口,王陵便再也撑不住,不顾学生刘恭当面,就斜身在筵席上侧躺下来。
见王陵如此作态,刘恭自也是当即明白:自己该离开了。
只是在离开前,刘恭仍不忘侧过头,深深看向王陵那写满疲惫,却又莫名轻松的神情。
许久,方顾自笑道:“方才朝议之上,老师恨不能血溅五步,以稍阻皇祖母封王吕氏。”
“——就好似吕氏为王,是老师绝对无法接受的灾难。”
“眼下,老师又断定吕氏会被遍封为王、侯,还建议学生要好生拉拢吕氏。”
“学生倒是不知,吕氏在老师眼中,究竟是善是恶了。”
闻言,王陵仍侧躺于筵席之上,甚至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
只嘴上淡然答道:“吕氏,便好比一群猎犬。”
“——极其擅长打猎,却也随时可能发狂的恶犬。”
“但有太后牵着,这群恶犬,便出不了岔子。”
…
“只是老臣原先以为,太后宫车晏驾,这群猎犬就不再有人能牵的住——至少陛下牵不住。”
“所以,老臣才会反对太后,将这群猎犬从囚笼中放出来。”
“但今日朝议,殿下‘吕不代刘’之语,却是让老臣改变了主意。”
“——这群猎犬,殿下或许牵不住,却也总能假太后之威,勉强牵一段时间。”
“实在牵不住了,殿下当也能在不动神色间,将这群猎犬烹而食之……”
意味深长的一语,惹得刘恭沉思许久,终是起身再一拱手:“学生,谨受教。”
谢过礼,刘恭便也没再继续叨扰,拱手倒行出凉亭,默然朝着侯府大门而去。
凉亭内,王陵仍侧躺着身,只眼角稍睁开一条缝,看向刘恭离去时的背影。
许久,终于缓过劲来的王陵,才勉强撑坐起身。
也几乎是在王陵撑坐起身,双目也重新焕发出光彩的瞬间,一老仆自院门而入,默然走到了王陵的身旁。
“出府门时,太子是何作态?”
只见那老仆自然的一弓腰:“太子面呈愠色,似是为君侯所驳斥。”
“出了府门,偶逢功侯相问,太子也只默然见礼,疾走而往宣平侯府。”
“功侯们都说,太子这是吃了挂落,要去寻鲁元主嘤嘤啼哭,好告君侯的状……”
听闻老仆此言,王陵面上笑意愈发灿烂,语调中,却莫名多出了些许感怀。
“天纵之才啊~”
…
“怎就隔了代?”
莫名一语,王陵又是一阵苦笑摇头,面上笑意却是怎都止不住,嘴角上翘的角度也怎都压不下。
而在一旁,老仆只一脸迟疑之色,终是小心道:“君侯,何必如此以身涉险?”
“兴衰罔替,都不过命数罢了……”
却见王陵闻言,只含笑一挑眉角,斜眼看了老仆一眼。
而后自然探出手,由老仆搀扶着起了身。
望向刘恭离去的方向,嘴角再度翘起,语调中,也带上了一股莫名的洒脱。
“高皇帝,终归唤我一声‘兄长’啊~”
“即做了兄长,自然要在弟弟故去后,于弟弟的家业稍行看顾,方不负那一声‘兄长’相称。”
…
“去,给北平侯递一封拜帖。”
“明日暮时,邀北平侯登门赴宴,饮酒食肉!”
“还有太后赐的仆从、女婢,都好生安置。”
“切莫让太后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