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选科与志愿填报备战宝典(北京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认识新高考志愿填报的复杂性

相比中考志愿填报,高考的志愿填报要复杂得多。

1. 高等院校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多、对比维度多

从数量上看,以北京为例,一个大的区县,中考可以选择的中学也不过几十所,而高考,仅普通批的院校就达500多所。而且,这些院校的对比评价维度有很多:按照办学水平、办学性质,可以分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普通公办本科高校、民办本科高校(含独立学院)、高职院校、中外合作院校、内地与港澳台合作办学、港澳高校、军事院校;按主管单位类型,分为教育部直属院校、其他部委所属院校、地方院校、部省合建院校、军事院校;按照院校类型,可分为综合性大学、理工院校、医学院校、农林院校、师范院校、财经院校、政法类院校、外语类院校、民族院校、艺术院校、军事院校等;按照地域,可以分为本地院校、经济发达地区院校、中西部院校。此外,还有这些院校的分校以及各种特殊院校。

高考志愿填报时,同样的录取分数线,有的院校优势在于有985、双一流的头衔,有的院校优势在于招生专业热门,有的院校优势在于地处发达地区,而有的学校则胜在特殊的就业优势。分数虽然是全体考生选择形成的结果,但对于考生个体而言,同样的分数,出于看重头衔、看重专业、看重地域、看重特殊的就业优势的不同,每个人做出的最优选择就不同。如果考生明确锁定某个细分的专业(比如临床医学、师范类、法学),或者明确锁定地域(比如仅考虑北京地区院校),那关注的院校会少很多。但如果理工类专业都不排斥,甚至文理都不排斥,全国各省市的高校,只要档次好,分数有利,都可以考虑,那需要研究的院校就会多很多。

本科普通批次的合并,加上文理合科,让考生家长填报志愿所要面对的信息量更加大幅度提升。以北京市为例,介绍如下。

2016年以前,不仅区分文理科,普通批还分为本一批次、本二批次、本三批次。其中,本一批次、本二批次、本三批次分别可以填报6所院校。对于只关心普通批的理科生,如果分数明显高过理科一本线,那么考生只需要关注在理科本一批次招生的院校,按照招生代码计算,北京本地院校有51所,全国院校总共有185所,考生家长从中选出6个就可以了。

到了2019年,本一批、本二批、本三批合并成为“本科普通批”,教育考试院提供16个志愿供考生填报,而可选院校变成全部在普通批招生的本科院校。

到了2020年,新高考政策实施,文理合并招录,每所院校按照选科要求不同,被划分为多个专业组(限物理、不限选、限物理+化学等),为了满足考生填报的需要,普通批提供30个志愿供填报,以每个专业组为一个志愿。可选的范围几乎是全部本科院校分出的各个专业组。2023年,仅公办院校,北京本地就有208个专业组可供选择,全国院校总共有1157个专业组可供选择。

如果是采用按专业填报志愿的省份(浙江、山东、河北、辽宁、重庆等),普通批的志愿数量多达96个(各省具体数量不同),而可供填报的项目,是所有院校的所有专业。

信息量的大幅提升,对考生家长筛选信息的能力和速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2. 招生项目类型多

高考有不下20种特殊的招生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保送生(包括学科竞赛国家集训队、退役运动员、公安烈士子女保送公安院校、外语中学推荐保送优秀生)、几所名牌大学的少年班项目、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招生、港澳高校面向内地招生、飞行员、军事院校、公安院校、特殊院校(民间俗称“五大官校”,详见第五章第九节)、体育单招、高水平运动队、体育类专业、艺术类专业、春季高职自主招生、中外合作办学及内地与港澳台合作办学(有多种招生形式)。此外,还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双培、外培、农村专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定向医生等;全国其他省份有三大专项(国家专项、高校专项、地方专项)、国家公费师范生、民族预科班等;部分省份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招生项目。这还不计算其他一些可以直接填报的提前批特殊专业、地方公费师范生等。

这些招生项目适用的群体几乎覆盖各个分数层次、各种类型的考生,各有各的价值,也都各有各的准备要点和填报注意事项。考生家长如果不研究,就有可能失去适合自己孩子的录取机会。如果没有科学的引导、全方位的研究和对比分析,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很容易因对细节理解不到位而导致填报失误。

3. 专业多

截至2023年底,教育部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共有12个门类,93个专业类,792种专业,这还不算军事学门类。不要说考生家长,就算是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师,也很难对每个专业学什么、未来做什么、待遇如何、发展如何、竞争如何、适合什么样的考生做到百分百的门儿清。有些考生虽然专业志向非常明确,觉得这样就可以不用研究那么多专业,但在实际志愿填报过程中,总要面对专业调剂的可能性,那就必须对可能的调剂去向有所了解。

同样一个专业,不同院校开设,哪怕学校都在同一个档次,学科实力也很可能大不一样。比如同为双一流高校,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计算机肯定不如北京邮电大学的,但如果说外语类专业,北京邮电大学肯定不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所以,即便锁定确定的专业,也要深入了解各个院校的学科实力特色。

此外,同一个院校的同一个专业,可能还有多种培养计划,比如临床医学有八年制、5+3一体化、五年制,部分理工专业有所谓“拔尖计划”,可以享受更高的保研率。那么考生为了争取一个更好的培养计划,值得多花多少分?和好一点的院校同样专业的普通培养计划,如何取舍?也是要研究的。

4. 招录规则复杂

高考的招录规则远比中考复杂,其最大的复杂性就在于:

①一个专业组里有多个专业,而投档是以专业组为单位进行的,投档到专业组后,还涉及分专业的规则、专业调剂的规则;

②有些以大类招生的项目,考生还要研究大类今后的专业分流规则;

③各个专业的专业说明中,有的还有对体检、单科分数等方面的要求;

④不同院校投放计划的分组方案也不相同;

⑤不同批次的投档规则也不一样,有的批次是顺序志愿投档,普通批则是平行志愿投档;

⑥此外,有的院校还有特殊的招录优惠政策。

这些规则,都会影响填报策略,稍有理解不到位就会出现填报失误。

按专业填报的省份,虽然信息量更大,但规则相对简单一些,没有调剂的概念。但如果不注意专业的招生要求说明,也有投档再被退档的可能。此外,大类招生、不同批次的投档规则差异也是要了解的。

冲稳保垫、合理避坑……这些填报策略都需要对以上复杂规则的准确理解。在研究分数线的过程中,对分数线异常的理解,也需要基于以上提到的这些招录规则来分析。

5. 要考虑的问题多

高考志愿填报不仅仅是选院校的问题,还要选地域、选专业、选培养方案。这些选择的出发点,源自不同的未来规划。

着眼于就业,要分析目标专业的就业面、执业要求、行业薪酬水平、工作环境、竞争压力、未来长期发展。

着眼于入编,要分析哪些院校有特殊的入编机制,哪些院校有选调机会,哪些专业考公的选择面大、机会多、竞争相对小。

着眼于国内深造,要分析目标志愿的培养计划,是否高比例保研,院校整体保研率如何,校风是否有利于考研。

着眼于研究生出国,要着重考虑院校的国际认可度,学分绩是否相对好拿,专业是否受目标留学地区院校欢迎,是否有含金量高的海外合作项目。一些中外合作院校的外方学位优势也拥有特殊的价值。目标留美的考生,则要在同等条件下,还要适当回避受美国制裁的实力派院校。

家庭因素,也是很多人规划未来、选择专业的参考因素。

6. 个性化

每个考生的性格、喜好专业、学科专长、家庭情况、身体条件不同,对出国留学、考研、入编、就业的侧重不同,对是否出京、院校品牌、专业是否愿意折中、是否愿意承受调剂风险等考虑不同,同一个分数段内,各个目标院校、专业,在考生眼里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7. 决策时间短

在旧高考模式下,确实有些考生家长是高考前全心帮孩子抓成绩、抓后勤保障,高考结束后才开始研究志愿填报。但旧高考模式,不仅数据量小很多,而且思路相对简单,因为每个学校只能报一次,所以先确定院校顺序,再确定专业即可。

而新高考模式下,各个院校的各个专业组是可以穿插报的。按照专业填报志愿的省份,各个院校的各个专业是可以穿插报的。这等于要将各个专业组、专业做跨院校的价值比较,确定优先顺序,工作量大很多。即便从6月10日高考结束后就开始学习研究,也很困难。更何况,当年的招生计划一般6月21日才出,到那时还要研究招生计划的变化。高考分数是6月25日才出,如果到时考生分数偏离预期,无论是名次高过预期,还是低过预期,都需要在出分后重新梳理报考方案。

从6月25日出分到7月1日志愿填报截止,只有不到7天时间!

志愿填报是本书的重头内容,建议考生家长首先阅读第二章,理解新高考相关制度。第六~八章主要介绍志愿填报的知识储备,包括志愿填报的理念和需要的知识结构、招录规则、招生资料及数据的发布、了解各个批次中特殊的招生项目(如果是需要提前了解、事先规划的,都会在第五章详细介绍,但也有可以直接填报的。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可以直接填报的项目,在第八章补充)。第九章主要讲志愿填报的实战,包括填报策略、与招办的沟通等填报阶段的实操指导。第十章、第十一章,带您快速了解大学和专业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