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布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超级高手:你有多大格局,就能布多大的局》:嬴政:以天下为棋盘,用尽七国英雄

在同样的平台上,有的人能创造辉煌无比的成就,有的人却碌碌无为,二者的差别就在于一个人是否敢于以梦为马,以大气魄、大格局去做事。

秦始皇嬴政,嬴姓,赵氏,是秦庄襄王与赵姬之子。他早年经历坎坷,但胸怀远大抱负,成年后将历代先祖的遗愿和自己的雄心结合,接连创造了一系列辉煌成就,成为名垂青史的千古一帝。

嬴政出生于公元前259年的赵国国都邯郸。他的父亲异人是秦国的王孙,即后来的秦庄襄王。当时,异人作为质子在赵国不能自由外出,每天过着被监视的生活。在大商人吕不韦的出谋划策下,异人改认父亲安国君的宠妃华阳夫人为母亲,并改名为子楚。此后,子楚得到了安国君的宠爱,并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历经千难万险才得以逃回秦国。

而嬴政母子仍然在赵国过着东躲西藏、朝不保夕的日子,后来终于找到机会脱离险境,彼此相聚。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年幼的嬴政目睹了乱世的悲惨,吃尽了苦头。几年之后,安国君和子楚先后成为秦国国王,二人又因暴疾而相继去世,留下了年仅十三岁的储君嬴政。仓促登基的少年嬴政并没有感受到成为国君的快乐,心中深深地思念着百般疼爱他的父亲。历经磨难的他深知自己肩负着秦国历代国主孜孜以求的目标,即国家富有、军队强大,击败赵国、楚国等与秦国为敌的老对手,扩大国家的势力范围。嬴政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的同时,心中也诞生了自己的梦想,即“横扫六国,一统宇内”,将数百年来纷争不已的天下归于大秦的国旗之下。但他当时年纪尚小,没有治国理政的能力,于是他听从母后的建议,由相国吕不韦与母后共理朝政,自己则边奋发学习,边熟悉政事。

在之后的几年时间中,年轻的嬴政飞速地成长,也目睹了母后赵姬的种种不法之事,尤其是赵姬与假太监嫪毐之间的秘密情事被逐渐散播出来,坊间议论纷纷。这种丑事令嬴政羞愤难当,但他仍然隐忍了下来,没有声张。这是因为当时国家大政的权柄并不在他手中,倘若此时发难,他很容易失去国君之位,理想难以实现。

几年时间转瞬即逝,二十一岁的嬴政到了接手国家政权的时候了。他于公元前238年率领文武百官在雍城的蕲年宫正式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冠礼,冠礼结束就代表他正式掌权。随后,嬴政将造反的嫪毐以及他和赵姬的私生子一同处死,并将赵姬关进深宫中囚禁,称永不相见。

这时,一位名叫茅焦的客卿却大胆站出来批评嬴政的做法。他说:“我是来自齐国的茅焦,希望能够面见大王,谈下我对太后之事的看法。”

嬴政命使者告诉茅焦:“那些劝说我的人都被处死了,你不害怕吗?”

茅焦坦然自若地说:“我不怕死。我听说天上有二十八星宿,现在已有二十七个,我可以做第二十八个。”

嬴政非常生气,命下人在大殿之外烧一大锅热水,准备烹煮茅焦,然后命茅焦前来觐见。茅焦觐见后,对着嬴政恭敬施礼,说:“忠心的大臣不会讲那些拍马屁的话,明事理的国君也不会做出与世俗规矩相悖的事情。现在大王的行为很荒唐,我必须讲出来,不然就是对大王的不尊重,且有负大王对臣子的厚望。”

茅焦继续说道:“现在天下各国遵从秦国,秦国强大,是因为历代秦王英明有为。大王杀死了两个弟弟和嫪毐,已经有违传统伦理;你又将母亲关在深宫,这在大众看来是不孝;你还要杀掉进谏忠言的大臣,这是不明是非。你这样的行为怎么会令百姓们敬重呢?我真为你和秦国的未来忧心啊!希望大王厚葬忠臣并接回母亲,这样才不会有恶名,才能堂堂正正地统一天下!”

茅焦的一番话抓住了嬴政的内心,他没有因茅焦是客卿而慢待他,而是任命他为太傅,尊其为上卿,并马上认错,接回了母后赵姬。

嬴政掌握朝政之后,不拘一格吸纳人才为己所用。他不问人才的出身和来历,只要其才华横溢并忠心耿耿就敢大胆放手使用。他任命来自楚国上蔡的李斯为廷尉,这一职位位列九卿,是主管秦国最高司法机构的长官。又任命魏国人尉缭担任国尉(秦国主管军政的最高官职)一职。在这二人的谋划下,嬴政采取“离间六国,远交近攻”的策略,很快就开启了征战之路,他一统天下的理想也逐渐变为现实。秦国第一个灭掉的国家是实力弱小的韩国,从此便打开了通向诸国之路。

从公元前230年起,嬴政用十年时间灭掉了六国,结束了数百年战乱的战国时代,使天下重归一统,社会逐渐安定。但嬴政并没有止步于此,他派遣蒙恬率领大军北击匈奴;下令修筑长城,扩展了秦国北疆的领土范围;又派遣大军开赴南方,平定百越。

在征服天下之时,嬴政大胆任用了一大批良将,并给予其充分的信任和作战自由度,开创了一个辉煌的君臣和谐、齐心协力的时代。李信是秦国将领王贲麾下的一名得力助手,在征伐燕国的战争中,他作战勇猛,颇有韬略,率领军队追杀燕国君主,取得了丰硕的战果。最后,燕王喜不得不将太子丹处死以求自保。嬴政看到李信的战报后龙颜大悦,对其非常赞赏,屡屡提拔委以重任。后来,在进攻楚国时,嬴政命李信和蒙武二人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征。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李信指挥失当,导致这次进攻大败而归,但嬴政并未过多责罚李信,而是认为自己识人用人大意,应负主要责任。嬴政的大度和担当令李信等将领感动万分,愈加拼死效忠。

在嬴政眼中,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统一之路本就不会一帆风顺,不能苛求每次战争都取得胜利,只要能赢得臣子的信任和忠诚,区区一场战斗的失败是完全能承担得起的,这个成本值得他这么去做。

除了行军作战之外,嬴政在内政治理上也善于借用他人的智慧、大脑为自己的理想服务。顿弱是魏国大梁人,在游历至秦国时,其才华为嬴政所欣赏,被给予客卿的地位。当初嬴政得知顿弱来到咸阳之后,派使者前去召见,但顿弱拒绝了,说道:“小臣是在秦国客居,并非秦国人,我和秦王相见时不愿行参拜之礼,不知秦王能否允许?若秦王不同意,那就不必再相见了。”

秦王嬴政得知顿弱的这番话后感到很惊奇,认为他能如此自傲,想必有真才实学,若真如此,那么能得到一位有才干的人的辅佐,可以不拘泥于这些礼数。随后,顿弱前去觐见嬴政,嬴政向其请教治国安邦之策,顿弱指出:“这数百年来,天下诸国纷争,采取的不是合纵之策就是连横之策。在秦国的六大对手之中,唯有韩国和魏国最为重要。这是因为韩国地理位置至关重要,若兼并韩国则犹如扼住了全天下的致命咽喉部位,而魏国好比是这广阔天下的腹背要害之处。如果大王愿意拿出巨额资金让在下前去游说韩国和魏国等国的重臣,使他们心向秦国,那大王一统天下的愿望则可实现。”嬴政听后大为赞同,拿出万金任凭顿弱支配。

此后,顿弱在韩国、魏国和齐国之间频频奔走,收买了这三个国家的重要将领和官员,为秦军正面作战做出了有力的贡献,大大缩短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时间。

秦始皇嬴政在奔赴理想的征途中不拘泥于人才的国别、出身、地位等外在因素,以类似“掐尖儿”的方式给各国顶级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任其尽情挥洒才华。即使有的人对他不尊重或提出种种看似过分的要求,他也能大度地予以接纳。正是他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极其明确的目标,才吸引了这么多良才猛将甘愿效死。同样都是国君,齐国、魏国、楚国等国的国君并没有如嬴政这般的理想和魄力,以至于远在边陲苦寒之地的秦国最终结束了战国乱世,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