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运动锻炼与健康促进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健康的基本概念分析

一、健康的定义

健康的定义与科学进展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WHO)一成立就提出了健康的概念,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机体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及社会适应能力上都处于一种完美的状态。人体的健康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健康三个层次,并且后面的健康层次是以前面的健康层次为基础而发展的更高级的健康层次。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二、健康的标准

根据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的标准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躯体健康

躯体健康是指人的肌体及其生理功能方面的健康,包括身体发育正常,体重适当,体形匀称,眼睛明亮,头发有光泽,皮肤有弹性,睡眠好,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等。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自我人格完整,心理平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较好的自控能力,精力充沛,情绪稳定,处事乐观,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的压力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准则及道德规范,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具有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主观愿望和自觉行动,能够对健康障碍采取及时、合理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措施。

3.社会适应性良好

社会适应性良好是指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都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社会所接受,行为符合社会身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还应该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掌握与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科学知识或专业技能,培养从事生产、劳动及其他社会事务的综合素质,不断丰富人生经历,积累人生经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以上三条,体现了健康所包含的躯体、心理的完好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内容。

对现代健康的理解,一般来说还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快食 所谓快食,就是食欲旺盛,吃得痛快。一日三餐,饮食规律,感觉津津有味,不挑食,不偏食,不酗酒,进食量有节制,没有过饱或不饱的感觉。这说明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好。

(2)快眠 快眠就是入睡快,能一觉睡到天亮。睡眠时间规律,不失眠,不做梦,醒后头脑清醒,感觉舒畅。这说明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功能协调,身体无病理信息干扰。

(3)快便 便意来时,能顺畅排泄大小便。且排便时间规律,感觉轻松自如,粪便颜色无异常,无排便困难或疼痛及其他不适感。这说明泌尿系统及胃肠功能良好。

(4)快语 语言流畅,语意清楚,语音清晰。说话中气足,无声音沙哑、含糊不清或反应迟钝、词不达意的现象。这说明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心肺功能正常。

(5)快行 行动自如、协调,迈步轻松、有力,转体敏捷,反应迅速。这证明躯体和四肢状况良好,精力充沛、旺盛。诸多病变导致身体衰弱,均先从下肢开始,例如:人患有内脏疾病时,下肢常有沉重感;心情焦虑,精神抑郁,则往往感到四肢乏力,身心交瘁。

(6)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看问题,办事情,都能以现实和自我为基础。处世乐观,态度积极,尊重他人,善待自己,能够主动与人交往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健康的分级

在WHO的定义中,健康是完美状态,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如果将死亡视为绝对的黑,健康状态即为绝对的白,在二者之间则是长长的灰色区域。此灰色由白到黑逐渐加深,形成一个坐标轴。每个人在其生命的每一时刻健康状态都处在这个坐标上的某个位置,少数人逼近白色端,少数人逼近黑色端,大多数人的健康状态散布在黑白之间。

根据这些概念,产生了健康的分级:第一级健康,或称躯体健康,包括无饥寒、无病弱,能精力充沛地生活和劳动,满足基本的卫生要求,具有基本的预防和急救知识;第二级健康,或称身心健康,包括一定的职业和收入,满足经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能自由地生活,并享受较新的科技成果;第三级健康,或称主动健康,包括能主动地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缓解社会与工作的压力,并过着为社会做贡献的生活。

有些学者因此提出“亚健康”和“亚临床”观点。因此医学不能仅仅被动地救死扶伤,也不能为预防疾病而预防疾病,医学还应该帮助人们促进健康——帮助每一个人积极地远离健康坐标的黑色端,移向白色端。这将是人类的医学事业在今后的主要方向之一。激发人们促进健康的意愿,帮助人们掌握促进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这个任务落在了健康教育的肩上。

四、影响健康的因素

1.环境因素

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因素通过人自身的行为作为中介来作用于人体。所以,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极大,所有健康问题或多或少都与环境有关。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污染必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危害机制比较复杂,一般具有浓度低、效应慢、周期长、范围大、人数多、后果重,以及多因素协同作用等特点。如空气、水源污染,化学品充斥人居环境,电磁、辐射等影响代谢平衡。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具有多重影响。有些影响是正面的,但多数是负面的。一方面,极热和极冷天气的变化、洪涝和干旱的频发、地方空气污染以及空气过敏原对居民健康都具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一些影响健康的因素来源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传染病的发病动态,区域粮食生产水平下降和营养不良,以及由于人口流动和经济萧条对健康产生的各种连带影响等。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稳定等诸多因素,也包括工作环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不良的风俗习惯、有害的意识形态,也有碍于个人和群体的健康。因此,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重要的是改善环境。比如,压力过大、竞争加剧、就业困难、社会暴力和国际恐怖事件等会导致一部分人心态浮躁、心理失衡;精神抑郁、过度疲劳、过分透支体力等会使免疫力下降,造成亚健康状态人群明显增多,久而久之,也就从量变转变为质变,危害健康。

2.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行为是完整有机体的外显活动,由内外部刺激作用于动物和人所引起。行为既是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果,又反过来对内外环境产生影响。人的行为指具有认识、思维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能动的反应。从公共卫生和医学的角度,人的行为可分为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

外显行为是指那些可以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言谈举止。内隐行为是指那些不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意识、情绪等,即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但一般可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而了解其内隐行为。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如吸烟、酗酒及“七情六欲”,都可能对人自身或他人的健康产生影响。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影响,特别是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方法、技巧、经验及观念。其中,一些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个人、群体乃至社会的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如不合理饮食、吸烟、酗酒、久坐而不锻炼、性乱、吸毒、药物依赖、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

3.生物遗传因素

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现已查明除了明确的遗传病外,许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生均包含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发育畸形、寿命长短也不排除有遗传方面的原因,同属生物遗传因素致病范畴。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医疗卫生服务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为了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运用卫生资源和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服务的活动。健全的医疗卫生机构,完备的服务网络,适当的卫生投入与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等,对个人、群体乃至社会的健康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就不可能提供优质、高效、公平、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进而影响民众健康。

在影响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四类因素中,行为因素最为活跃,也相对容易发生变化。如美国历经30年的努力使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了50%,此成就的2/3归功于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善。而且,美国学者通过对7000人为期5年半的研究,发现只要人们坚持7项简单的日常行为,就可以使人群的期望寿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每日正常而规律的三餐,避免零食;每天吃早餐;每周2~3次的适量运动;适当的睡眠(每晚7~8小时);不吸烟;保持适当体重;不饮酒或少饮酒。医学专家,尤其是预防医学专家认识到通过改善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来防治疾病的重要价值,而改善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需要健康教育。因此,健康教育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客观需要。这是健康教育走到疾病防治第一线的根本原因,也是健康教育所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