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家长伴护手册(高中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伴护主题1:建立自我认同感

孩子总觉得自己不好看,该怎么开导?

../Images/44974-2-01.jpg案例

进入高中后,欣欣开始格外地关注自己的身材外貌,每天总是要在镜子前照很久,一边照还一边嫌自己的脸太大、眼睛太小、鼻子塌、发际线高、脸上长痘痘、皮肤太黑、个子太矮、身材不够瘦、腿不够长……一谈起外貌,欣欣总是有很多的不满意,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为此,欣欣总是闷闷不乐,走路常常低着头,穿着宽大的衣服,不愿意面对镜头拍照,也很少跟同学出去玩了。

上次妈妈拍了一张欣欣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欣欣看到后发了很大的脾气,说照片中的自己太丑了,硬要妈妈赶快删除。任爸爸妈妈怎么开解,告诉欣欣“你一点都不丑啊”“你现在还小,长大了就好了”“你在爸爸妈妈心目中是最漂亮的”“长相身材这些外在的东西不是最重要的,内在美、有才能才是最重要的”……欣欣都不接受,觉得父母是在安慰自己,始终对自己的长相很自卑。

../Images/44974-3-01.jpg解析

高中时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孩子会通过自我反思、社会比较、他人评价等方式对其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不断产生新的认识。而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则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对自己的长相不满意本质上是青少年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发生冲突的表现。

一方面,受到新媒体“网红审美”和部分影视明星、“爱豆”的影响,一些青少年会对自己的外貌有过高的期望值。另一方面,父母、亲友、同伴等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外貌的评价或无心之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对自己的长相更加关注和在意。因此,对外貌不满意是青少年的常见心理,父母恰当的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更客观的自我认知,呈现更为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这一问题,父母不仅需要引导孩子调整自我评价标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关心、理解和支持。

../Images/44974-3-02.jpg 家教指导

孩子总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状态和人际关系,还会对孩子的自我评价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父母及早干预极为重要。针对这一问题,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帮助孩子做出调整:

(一)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

认识到关注外在形象和不认可自己的外貌是这个年龄段孩子身心发展的正常表现,不要为此苛责孩子,也不要觉得孩子关注外貌是不务正业,接纳孩子对美的需要和追求。同时也要表达对孩子心情的理解,不否定孩子的痛苦,也不阻止孩子关注外貌。避免说出类似“你怎么可以这么说”“现在以学习为重,其他都不重要”“有什么好难过的,长得好不好看有那么重要吗”这样的话。

(二)积极地肯定和鼓励孩子

对自己外貌不满意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心,作为孩子自我评价的重要参考来源,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往往会直接影响孩子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需要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肯定,用更为直接的语言表达对孩子想法、行为等方面的欣赏。比如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时,及时肯定孩子的努力、坚持;孩子主动做家务时,赞扬孩子的勤劳、责任心;孩子有好看的穿搭和发型时,也及时予以肯定,帮助孩子逐渐找到合适的造型。

(三)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方法

询问孩子的意见,和孩子一起探讨可以改善外貌的方法(如规律作息、定期运动、健康饮食等),并在合理的范围内帮助孩子完成,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缓解孩子的无助感和焦虑感。

(四)帮助孩子做出适度调整

外形也是个人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良好得体的外形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提升孩子的积极感受。因此,在合理的范围内带孩子在外形上做出一定调整也是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的。

比如可以带牙齿不整齐的孩子做矫正,带有痘痘、面部痤疮问题的孩子去看医生治疗,纠正孩子驼背、高低肩等体态问题,帮助确实存在超重问题的孩子减肥,教给孩子适度防晒的方法,带孩子剪一个合适的发型,在能力范围内买孩子喜欢的衣服,给孩子分享一些穿搭小技巧等。带孩子改善外在形象的同时,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增加孩子的积极情绪体验,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五)引导孩子客观看待新媒体时代的审美

媒体引导的审美倾向对孩子的审美认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无法干预无处不在的网络媒体,但需要帮助孩子正确看待“美”,使其认识到网络媒体中所展现的红人形象大部分都存在过度美化甚至失真的现象,避免以不健康、不真实的审美标准要求自己和他人,增加容貌负担和焦虑。

帮助孩子认识到“美”是多元的,没有统一标准,引导孩子从现实出发辩证看待“美”,引导孩子认识到,相比于外貌,渊博的学识积累、良好的人品修养、深刻的思想见解会带来更为持久、深层的魅力。

(六)促进孩子形成多元的评价机制

父母自身也要以身作则,建立多元的审美观念和评价机制,在日常生活中从多个角度积极地看待孩子和他人,避免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也尽量不通过外形评价他人,从而引导孩子用多元的方式看待自己。

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多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引导孩子多观看人物影片、阅读人物传记,增长孩子的见识,培养孩子多元的审美和评价方式。

(七)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也可以带孩子体验不同的课余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长。以此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重新定义吸引力,并且挖掘自己的独特魅力。同时,兴趣爱好也能开阔孩子的视野,转移孩子对外貌的注意力,让孩子认识更多的同伴,感受到不同类型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