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性格优势:探索个体潜能的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过往一个多世纪以来,传统心理学始终从“问题视角”出发进行治疗和干预。针对这种情况,积极心理学提出:我们不应该只关注自己哪里做错了,实际上,关注我们能够做好什么也很重要,即应当给予我们自身的优势更多的关注。优势是一种感受、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这种能力让你在追求有价值结果的过程中能够体现“最优性”(Gable & Haidt,2005)。积极心理学便是以“优势”为视角来发展其核心概念、基本理论和应用策略的。

目前世界上有近80亿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剖面(Character Profile)。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性格剖面呢?于20世纪末兴起的积极心理学思潮可能给这个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答。积极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之一,是指个人性格中的优势,个体的兴趣、天赋、价值观等(Peterson,2006a);另外两大主题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快乐、幸福感等)和积极的组织机构(如积极学校教育、积极工作场所等)。积极心理学家创造了“性格优势”(Character Strengths)这一术语,用以描述积极品质这一核心议题(Peterson & Seligman,2004)。

研究者们对道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文化中关于美德(Virtue)的经典著作进行了回顾和分析(Dahlsgaard,Peterson,& Seligman,2005),确定了这些宗教文化中6类最被普遍认可的人类美德,包括智慧(Wisdom)、勇气(Courage)、仁慈(Humanity)、节制(Temperance)、自我超越(Transcendence)和公正(Justice)。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又将其进行细分,共择取了24种全人类普遍具有且在不同经典文化中广泛存在的性格优势,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剖面都是由这些不同的性格优势构成的独特组合,且我们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和有意识地培养来逐步获得这些美德与性格优势。

本书主要总结了作者及其合作研究人员自2009年围绕性格优势开展的系列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探索“性格优势到底是什么”(第二章)、“性格优势有什么积极功能”(第三章)、“如何发挥性格优势的积极功能”(第四章)以及“如何培养我们的性格优势”(第五章)这样四个问题。

在第一章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关于个体积极品质的分类体系——VIA优势分类系统(the 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 of Strengths,VIA-CS),并讨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性格优势研究时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包括概念特异性、结构稳定性和文化适应性等,以寻找到与本土文化相关又具有普适性的方式(即“兼顾文化共通性与文化特殊性的方法”)去研究这一积极心理结构。澄清这些问题为开展后续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也设定了框架。

人格理论学家认为,“性格”这个词语常常与价值判断联系起来,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道德性,与个人、政治、宗教等方面的信念联系到一起,导致它并不适合通过科学的方式来研究,应当交给哲学家。然而,积极心理学家们创造性地采用了定量和质性的科学方法,从客观的视角,基于第一章所论述的理论框架开发出经心理测量学验证的工具来对性格优势进行研究和运用。在第二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基于VIA优势分类系统而开发的适用于不同群体或场景的各种衍生版本(包括中国人长处问卷、简明优势量表和三维度性格优势量表),并对其核心——“三维度性格优势模型”的结构稳定性进行验证。这些具有较高信效度的工具在方法论的工具层面为今后开展性格优势系列研究奠定了基础。

哲学家和理论学家在早期的著作中,认为个人的美德和优势能够带来许多积极的结果(Fowers,2008;Walsh,1999;Yearley,1990);而当美德和性格优势的概念被框定在科学研究的范畴之内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者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开展更为广泛的实证研究。研究者们发现,性格优势能够显著促进个人的自尊、自我效能感、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成就感、参与感、人际关系、生活意义感、积极情绪、压力应对等关系到个体健康和幸福的变量。但这是如何发生的呢?在第三章中,我们将性格优势这一变量置于不同压力大小的情境中(包括日常烦心事、学业压力、创伤事件、网络成瘾及心血管反应等),去检验其面对逆境时的积极功能——抗逆性,这是探究其积极功能的重要视角。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性格优势可以被清晰地识别、培养、使用和加强,以提高生活满意度或减少精神疾病问题(Peterson,2006b;Peterson & Seligman,2004;Seligman,Ernst,Gillham,Reivich,& Linkins,2009;Wood,Froh,& Geraghty,2010)。基于性格优势的干预(Character Strengths-based Intervention)是一种个性化的干预策略,也是目前为止积极心理干预领域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优势开展相应的活动。在第四章中,我们首先简要回顾了积极心理干预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基于性格优势的干预模型进行详述,主要包括性格优势干预的基础模型、积极认知行为模型和嵌入性格优势的整合模型。最后,在明确干预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可能存在的、能够进一步提升干预效果的要素。

当我们询问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你在幼儿园擅长做什么”时,他可能会给你一个长长的清单,告诉你他会唱好几首儿歌、喜欢跳舞、跑得快,还学了游泳;但是当我们询问一名高中生“你在学校最擅长做什么”时,有时候我们甚至都得不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所以,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是否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马丁·路德·金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智力与性格的协调发展。积极教育的兴起正好能够弥补我们教育中缺失的部分。教育以学生的优势为出发点,以增强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积极品质的目的。积极教育可以说是性格优势等积极心理学的要素在教育领域发挥作用的依托和载体。因此,在第五章中,我们将探讨三条业已被验证的、能够用来培养性格优势的路径,具体包括教授和使用优势,将注意力聚焦于自身优势和学校的积极教育课程。尤其是最后一条路径,我们将通过一所小学开展的积极教育项目来具体了解如何培养性格优势。

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看作作者多年来围绕一个特定主题进行研究的经验总结或整体思路。除了较为系统地呈现开展的系列研究外,更希望能够通过本书为读者开展其他类似的研究带来一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