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戏曲作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吴伟业研究综述

第一节 吴伟业生平评介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灌隐主人、鹿樵生,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戏曲家和书画家。他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师从复社领袖张溥,中崇祯四年会试第一、殿试第二,其试文被崇祯帝亲批“正大博雅,足式诡糜”[1],并亲赐吴回乡归娶。他在明代历官翰林院编修、东宫侍讲、南京国子监司业、左中允、左谕德、弘光朝少詹事。明亡后归家隐居,誓不出仕。但迫于清政府的高压和双亲的敦促,于顺治十年违心仕于清廷,为秘书院侍讲、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十月,嗣母去世,上书请假奔嗣母丧,顺治十四年初抵家,此后未再出仕。其事见于《清史列传·贰臣传》《清史稿·文苑传》、嘉庆《太仓州志·人物列传》(二)、程穆衡《娄东耆旧传·吴伟业传》。

综观吴伟业的一生,有几个重要的转折点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师从复社领袖张溥。张溥,字天如,号西铭,太仓人,与吴伟业同乡。其伯父张辅之曾为南京工部尚书。张溥之母为其父侍婢,出身低微,一度被赶出张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张溥读书十分刻苦,其所读之书必手录七次,故其书斋称“七录斋”。他认为当时的腐儒穷其毕生精力钻营于八股文,目光短浅,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益,乃有志于兴复古学,倡导以古学兴天下。他后来创建的复社,即取“兴复古学”之意。吴伟业跟随父亲在王在晋家塾读书期间,曾与李明睿相处过一段时间。李明睿一见吴伟业,大加赞赏,预言张溥将以古学兴天下,力劝其父吴琨使伟业跟随张溥学习。据说曾有孩子窃取吴伟业的文稿投赠张溥,张溥一见,大为叹赏,“文章正印,其在子矣”[2],亲自延请伟业至其家,相与讲求“通经博古”之学。明朝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复杂,朝廷内部也矛盾丛生,顾宪成、高攀龙领导的东林党在兴复古学的同时,以家国天下为己任,在铲除魏忠贤阉党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明末文人以兴复古学为号召的党社为数不少,在吴伟业生活的太仓周围,即有松江陈子龙领导的“几社”、太仓张溥领导的“应社”。吴伟业师从张溥之时,张溥周围已集聚了大批以兴复古学为己任的文人,如张采、杨廷枢、陈子龙、万寿祺、阎尔梅、沈眉生、黄宗羲等,甚至后来臭名昭著的吴昌时当时也与张溥等人交好。崇祯元年,张溥贡入太学,扩大了交游范围,结识了众多名人,名满京都。崇祯二年,张溥以兴复古学、致君泽民为号召,集合大江南北众文社,成立“复社”,并召开尹山大会,一时声势倾动朝野。崇祯三年,吴伟业等人参加南京省试,复社士子中式者颇多,吴伟业、杨廷枢、万寿祺、阎尔梅、吴继善、吴克孝、彭宾等人皆入选,复社号召力进一步增强。崇祯四年二月,吴伟业会试第一,殿试第二,崇祯帝亲赐归娶,一时传为美谈。可以说,吴伟业师从张溥之后,在张溥及复社的影响下,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最终走上了科举入仕这条道路。但也正因为吴伟业入仕之初即贴上了复社的标签,其政治生涯也变得更加起伏动荡。

二是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明朝覆亡。吴伟业在明朝的政治生涯虽如履薄冰,胆战心惊,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深受崇祯帝厚恩。他在崇祯四年会试第一、殿试第二的名头,曾使温体仁一党甚为不满,并借机弹劾其座主周延儒。崇祯帝亲阅吴伟业的会试试卷,评价很高,认为其试文“正大博雅,足式诡靡”,并亲赐归娶,使吴伟业一生引以为荣。崇祯九年秋,吴伟业奉命典湖广乡试,作为主考官,为明朝拔擢了一批才子名士。崇祯十一年二月初七,皇太子出阁,就讲文华殿,崇祯帝亲问伟业《尚书》大义,对他的讲解十分满意,赐其瓜果等物。《梅村家藏稿》卷二十二有《风流子(掖门感旧)》:“记当日,文华开讲幄,宝地正焚香,左相按班,百官陪从,执经横卷,奏对明光。至尊微含笑,《尚书》问大义,共退东厢。忽命紫貂重召,天语琅琅,赐龙团月片、甘瓜脆李,从容晏笑,拜谢君王。”[3]崇祯十二年,伟业奉命赴河南封延津、孟津二王。后因母病,改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可见,崇祯一朝,吴伟业时时小心,因而并未出现贬官甚至罢官等事,甚至还几次得到了崇祯帝的赞赏,对于刚愎自用、猜忌成性的崇祯帝来说,实属难得。因此,吴伟业始终感念崇祯帝的恩德。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今景山)。消息传到太仓,正在隐居的吴伟业痛苦不已,亦投绳,被家人发现后解救下来。清兵入关后,他曾与好友王翰相约出家,但因家人劝阻,终未成行。正因未能追随崇祯帝而去,吴伟业始终心怀愧疚,欲以遗民自终。顺治九年,清两江总督马柱国奉旨举荐地方人才,疏荐吴伟业于朝。伟业闻讯后愤懑烦忧,抱病家居。侯方域听说后,致书吴伟业,历数其出仕之“三不可”“二不必”[4],劝其珍重名节(《与吴骏公书》),吴伟业的复书已不存,但侯方域之友贾开宗曾亲见吴伟业复书,言辞慷慨,并发誓“必不负良友”[5]。贾开宗特意在侯方域《壮悔堂集》之《与吴骏公书》后书写了自己的感想。因《壮悔堂集》付刻时,吴伟业还未被迫应召,故其后还有“其后当事敦迫,卒坚卧不出”[6]之句,并对吴伟业其人及其复侯方域之书评价颇高。可见,直到顺治九年末,吴伟业仍是选择坚持做遗民,不应清廷之征召。这体现出吴伟业对崇祯帝,对明王朝的深厚感情。

三是出仕清廷。从记载来看,顺治十年之前,吴伟业坚持不出仕清廷。但随着清廷日益严厉的敦促,吴伟业也不得不为未来打算。顺治十年四月初,吴伟业亲至南京,拜谒两江总督马柱国,上《辞荐揭》,并作二诗相赠,表示其不愿出仕之意。但吴伟业也听到、看到清廷征召的严苛。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十二年,明遗民傅山被召举博学鸿词,以老病辞,清廷“令役夫舁其床以行”[7]。可以想象,顺治年间的征召当比康熙年间更为激烈。吴伟业本就“清羸善病”,自知其必须出仕清廷后,于顺治十年秋抱病入京,直到顺治十一年夏以后身体才逐渐恢复。对于吴伟业来说,这次入仕,成了一生最大的污点,不仅备受众人訾议,即使从自己的良心来说,也是万万不可原谅的。

据焦循《剧说》卷六记载:吴伟业被清廷启用,即将启程时,士绅为其饯行。座中有吴伟业之友张南垣,其为明末清初著名的园林大师,特别擅长叠石为山。践行宴会上上演《烂柯山》传奇,讲的是朱买臣的故事。朱买臣未发迹时,只是一穷苦书生,其妻崔氏不满清苦的生活,逼朱买臣写了一纸休书,改嫁张木匠。演至张木匠时,因张南垣在座,伶人将其改为“李木匠”。吴伟业用扇子敲打着小几说:“有窍。”意即伶人将剧中的木匠改名换姓为很识趣之举。此时满座哄堂大笑。当演到朱买臣发迹,衣锦还乡,其妻上前认夫,被朱买臣拒绝时唱道,“切莫提起朱字”。张南垣也用扇子敲打着小几说:“无窍。”意即吴伟业应清廷之召,其行为如同朱买臣之妻改适张木匠,违背了士大夫的“贞节”,是很不识趣的行为。张南垣之语令在座诸人愕然,吴伟业也因羞愧而失色[8]

焦循此条记载摘自黄宗羲《撰杖集·张南垣传》,黄宗羲与吴伟业相善,当不至无中生有。可见,吴伟业的仕清,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议论。外界的议论越大,吴伟业心中的悔愧也就越多。其实,掐头去尾,吴伟业在清廷也就两年多的时间,其间先后经历了陈名夏的惨死、陈之遴的流徙宁古塔,自己时时处于危疑之中,非但未有实际的利益,反而白白丧失了名节。归家不久,奏销案起,吴伟业的名籍被褫夺,这恰恰遂了他的心愿,从此再也不用为此心怀愧疚了。即便如此,他还是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其悔恨之情不仅见于诗篇,如“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过淮阴有感》)[9]、“故人往日燔妻子,我因亲在何敢死,憔悴而今至于此”(《遣闷》其三)[10]、“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脱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贺新郎·病中有感》)[11],至死也不敢忘怀,令其子在他死后“殓以僧装”(见顾湄《吴梅村先生行状》)[12],以见九泉之下的崇祯帝和殉国诸友。

吴伟业的一生,前半生与“党祸”相始终。他自出仕起就贴上了“复社”的标签,卷入了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生于明末,亲身经历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既有仇视农民起义的心理,又有同情下层民众多灾多难生活的感情。他与复社人士陈子龙、杨廷麟、杨仕聪,明末四公子中的侯方域、冒襄、陈贞慧等人相友善,同阉党遗毒及误国误民的奸权做斗争,在政治上可以算是积极的、先进的。他还是著名的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合称“江左三大家”,学习元稹、白居易长篇歌行体诗歌的写法,开创了诗歌史上的“梅村体”,风华独胜,情韵为深,留下了《圆圆曲》《鸳湖曲》《永和宫词》《箫史青门曲》《洛阳行》等脍炙人口的“梅村体”诗歌。他的词以描写细致、刻画入微见长,多写女性情怀和离情别绪,具有江南词作清丽芊眠的特色。不仅如此,他还涉足戏曲领域,创作了传奇《秣陵春》和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借戏曲这一形式,抒发了故国之思和兴亡之感,在明末清初的戏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吴伟业还是著名的书画家,其书法赵孟頫,好作山水画,深谙董其昌、黄公望笔法,笔墨清疏秀雅,传世作品有《山水图》《桃源图》《南湖春雨图》《溪山无尽图》等。

吴伟业的交游十分广泛,不仅有当时的达官显贵,还有艺术家、方外之人,甚至还有下层的妓女、戏曲演员、民间艺人。概括来看,主要有六大类:一是明末的政治清流,如陈子龙、杨廷枢、杨廷麟、范景文等人;二是家乐主人,如吴昌时、徐汧、李明睿、王时敏、朱必抡、徐懋曙、吴绮、宋敬舆、魏裔介等人;三是戏曲家,如尤侗、李玉、李渔、袁于令等人;四是戏曲演员,如王紫稼、刘冬儿、寇白门、卞玉京,其中刘冬儿、寇白门、卞玉京等人还是明末著名的妓女,均以演唱昆曲著名;五是当时的民间艺人,如善说书的柳敬亭,善于昆曲清唱的苏昆生、善鼓琴的王生、善歌的朱乐隆等人;六是方外之人,如善诗的苍雪和尚,曾相约出家的愿云和尚(即好友王翰)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