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华阶段:歌唱的准确表达和艺术提升
一、歌唱的音准和念字表达
歌唱的念字是在语言念字的基础上的夸张,是由语言器官和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的。
1.念字器官概述
口腔、唇、齿、舌、腭、鼻腔,正是这些器官的相互配合,才能够完成汉语中声母与韵母各种拼音的配合,这种有机的配合是歌唱念字的基础。
2.唱歌念字的一般规律
汉语歌唱的念字通常分成三个部分:字头、字腹和字尾,呈橄榄形。
字头,即汉语拼音里的声母(子音)部分。要求发音准确、果断、清晰。
字腹,即汉语拼音里的韵母(母音)部分。这是歌唱念字的关键部分,要求在不改变韵母读音的前提下夸张地去发声,将韵母送入共鸣腔体,以获得美好的音色和较大的音量。
字尾,即汉语拼音里复韵母的归韵部分。歌唱中不能过早地归韵,通常在念字结束前的一刹那归韵即可。以“望”(wang)字为例,我们来看图示的念字过程:

字头(声母)W在上下唇突出发音后,迅速打开口腔进入a(字腹)韵母的发声,并将a送入共鸣腔体。根据音乐的长短来决定a韵母在共鸣腔里的时间,口腔一直打开保持在发a韵母的状态上。在这个长音即将结束的瞬间,归韵ng进入鼻腔,也就是完成字尾。
如果是单韵母的字就不存在归韵的过程,只要保持单韵母的口型至该音结束即可。
3.唱歌念字的特殊规律
在高音区,为了能使闭口母音(如i、u、ü等)得到很好的头腔共鸣,常常采取“闭口母音开口唱”的办法来得到漂亮的声音。如张鸿西作词、陆在易作曲的《祖国,慈祥的母亲》:

“亲(qin)”字在上,如果仍像在中声区时不完全打开口腔去发音,这个“亲”字是很难唱出来的。如果在舌面发出声母q的一刹那,迅速打开口腔用e韵母的口型去唱i韵母,把i念在鼻咽腔里,并及时地调整气息,就可以在高声区获得一个嘹亮的、具有张力的“亲”字了。可见,歌唱的念字是需要根据音的具体音高、长短、力度的变化来调整念字的口型、气息和共鸣的。
中国的汉语拼音念字复杂,具体到每一首歌里更是千变万化,应接不暇。所以要求我们在唱某一首歌曲之前,先做好语音方面的准备,我们可以不带音高,用歌唱的状态先把歌词夸张地念几遍,注意每句歌词、每个字音的归韵。对高音上的闭口韵母要格外予以重视,把握好念字的状态。只要我们仔细揣摩,反复实践,就一定能在歌唱时达到“字正腔圆”的境界。
二、歌曲的艺术处理
要想唱好一首歌曲,除了必须具备好的嗓音和科学的发声方法,还必须对所唱的歌曲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恰如其分的艺术处理,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这就是艺术上的“二度创作”。
1.把握作品风格,充分发挥想象力
认真地分析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的特定情感,通过歌词提供的信息,充分发挥想象力,身临其境地去演唱。譬如,演唱王世光作曲、胡宏伟填词的《长江之歌》,你的脑海里要有万里长江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壮观画面,这样的画面会让你产生一种高歌赞美的欲望。只有充满激情地去演唱,才能展现出长江的恢宏气势。如果演唱时只想着发声方法,而忽视了你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那么声音再好也是苍白无力的,感染不了观众。
2.艺术处理重在体现声乐作品的个性
我们常常赞叹一些影视演员,演什么是什么,扮什么像什么,并给予他们“演技派”的最高评价。其实,演唱声乐作品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演唱中不是刻意地去炫耀自己的声音,而是服从歌曲内容、情感的需要,去选用合适的音色、合适的发声状态、合适的情感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这才是歌曲艺术处理的最高境界。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演唱时切忌千篇一律。譬如,唱小芹(歌剧《小二黑结婚》的女主角)和唱刘胡兰(歌剧《刘胡兰》的女主角)就不可用同样的音色、声音气质和感觉去演唱。虽然她俩同为女性,年龄相仿,但是人物性格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别。小芹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勇敢地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这是为了争取个人幸福的一种抗争。刘胡兰是追求崇高的革命理想,并勇于献身的年轻革命者。在声音处理上,前者要表现出纯洁、柔美、活泼并带有一丝羞涩;后者声音上要表现出泼辣、坚定、富有革命的激情。只有这样处理,才能将两个年龄相差无几,但身份各异的少女,表现得准确、到位。
总之,歌曲的艺术处理是演唱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处理能力的强弱,是建立在演唱者丰富的生活阅历、较高的文化修养、高尚的审美追求等基础之上的。只有科学的发声技巧与精辟独到的艺术处理相结合,才能让你的歌声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三、中老年人歌唱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中老年人歌唱时有些较普遍的问题。在此,将这些问题作了归纳,并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供广大中老年同学参考。
问题1:歌唱时吸气抬胸、耸肩
吸气前首先要放松身体,尤其是放松胸部和腹部。可以像闻花一样将气息慢慢吸入肺底,也可以像打哈欠一样快速将气息吸入肺底。吸气过程中腹部微微隆起,胸廓向两边张开,后背也要有膨胀感。正确的吸气是没有什么外部动作的,也听不到声音。而吸气时抬胸、耸肩只会将气堵在胸口,不符合歌唱呼吸的要求。
问题2:歌唱时口腔不打开,咬着牙齿念字
歌唱时,打开口腔后部是让整个共鸣腔体上下贯通的关键一步。应根据歌词中韵母的情况打开口腔念字(尤其是在唱高音的时候),将拼音里的韵母念进共鸣腔,这样才能达到美化音色、扩大音量的效果。如果不打开口腔,歌唱的念字感觉就像咬着牙齿嚼字一样,当然不会有好听的声音了。
问题3:歌唱时下巴、舌根用力压喉部
用下巴和舌根力量压迫喉部发声的现象多见于男、女中音声部。喉部受压,气息无法使声带正常振动,所以发出的声音灰暗、僵硬、呆板。人们习惯称这种声音为“做出来的声音”。其实只要抬起上颌像打哈欠一样地吸气,并保持这种状态,用横膈膜的力量支持发声,下巴和舌根就会自然放松。当然,对于已经习惯压着舌根、下巴唱歌的人来说,要改正起来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问题4:歌唱过程中的换气不规范,拖节拍
歌唱中的换气相当于文章里的标点符号,有其自身的规律。通常一个乐句一口气唱完,长的乐句中间需要换气,应该以不破坏歌词的逻辑性和音乐的完整性为前提。我们在练唱一首歌之前,首先将换气位置固定下来并标明在歌谱上。练唱的时候严格按换气符号的位置来换气,养成习惯以后就会变得自然而有规律了。
从理论上讲,歌唱时的换气,是在前一个乐句的句尾,而不是后一个乐句的开头。一般是在前一个乐句的句尾留出恰当的时间来换气,这样接着唱后一个乐句就会很从容。如果把前一个乐句拍子唱得满满当当,到后一乐句开始时再换气,就会跟不上节奏,以至于出现拍子拖拉的现象。
问题5:高声部唱中低声区没了“泛音”
高声部的同学在唱高音时精神振奋,歌唱状态非常积极,可是到了中低声区,这种积极的歌唱状态渐渐地松懈下来,共鸣腔不再打开,声音没有气息支持,位置自然就掉下来了,所以就没了“泛音”。如果唱中低声区时能保持头腔共鸣的高位置和气息的支持,中低声区同样能得到美妙的“泛音”。
问题6:唱歌时“真假声打架”
很多同学在唱低音时真声用得多,到了高音区突然换成了完全的假声,前后声音不统一,这种现象就是“真假声打架”。如果运用“混合共鸣”的发声状态来唱歌,这一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唱低音时以胸腔共鸣为主(约占60%),咽腔(喉、口、鼻)共鸣为辅(约占30%),头腔共鸣起点缀作用(约占10%);唱中声区时以咽腔共鸣为主(约60%),胸腔、头腔各占20%;唱高音时以头腔共鸣为主(约70%),咽腔共鸣为辅(约30%),没有胸腔共鸣。当然,这样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在一首歌曲的演唱中,只要根据音高的变化及时调整共鸣腔的比例,调整气息状态,就不会“真假声打架”了。
问题7:歌唱时面部表情不自然
面部肌肉紧张和身体的紧张一样妨碍正常发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学唱歌时紧锁眉头、眼睛向上翻、拉脸扯下巴、包上齿或包下齿等等,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心理紧张造成的。其实,发声、歌唱训练方面的任何要求都是以身体(包括面部)自然放松为前提的。建议有这一类问题的同学在练唱时不妨照着镜子唱,刻意地控制面部肌肉的动作与表情,坚持一段时间,自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美好、放松的表情一定会让你的声音更加优美。
问题8:歌唱时声音发虚,声带闭合不正常
此类毛病多由错误的真假声概念(或错误的美声唱法概念)引起的。以为明亮的声音就是真声,是民族唱法;虚虚的声音才是假声,是美声唱法,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声带闭合不正常,出现漏气现象。试问,美声唱法如果既无音色又无音量,那么它又美在何处?真正的美声唱法是将人体的自然资源科学地加以开发利用,通过长期的协调训练后,形成的一种科学的发声状态,可以使人的声音变得明亮、圆润、丰富、灵活并极具表现力。我们可以练习时调整好气息和共鸣腔,漏气现象自然会逐步改变的。
问题9:唱高音时气息往上冲,喉头往上跑,声音嘶哑
很多歌曲的高潮部分都伴随着高音,它像一块试金石,考验着每个歌唱者的能力。在唱高音前,要及时调整吸气部位到更深处,同时将头腔共鸣点的位置调整得更高,并用腹肌、肋肌和横膈膜相互对抗而产生的力量来控制气息对声带的冲击,再加上满怀激情地去演唱,就可以避免喉头往上跑、气息向上冲,声音也不会嘶哑了。当然,这样的协调控制能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掌握。
问题10:上台演唱紧张发抖,难以控制
有些同学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心理压力过大,上台表演就紧张得发抖。其实,即使是歌唱家在舞台上演唱有时也紧张,只不过他们充满激情的演唱,往往掩盖了其不足之处。所以说,舞台上的演唱可以有毛病,但不可以没有激情。将注意力集中在你要表演的歌曲上,全身心地投入演唱,就可以缓解压力、忘记紧张。要以宽容的心理对待自己在台上的失误,但是台下要找出原因,今后努力地去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
其实中老年同学在演唱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只是这些问题比较普遍,有必要在这里给予指出,以引起大家的注意。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不同的生理构造、不同的发声方法、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审美追求,造就了不同的声音。只要我们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态度,潜心于歌唱艺术的学习,努力钻研,刻苦训练,反复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够超越年龄的障碍,唱出优美动听的歌,活出一个蓬蓬勃勃的金色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