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发展研究(2019年第1期/总第6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沿海论坛

推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

吴楠[1]

2019年6月2日,全国沿海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联盟第九届学术年会暨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十周年研讨会在盐城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盐城师范学院师生代表与会。与会者围绕“现代化强国战略与沿海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就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新时代沿海发展的特征、挑战和趋势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一 深化沿海发展理论研究

2009年底,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九次工作研讨会上,盐城师范学院与唐山学院、莆田学院、泉州师范学院、潍坊科技学院、台州学院、辽东学院、滨州学院等七所沿海地区院校签订《共建沿海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区域合作联盟协议》。2010年4月24日,全国沿海高校服务经济发展联盟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在盐城师范学院召开,发布《全国沿海高校服务经济发展联盟章程》《盐城宣言》,这标志着联盟正式成立。

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戴斌荣表示,盐城师范学院作为联盟的主要发起者和建设者,本着“服务沿海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精神,与全国沿海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联盟一起走过了10年峥嵘岁月。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全国沿海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联盟应当有新境界、新思路和新作为。面对新时代、新挑战,为了推进现代化强国战略实施与沿海高质量发展,盐城师范学院要坚持做牢主心骨,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战略等,搭建理论研究、服务实践以及交流合作的平台,从而助推沿海地区发展,提升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彰显联盟智囊团、信息库的社会价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促进沿海发展理论研究的繁荣和实践探索的深入,并带动高校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值得深思。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之顺提出3点建议。一要与时俱进,提高政治站位。社科研究要不断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需要,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运用相关理论成果来指导科研,贡献智慧。二要唱响主旋律,突出主攻方向。决策咨询研究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主攻方向,建言献策。三要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新动能。深化决策咨询研究,必须把创新贯穿到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正让创新成为激励事业发展和决策咨询工作取之不尽的强大动力。

“地方高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科教先导和智力支持作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许益军提出,服务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要强化问题导向,以理论知识回答实践之问,用实际行动肩负起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和担当;要让人才这一第一资源转化为第一动力,开展更多务实管用的研究,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真正让人才活起来、动起来、强起来;要强力推进校校、校企、校地深度融合与合作,发挥联盟优势,大力推动以构建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合作共同体为导向的联盟合作。

二 推动沿海地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孙志燕做了题为《新技术革命与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做了题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及江苏广东发展对比》的报告。

沿海地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呢?对此,孙志燕建议,东部沿海地区应立足全球竞争,敢于担当新时代国家战略赋予的使命;把握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以新技术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回归发展的“初心”,以“人”为本推动更高质量的发展。孙久文则提出,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变区域发展导向,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区域经济新结构,实现区域空间功能的优化。他表示,区域经济从速度型的增长向高质量的平衡发展转变,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基本途径。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树立追求卓越的区域发展观,树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以质取胜的区域发展理念,把资源开发优势、产业规模优势、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的品质优势,从注重发展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

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回顾了联盟十年发展历程,并做出展望。针对未来沿海经济发展研究的思路与重点,他表示,学术界应从陆海统筹、港产城联动、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绿色发展、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沿海均衡发展等角度,深入研究沿海各地因地制宜地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路径、对策。

重庆智库创始人兼总裁、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理事长王佳宁在题为《顶层设计视野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报告中,从顶层设计导航战略、四大板块各自布局、改革载体靶向施策、开放平台有的放矢、预期规划展现愿景五个方面介绍了他的观点。

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发改委原主任钱志新表示,要用数字化、绿色化驱动沿海高质量发展。要发展数字经济,既要重视数字产业化,也要重视产业数字化。所谓数字产业化包括数字硬件、软件和数字化服务;产业数字化是指数字新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农业、工业、服务业都要走向数字化。要发展绿色经济,须将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融合。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李刚则谈及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新进展与新趋势,他表示,高校智库能力建设有了新突破,迁入能力、协同能力有了新提升,技术支援能力优势得到彰显,反哺学科建设能力显著提升。未来应尽快从政策研究组织向智库转型。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英明则以《加强顶层设计 助力沿海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题,立足江苏,谈了江苏沿海经济带发展的顶层设计、目标与任务等。他表示,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任务包括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海洋经济更高质量发展;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和海洋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江苏从海洋大省迈向海洋强省;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全国现代化海洋产业高地;等等。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丁宏则围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提升沿海开发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主题进行汇报。他表示,要明确把创新驱动作为沿海开发的核心战略,加强建设海洋高端研发平台,突出企业创新地位,利用国家多重战略叠加和开放优势,加强科技合作和交流,打造科技创新强市场。

江苏智慧海洋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黄善繁汇报了他对推进江苏海洋金融发展的思考和实践。他针对海洋金融提出了发行海洋债券、强化海洋担保体系、成立金融专营机构等建议。

三 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践

当天下午,大会分“全国沿海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联盟第九届学术年会”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十周年研讨会”两个分会场进行。全国沿海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联盟第九届学术年会由盐城师范学院校长方忠主持。

高校是所在区域的重要智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术年会分会场,岭南师范学院校长兰艳泽、淮海工学院副校长舒小平、淮阴师范学院副校长赵宜江、泰州学院副校长周建超分别介绍了各自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举措和成效。

兰艳泽介绍了“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下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情况,她表示,“一核”是珠三角核心区,“一带”是沿海经济带,“一区”是北部生态发展区。湛江和汕头都属于省域副中心城市。她在报告中比较分析了汕湛两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优势和劣势,并针对两个城市发展提出了建议,包括创新发展体制和机制,成立省级的领导小组,给予特殊的发展政策;采取针对性的促进措施,加快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优先布局重大生产力项目,扩大城市区域化的空间,增强辐射力;处理好城市规模和城市功能的关系、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协同发展。

舒小平从淮海工学院转型发展的基础、推进转型发展的探索、申报大学更名的历程三方面,汇报了该校以特色引领、以内涵提质,创建海洋特色大学的思考与实践。他表示,在创建海洋特色大学的过程中,有三点启示:一是机遇意识,要注重抓住机遇;二是特色发展,作为苏北的地方高校,没有特色就没有潜力;三是锲而不舍,要围绕目标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赵宜江谈到了淮阴师范学院扎根苏北大地、服务区域发展的实践。他从明确服务思路、落实服务举措、提高服务成效三方面展开介绍。他表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是淮师的永恒主题。未来,淮师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加强成果转化;不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周建超则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新型校地互动关系、推进六大学科平台建设三方面谈到构建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合作的机制。他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和沿海开发国家战略不仅给江苏沿海各市发展带来机遇,而且给包括泰州学院在内的地方高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泰州学院将牢记习总书记“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要求,向沿海地区各兄弟高校学习,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

四 多举措推动江苏沿海开发

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十周年研讨会由沿海发展智库执行主任朱广东主持。与会学者表示,海洋历来是战略发展要地。江苏沿海地区地处中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点,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土地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是江苏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江苏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会上,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正平谈到“江浙沿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目标定位与关键举措”。他表示,江浙沿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举措包括,与上海联合组建长三角海洋经济区域合作办公室,设立长三角陆海统筹发展改革创新试点/示范区,加快推进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建设,加快推进长三角沿海经济带建设,加快推进长三角沿海交通带建设,加快推进长三角沿海生态文明带。

沿海发展智库教授郝宏桂以《江苏沿海岸线及滩涂资源科学利用研究》为题进行汇报,他针对江苏沿海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对接国家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加快推进海洋产业低碳循环发展;构建海洋产业生态化发展新模式;打造人才集聚与科技创新新高地;加强政府综合生态系统管理。

渤海大学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庆满做了题为《加速动能转换,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报告。他认为,将贯彻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决策和执行的全过程,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本要求;以创新型主体建设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他提出辽宁沿海经济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对策包括加速创新型主体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发展载体升级融合、创新产业发展摇篮等。

岭南师范学院教授杨少文谈到国际贸易对珠三角城市化的影响。他认为,珠三角城市群已进入创新发展阶段,表现为知识产权类服务贸易引领经济发展,从而影响城市化的质量和类型。用人口城市化单一指标不能反映城市化的质量,城市化动力机制中应增加服务业的途径。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沿海沿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古龙高提出,沿海开发在“一带一路”交会点建设中要有新作为。江苏沿海地区要做好节点牵引、入海统筹、港产城联动、江海联动、东中西互动、生态环境和产业一体发展。

泉州师范学院民营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杨玉华以《中国崛起之路:综合生产率优势演进模型与世界经验的检验》为题进行汇报。他表示,生产率优势转型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的路径已经十分清晰:在初级生产率优势阶段,大力发展基于生产要素优势的生产力;在中级生产率优势阶段,充分发挥政府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和职能;在高级生产率优势形成初期,立足国内产业、资源、技术、人才等基础,在一些领域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重点突破。

沿海发展智库教授刘吉双则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做了江苏与上海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及优化策略分析。通过分析,他建议江苏省发挥技术进步优势,把企业技术创新放在核心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整合发展;提升规模效率,加快园区经济整合和大都市圈发展;转换增长战略,构建经济内生增长生态环境。


[1]吴楠,《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