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自我认知:你是讨好型人格吗?》:讨好从哪里来
谈及讨好,你是否感受到一种既熟悉又略带陌生的复杂情绪?
熟悉之处在于,“讨好”二字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各类文章、短视频及访谈之中,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焦点。
而陌生之处则深藏于其本质与根源——我们不禁追问:讨好究竟为何物?它的起源在何方?是什么力量驱动着讨好行为的出现?更重要的是,自己是否也在不经意间成了讨好者?
要了解讨好行为的最初起源,请跟我穿越时空,去往茹毛饮血的原始人时代。
在原始社会,一个孤独的人是很难在野外存活的,因此大家抱团取暖,从而狩猎、保护火种、吓跑野兽。为了获得群体的庇护和支持,个人往往要表现出顺从和友好,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讨好”。
在蛮荒的原始时代,我们认可他人,也需要他人认可自己。
不妨想象一下:假如你生活在原始社会,会度过怎样的一天?
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丛林里,你开始了一天的狩猎生活。你和你的伙伴们穿着兽皮,手持石矛、石刃,一群人专注地追寻着猎物的踪迹。
在茂密的森林中,一头鹿出现在前方不远处。你蹑手蹑脚地靠近,等待最佳的狩猎时机。
你小心翼翼地调整呼吸,静待鹿沉浸于吃草之际。你迅速举起手中石矛,瞄准目标,奋力甩出,石矛如离弦之箭般飞去,命中了鹿的要害,鹿哀鸣着倒下。
人群欢呼着,为你喝彩,你感受到心头有一股暖流,那或许是被现代人称为自豪的感受。
你们将鹿带回部落,在燃起的篝火旁,美美地享用今天的猎物,也用你和你的伙伴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行动,赞美、认可参加狩猎的每一个人。
我又会想到,假如我生在靠狩猎为生的原始时代,既没有你那样优秀的投掷巧力,又没有强健的肌肉,也跑不了多快,我该怎么让大家接受我?
我可能会围在狩猎队的外缘,为投掷的你呐喊助威;当人们把猎物带回山洞时,我可能会主动地拿起顺手的石刃割开兽皮,把最好的肉献给你;我也可能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你和大家感受到我的存在和善意。
我在讨好大家吗?我想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讨好是什么,我只知道这样做,大家会喜欢我,允许我继续跟大家生活在一起。
毕竟,我真的跑得太慢了,力气也不够大。讨好是实际的、简单的策略,能帮助个体成员获得群体的认可。从这个角度来说,讨好是一种本能,是一种最基本和最自然的行为。
尽管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之间的差异像天堑一样,但人类讨好行为的基本心理动因——对社会认同和接纳的需求,仍然像大树的根一样,深深地扎在心灵沃土上。
我们知道讨好在某种程度上对维持关系有帮助,但过度讨好可能导致我们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如果不加以重视,很可能演变为心理疾病或者人格障碍。
讨好型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关于讨好型人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有很多说法。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对父母的讨好行为。在很小的时候,若未能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孩子们可能会认为,唯有满足父母的需求与期待,才能获得他们的关注与赞美,进而感受到被爱的感觉。
此外,个人经历也是形成讨好型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曾经历过被欺凌、被背叛或被拒绝等负面事件的人,可能会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而倾向于通过讨好他人来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对成功有着强烈渴望,或是对他人评价过度在意的人,也可能出现讨好行为。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讨好行为的容忍度和鼓励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某些文化中,讨好者表现出的体贴和察言观色可能被视为一种社交技巧,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软弱或缺乏自信的表现。
我认识一个女孩,她从小学习钢琴,小学时每个周末都要花一天时间在琴房练习。但她根本不喜欢钢琴,只是因为她的妈妈喜欢。为了不让妈妈伤心,也为了讨好妈妈,她一直忍受着被迫练琴的痛苦。
这世上,有多少人为了讨好他人,为了成为人们眼中的成功者,而把自己遗忘了呢?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