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创新升级期:2004~2014年
自2004年起,完成原始积累和创业探索的大信进入以创新升级为主要内容的全新发展阶段。在模块化设计的基础上对生产、物流、客服系统进行了创新,实现了“模块化”的乘数效应,在家居制造领域尤其是在家居定制领域迅速向国内一流企业行列靠近。
大信进入创新升级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主营业务由单一橱柜进一步延伸到整体厨房,成为国内家居行业中首个提出“厨电一体化”概念并付诸实践的企业。自2005年起,大信先后与美的、松下等国内外家电厂商合作,将抽油烟机、燃气灶、消毒柜、洗碗机等厨房电器品类纳入产品体系,实现包括厨房电器在内的厨房用品一站式购齐。在这项重要的创新性商业实践中,大信以无压货、不压任务、先款后货、自然配套、后定指标等一系列做法力争达到边际成本递减的效果,始终将配套营销费用控制在2%以下水平,遥遥领先于后续跟进的同行企业。到本阶段后期,在大信整体厨房方案中,配套家电产品的价值占到总价值的55%~60%。进入这个阶段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大信业务在区域层面的拓展,从区域性市场拓展至全国市场。2008年,大信专卖店数量突破500家,厨房电器全部实现自有品牌。2011年底,除西藏外全国各地已经拥有1000家以上的大信品牌专卖店。在生产规模和能力方面,大信也在这个阶段实现全面升级,2014年位于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内的大信工业园二期综合体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橱柜生产能力达到每天1000套。
在这个阶段,独具大信特色的强领导“家”文化企业经营哲学业已形成,“心系顾客,做中华民族的好子孙”的商业理想作为企业愿景深入人心。战略方面,大信凭借自主开发的“梦模块”设计系统、企业ERP系统以及独有的分布式生产,使得“差异化+成本领先”的战略定位得以巩固,行业竞争优势不断显现并难以被复制。生产制造方面,自成一体的模块化大规模定制生产制造体系基本成熟。营销方面,通过开放工业园,大信在行业内率先开展“工业旅游”,并开创了体验式文化营销的新模式。2011年6月,历时12年筹划建设的中国首家厨房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馆藏国家级以上文物超过3000件,成为大信重要的基础研究平台与原创素材宝库,同时也为大信“工业旅游”提供了难以被复制的资源和场景。2013年,大信成功承办第一届中华厨房文化节,其独特的营销模式已替代传统广告并取得卓越成效。在这一时期,大信依靠物美价优的产品与独特的营销模式,成功打造品牌形象。2008年,大信厨房电器全部实现自有品牌,被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评为“全国售后服务优秀品牌”。2010年,大信被评为中国橱柜领军企业十强之一。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大信奠定了其行业地位,参与整体厨房的国家标准制定并获标准制定杰出贡献奖,成为整体橱柜售后服务行业标准的主要制定企业。
专栏1-2 中国(大信)厨房文化博物馆
中国(大信)厨房文化博物馆位于河南省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大道东段大信科技文化物流园内,总占地面积4100平方米,是截至2019年由国家建设部唯一认定的中国厨房文化博物馆。中国(大信)厨房文化博物馆由大信家居独资兴建,由清华大学原教授、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设计者肖红,2008年奥运会会徽CI设计者张武,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河南博物院陈列工程主创者李建设联合进行厨房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提炼,并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青年才俊精心设计。整个博物馆历经5年筹备,7年设计、建造,于2011年6月建成面世。
中国(大信)厨房文化博物馆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以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为主线,通过丰富的文物和系统的文字,力求全面展现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与饮食方式、烹饪方式相关的思维特征、文化渊源、审美情趣和个性化需求。博物馆以各类青铜使用器、陶土使用器、近现代雕塑、出土灶具,特别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灶王神像,以及满汉全席、五谷的由来等历史钩沉为表现形式,弘扬历史悠久的中国乃至东方传统厨房文化。中国(大信)厨房文化博物馆作为中国厨房文化重要的集聚中心、博览中心、传播中心和研究中心,免费对外开放,截至2018年底累计接待中外游客及专家学者30余万人次。博物馆内馆藏丰富,历代古本灶王经、汉代古陶灶、灶君像数量之庞大、藏品之精美,堪称世界之最,其中拥有并展示的国家一、二级文物超过200件,三级文物超过600件。
烹制食物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之一,是人类思考和行为的永恒主题。俗谚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主导着人类的成长进程,厨房文化记录了人类的时代变迁。收集以家居饮食为主题的文物,创建厨房文化博物馆,不仅仅是庞学元、李电萍夫妇的个人爱好,也并非是简单地为大信家居开展主题“工业旅游”提供独特的道具和场景,更为重要的是,透过丰富、鲜活的家居专题馆藏文物,大信得以对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与生活方式进行深入研究。从文化的历史物证中发现人类生活方式传承与变迁的源流,从人类生活方式中萃取家居产品和服务的基因要素,进而为家居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家居服务的定位与方式提供原创性的基因模块。借用计算机软件的术语,就是源代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大信)厨房文化博物馆为大信的工业设计提供了基础方法论,也由此成为大信难以被其他同行超越的竞争“神器”(见图1-1)。

图1-1 中国(大信)厨房文化博物馆局部
资料来源:根据大信相关资料整理、提炼。
2004~2014年是大信脱胎升级的关键阶段,自主创新成为该阶段背后的重要驱动力。依靠自主创新,历经不懈探索,大信通过对收集到的10万套原始整体厨房方案的大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4235套经典解决方案,再通过对4235套方案的对比分析和集成整理,生成大信原始的380个模块。从中国汉字中得到灵感,成功找到家居业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密码,“十方兼容”梦模块设计系统以及企业ERP系统基本成形。其独特的模块化设计和生产方式,大大降低了材料的损耗率,使成本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与主要竞争品牌,显现出难以复制的独特竞争力。为了强化原创性设计,2012年,大信成立工业设计中心,以中国(大信)厨房文化博物馆作为基础研究平台,从中华传统烹饪文化和厨房文化研究入手,大力推动中国定制产品的原创设计。
专栏1-3 将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
大规模定制是大信践行自身战略、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而模块化设计又是大信大规模定制系统的核心。庞学元关于大规模定制以及开发设计系统、ERP系统的想法,可追溯至他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读过的《第三次浪潮》、《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和《大趋势》三本书。受未来学家托夫勒、奈斯比特等人影响,他在就读研究生期间写了一篇题为《运用信息系统,重新勾画我国商品流通的设想》的文章。在创业过程中,庞学元逐渐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的独特性与价值性,意识到“中国人的问题还需要自己解决”“只有以文化为基础才能有中国原创性的突破”,认为“任何基础研究都是在文化的土壤上进行的,而每个领域的伟大变革都是基础研究的厚积薄发”。事实上,大信的创新实践和发展轨迹与庞学元的这些理念是高度统一的。
资料来源:根据庞学元访谈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