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愿景下的工作体验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2 幸福感

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幸福就已经成为人生追求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追求自身幸福的奋斗史。幸福感则成为人类梦寐以求的生命体验。两千多年前,从西方柏拉图的灵魂和谐说、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生活、伊壁鸠鲁的平静之乐,到东方孔子的天人合德、老子的以人合道、墨子的依归信仰,古今中外的圣贤都曾从伦理与哲学的角度挖掘了幸福思辨的源泉。

康德说:“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致虽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西方思想史中就涌现出阿里斯底波的“愉悦说”、伊壁鸠鲁的“满足说”、康德的“德性说”等多种观点。至今,学界并未就幸福感的学术概念达成共识,但是公认的幸福感研究的溯源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取向:偏感性的享乐幸福感(hedonic wellbeing)与偏理性的至善幸福感(eudaimonic wellbeing)。

享乐幸福感源于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底波和伊壁鸠鲁。阿里斯底波认为人类生活的目标是体验最大限度的眼前的感官愉悦。伊壁鸠鲁将愉悦的标准细化为身体无痛苦、精神无干扰的生活。然而,柏拉图认为肉体与感官的愉悦是暂时的,而“至善”是永恒的。美德是灵魂的状态,一个以美德生活的人拥有和谐有序的灵魂,促生了幸福感,融合理性与感性、愉悦与智慧,而理性必须居主导地位,愉悦必须服从理性的指引。人的幸福生活来源于精神生活的自足、完满和安宁,即灵魂的良善。亚里士多德认为至善幸福感是一个人“实现”其潜力的理想化旅程的高峰。

本书将幸福感作为体验设计的愿景与目标,设计内容可以整合享乐幸福的感官体验与至善幸福的意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