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攻克小学语文阅读核心考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天 考点4 行文线索

糖葫芦起源于南宋,是中国常见的传统小吃。人们将水果等用竹签串成串儿后,裹上糖浆后制得。在冬天的北方,人们常常用山楂制作糖葫芦。虽然在糖葫芦中,山楂是“灵魂”,但是把山楂串联起来的,却是那一根又细又长的竹签。

文章与糖葫芦,有着相似之处。一篇内容丰富的文章,会包含很多的写作材料。如何能将这些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篇条理通顺的文章呢?这就需要文章线索这根“竹签”了。

正是由于文章具有线索,作品才能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作者可以通过线索巧妙地安排结构,从而突出主题。

题目示例

1.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2.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主线填写完整。

答题方法

文章的线索并非无迹可寻,常常分为以下几类。

1.以具体物品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以“新装”的奇怪特性为线索,按照“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的次序来展开文章的情节。

2.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一篇典型的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的文章。作者对蜜蜂的情感从“好奇新鲜”到“厌恶恐惧”,再到最后的“钦佩喜爱”,层层推进,条理分明。

3.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晋代陶渊明的传世之作《桃花源记》,就是以渔人的行踪活动为线索来铺陈故事的。

4.以时空推移为线索。有一些文章是以时间的先后或是空间(地点)的转换为线索,这一类文章中一般会有明确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反复出现。以写景、参观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一般会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在叙述时要交代清楚每一个地点所发生的事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以事件发展为线索。这类文章最基本的结构就是以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为线索,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记事类的文章常常采用此类线索。答题模板如下:

以……为线索,按照从……到……的过程(表达……情感)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文章中,作者会采用明暗两条线索。明线较易被发现,而暗线则需要我们用一双慧眼来识别。一般来说,暗线多为人物感情的变化。不管对人、对事、对物,当人物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情感的变化。而外界的变化与内心的变化恰恰就构成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我们应该到哪里去寻找线索呢?

很多文章的标题就在向读者明示或暗示文章的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以空间转换为线索,《羚羊木雕》是以物品为线索。另外,对于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议论抒情的句子,以及开头、结尾和过渡段,我们都需要格外注意。这里面往往隐藏着重要信息,提示了文章的线索。

强化训练

《小桔灯》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参考答案:

《小桔灯》这篇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为线索全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小姑娘家的情形→回公寓后的交谈→离开村子后的情形。从……到……

速记口诀

文如珍珠彩线穿,人物事物时空间。

事件发展伴情感,注意线索分明暗。

标题议论抒情句,开篇结尾过渡段。

有机结合各段落,按线行文不散乱。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