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 为幸福而设计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创造我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方式、构建中国特色幸福感体系,亟需前瞻思考和战略谋划。
幸福在人类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设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幸福应该在设计学科中得到重视。那么,设计如何为幸福做出贡献?设计的产品、环境和服务不仅可以作为生活情景的“特征”,而且可以成为一个提升人们幸福的活动“平台”,人们可以在那里有意识地开展有助于幸福的活动,这为设计界提供了令人兴奋的机会。
2013年,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教授Pieter Desmet、Anna Pohlmeyer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Jodi Forlizzi在《国际设计期刊》联合组稿专刊,题为“主观幸福感设计”,并用“主观幸福感”一词来指代幸福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持久的满意与欣赏,而不是一时的感觉。主观幸福感设计支持这一定义,作为一项活动,其明确目标是支持人们追求愉快和满足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其有助于人们蓬勃发展。该特刊通过一组五篇论文探讨了主观幸福感设计的结构,这些论文从日常生活、工作、休闲、娱乐和健康等各种角度共同审视了该主题。其目的是展示一系列能够吸引广大受众的研究,包括个人以及私营、公共、社会和医疗保健部门的团体。此外,本期特刊为设计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学科视角:在引入主观幸福感作为明确的设计目标后,该主题将在体验设计、商业、伦理和协同设计方面进行讨论。
主观幸福感设计可以有广泛的理解。它旨在使设计对生活体验做出积极贡献,创造有用、可用、令人愉快、有目的、令人向往、有道德和伦理的产品。这是一种帮助设计师思考最大化设计价值的方法。从2012—2013年开始,不同的设计学科对幸福感设计的关注与兴趣不断增加,从工程设计、工业设计、交互设计跨越到建筑和室内设计。随着设计学科的发展和成熟,一位设计师创造一种产品的模式已不再适用。设计正在转变为一门更广泛的学科,其中包括产品、服务、系统、环境、人类行为和许多其他资源的整合创新。这种不断发展的观点还表明,设计师正在设计这项活动中寻找意义,通过支持用户而改变世界,并从中获得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