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序
什么是人性?这是一个深邃而充满哲思的命题。
人性,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我们所拥有的精神和情感的本质。
正如本书作者在其第一部作品《不要挑战人性:史上20个经典人性实验》中所述,人性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它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涵盖了情感、道德、欲望、理智和自我认知等各个方面;这些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维度,可以依情境的不同而对个人的行为产生时刻变化的作用。但这些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维度又组成、整合成相对稳定的心理、情感、行为的一般性规律。
那么,人性能否被挑战呢?
人性即规律,符合规律即为天道,逆天行事可能会带来不可预测的灾难。
从这个角度讲,人性是不能,也不该被挑战的。
在《不要挑战人性》这本书中,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人性是一门科学,有规律可循。
人性来自我们的大脑,来自我们的内心世界;而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就是心理学、认知科学。
心理学家们通过设计实验、操纵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来探索人的心灵,深入了解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规律。然而,许多优秀且震撼人心的心理学实验,由于理解门槛较高,往往只停留在心理学教科书中,这些内容其实应该走向中小学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让心理学实验背后的逻辑、真实的发现为更多的人所认知和理解,让心理学真正能够“滋养”全社会,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这本书的作者潘楷文,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学科普作家。他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专业的心理学教学与实践能力,同时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众解读心理学专业内容,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娓娓道来,以大众的视角让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心理学。
与第一部作品不同的是,作者在这一部作品中集中探讨了人类的学习心理,从心理学发展历史的角度,探讨了人类学习本质的问题;从脑科学与心理学研究的交叉,追溯了人类记忆研究的艰难历程。书中众多的内容,值得读者品味。
这些内容同样也值得为人父母的读者阅读。孩子要想成长好、发展好,父母的教育一定不要去挑战孩子的人性,不能逆着规律来,否则,不但会毁了孩子的学业,更会毁了孩子的人生。
希望您能够跟随作者,一同踏上这场充满启发和挑战的心灵之旅,深刻理解人性的多维性和规律性,探寻人类内心的奥秘。
周晓林
剑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