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湖北现代化研究(1861—191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 创新之处

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

之一,收集利用“新史料”对相关史事补缺拾遗。利用以往研究者不太重视的史料,包含湖北地方性报纸杂志,如《汉口中西报》《湖北商务报》《湖北地方自治会研究杂志》《湖北官报》等,也涉及湖北的地方档案,如汉冶萍公司档案、湖北咨议局档案、武昌起义的档案等对以往湖北现代化的部分相关史事发微抉隐,通过“求真”,取得某种程度上的“创新”。

之二,针对尚存巨大阐述空间的薄弱领域进行填补性探讨。就当前的晚清湖北现代化研究而言,在某些领域,如“张之洞治鄂研究”“汉口开埠后的经济嬗变研究”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另外一些研究领域,如“湖北咨议局研究”“地方督抚与晚清湖北现代化关系研究”“商人组织与晚清湖北现代化关系研究”“传统士绅与晚清湖北现代化关系研究”“外国力量与晚清湖北现代化研究”等领域都还尚存较大的阐释空间,被以往研究者所忽视。笔者努力深化以往研究中论证较为充分的部分,尽量锦上添花,但重点主要放在对相关薄弱领域进行填补性探讨,以期贡献点滴。

之三,努力尝试构建创新性的分析论证体例。笔者认为,本书的一个重要亮点即为分析论证体例的创新性。苏云峰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的分析论证体系前已述及,笔者认为,苏著的论证分析体系主要存在两个弊端:其一,误用“冲击—反应”的分析模式,只能看到冲击之后湖北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整齐划一的回应,完全不能窥视晚清50年间湖北现代化的动态进程和阶段性特征;其二,很容易忽略一些与“冲击”无关却对湖北现代化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侧面,把某些与外部“冲击”只有部分关联的事件全部归结于对外力冲击的“回应”。本书的分析论证体系主要分为两部分,采用历时性论述与共时性阐释相结合的分析模式。第一部分以时间为轴,纵向溯源析流,首先论述了晚清湖北现代化肇始的背景,接着从三个不同的阶段探讨晚清湖北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一部分虽然可以考察晚清湖北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流变和探讨三个不同阶段的动态特征,却出现了不能将晚清湖北现代化50年的整体历程统而论之的缺点。因此,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并且进一步地横向阐释,后半部分以50年为时间段,分别从上层政治、下层商业组织、内层传统士绅、外层他国势力四个重要因素展开专题研究,在动态考察的基础上对晚清湖北现代化进行结构功能分析。

之四,进一步发掘、剖析和阐释晚清湖北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以往的现代化研究多注重整体的“结构主义”功能分析,借助一些社会学指标来衡量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忽略了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动态进程。笔者认为,晚清湖北现代化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口开埠之始到张之洞督鄂之前,湖北现代化以通商口岸汉口为中心,主要为商业现代化,基本没有波及湖北省内其他地区。张之洞督鄂之后,湖北的现代化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一系列工业化建设在汉口以外的地区轰轰烈烈展开,现代化也开始向湖北腹地推进。张之洞离鄂后到辛亥革命之前虽仅有短短4年,湖北的现代化却进入一个崭新阶段,表现为政治的现代化革新与转型。

之五,从内部脉络探寻晚清湖北的近代变迁。笔者并非完全排斥“冲击—反应”的分析模式,而是认为“冲击—反应”的分析模式应该限定在具体适应范围之内。晚清湖北现代化的进程中,外力冲击很多时候仅仅是作为一种触媒诱发了湖北区域内部力量的“回应”,真正的历史变迁只有从湖北区域的内部脉络之中方能寻得。本书既关注冲击湖北的外部因素,更立足于湖北区域的内部脉络,力图形成具有湖北本土解释和反思能力之有效解释框架。同时,笔者还将冲击湖北的外力因素视为一个复杂的变量,专门考察晚清湖北外国势力内部的此长彼消和相互博弈。

之六,更加关注晚清湖北全区域和全时段的现代化进程。一方面,晚清湖北现代化的区域性差异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但这并非意味着湖北现代化研究必定要出现区域性研究的失衡。以往晚清湖北现代化的研究视野过度集中在武汉地区,偶尔涉及受外力冲击较为明显的通商口岸宜昌、沙市,忽视了湖北其他的广大腹地。另一方面,张之洞督鄂达19年之久,“一生精力,几用于鄂”,对晚清湖北现代化进程产生极重要的作用,但“张之洞时代”毕竟只是晚清50年的湖北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阶段,而非全部。而以往的晚清湖北现代化研究多聚焦在张之洞督鄂的19年间,较少涉及此前从汉口开埠到张之洞抵鄂的28年和此后从张之洞离鄂到清廷灭亡的4年,缺乏全时段的探讨。因此,从地域上讲,本书不仅审视现代化特征较为明显的汉口、汉阳和武昌,而且更加关注晚清湖北整个区域的现代化进程;从时间来看,本书不仅探讨张之洞督鄂期间的现代化轨迹,同时着重分析晚清湖北现代化全时段的历史发展。


[1] 1922年,严既澄在《民铎》杂志发表《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一次使用与“现代化”相近的“近代化”概念;1927年,柳克述《新土耳其》一书把“现代化”与“西化”相提并论,首次明确提出了“现代化”概念;1929年,胡适为英文《基督教年鉴》撰写的《文化冲突》中,提出“一心一意的现代化”(Whole-hearted modernization),亦为该词的最早使用者之一。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现代化”一词开始广泛被中国知识界接受并使用。

[2] “中研院”近代史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推出部分中国区域现代化的研究专著,分别为:张朋园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卷,1860—1916)》、王树槐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卷,1860—1916)》、苏云峰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卷,1860—1916)》、张玉法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卷,1860—1916)》、李国祁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卷,1860—1926)》、谢国兴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卷,1860—1937)》、朱源的《从变乱到军省:广西的初期现代化(1860—1937)》,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的区域现代化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学术根基。

[3] 贺觉非、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史·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4] 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1947年版,第7页。

[5] 张克明:《汉口历年来进出口贸易之分析》,《汉口商业月刊》1935年第2卷第2期。

[6] 杨铨:《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载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季·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1923年版,第333页。

[7] 任放:《汉口模式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光明日报》2003年4月1日。

[8] 冯天瑜:《武汉文库·总序》,载《武昌首义与武汉早期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

[9] 董正华:《现代化研究的“创新与超越”》,《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0] 有关“湖北早期现代化”的研究,苏云峰于20世纪70年代已推出《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为该领域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下文将会对此展开具体探讨。

[11] 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页。

[12] 参见张仲炘等《湖北通志·建置志》,武昌省长公署,1921年。

[13] [美]芮玛丽:《革命在中国》,转引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14] 参见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中研院”近代史所1987年版,第1页。

[15] 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卷,1860—1916)》,“中研院”近代史所1987年版,第1页。

[16] 桑兵:《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7页。

[17] 冯天瑜、陈锋主编:《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18] 冯天瑜:《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特征——兼论武汉早期现代化》,《光明日报》2002年12月3日。

[19] 任放:《汉口模式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光明日报》2003年4月1日。

[20] 参见姚会元《近代汉口钱庄性质的转变》,《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近代汉口钱庄研究》,《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

[21] 姜铎:《洋务运动与津、穗、汉、沪四城的早期现代化》,《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4期。

[22] 参见傅才武《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1—1949)——以汉口为主体的中国娱乐业近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3] 参见邓正兵、欧阳君《试论武汉的早期现代化》,《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4] 参见刘德政《外来人口与汉口城市化(1850—1911)》,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汤黎:《人口、空间与汉口的城市发展(1460—193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5] 参见王春雷《辛亥革命前夕武汉工商业的早期现代化》,《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26] 参见袁北星《客商与汉口近代化》,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7] 参见汪苑菁《报刊与城市现代性——以汉口和〈汉口中西报〉为中心的考察(1864—1916)》,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8] 参见[美]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江溶、鲁西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1796—1895)》,鲁西奇、罗杜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9] 彭雨新、江溶:《十九世纪汉口商业行会的发展及其积极意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1796—1895)〉简介》,《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30] 参见《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1796—1895)》一书封面周锡瑞对该书的评语。

[31] 参见Frederic Wakeman,Jr.,“The Civil and Public Sphere Debate:Western Reflections i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in:Modern China,Vol.19,No.2(April 1993).

[32] 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33] 涂文学、李卫东:《武汉首义与武汉早期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34] 参见陈钧、任放《世纪末的兴衰——张之洞与晚清湖北经济》,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35] 陈锋、任放:《“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光明日报》2002年11月5日。

[36] 参见冯天瑜、陈锋主编《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7] 参见袁为鹏《张之洞与湖北工业化的起始:汉阳铁厂“由粤移鄂”透视》,《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8] 参见章开沅《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张之洞与张謇比论》,《光明日报》2002年12月31日。

[39] 章征科、刘学照:《张之洞对近代化追求的政治文化特色新论》,《学术月刊》2004年第1期。

[40] 参见刘薇《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兵工企业》,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0年。

[41] 参见宋徽《张之洞督鄂与晚清湖北出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42] 参见高钟《论湖北新政中的政府导向功能(一)》,《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43] 参见江满情《张之洞主持湖北新政的财政基础》,《江汉论坛》2003年第4期。

[44] 冯天瑜、周积明:《张之洞“振兴实业”夭折的原因》,《江汉论坛》1982年第3期。

[45] 宋亚平:《改革开放的历史误区——晚清湖北新政运动失败探析》,《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1期。

[46] 参见涂文学、宋晓丹《张之洞“湖北新政”遗产的历史命运》,《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8期。

[47] 参见涂文学《“湖北新政”与近代武汉的崛起》,《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8] 参见刘天旭、周萍《张之洞新政“屠财”与湖北的辛亥革命》,《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刘天旭《清末湖北财政危机与武昌起义的爆发》,《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49] 参见李建刚、谭道勇《湖北早期现代化的一面旗帜——对黄石早期现代化的个案分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龚兴华《宜昌城市近代化之进程——宜昌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之一》,《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贾孔会《宜昌城市近代化发展之进程——宜昌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之二》,《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50] 参见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中研院”近代史所1976年版。

[51] 余子峡:《综析湖北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前驱地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第2期。

[52] 参见董宝良、熊贤君主编《从湖北看中国教育现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3] 参见王雪华《晚清两湖地区的教育改革》,《江汉论坛》2002年第7期。

[54] 这部分硕士论文有朱省媛《湖北师范教育与区域现代化进程研究(1902—1927)》,硕士学位论文,湖北大学,2008年;汪国军《晚清湖北新学研究(1889—1911)》,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汪琬《从〈湖北教育官报〉(1910—1911)看新政末期的湖北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湖北大学,2013年;胡丽《清末湖北州县教育改革述论》,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刘和平《嬗变中的两湖书院——以课程变革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曾崇贵《晚清湖北武备学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5] 参见吴剑杰《清末湖北立宪党人的议政实践》,《历史研究》1991年第6期。

[56] 参见肖建东《论湖北咨议局从主张立宪到参与武昌首义的转变》,《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57] 参见陈橹《宪政与革命——试析辛亥革命前后湖北咨议局的政治趋向》,《东方论坛》2004年第3期。

[58] 参见周积明、胡曦《〈汉口中西报〉与湖北咨议局》,《江汉论坛》2013年第5期。

[59] 参见江凌:《近代两湖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及其早期现代化》,《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60] 杨华山:《厘金与晚清早期现代化——湖北个案研究》,《江汉论坛》2002年第7期。

[61] 参见熊月之、沈祖炜《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史林》2000年第4期。

[62] 夏振坤、张艳国:《近代长江文化与中国早期近代化》,《学术月刊》1998年第4期。

[63] 参见穆德合等《近代武汉经济与社会——海关十年报告(江汉关1882——1931)》,李策译,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版。

[64] 参见任放《论印度茶的崛起对晚清汉口茶叶市场的冲击》,《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4期。

[65] 参见张珊珊《近代汉口港与其腹地经济关系(1862—1936)——以主要出口商品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7年。

[66] 参见吕一群《晚清汉口贸易的发展及其效应》,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7] 参见廖建夏《武汉近代经济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析》,《民国档案》2008年第4期。

[68] 参见方秋梅《湖北新政前夕汉口官办市政论析——兼评罗威廉国家“间接领导作用”说》,《江汉论坛》2010年第10期。

[69] 参见徐凯希《略论近代沙市社会经济的变迁——近代长江中游通商口岸研究之一》,《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70] 参见周涵《沙市开埠与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1895—1915)》,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1] 参见刘世扬《近代宜昌口岸贸易研究(1877—1919)》,硕士学位论文,湖北大学,2012年。

[72] 参见陈钧《论湖北近代经济的崛起》,《湖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73] 参见周群《清末民初湖北农村经济社会的变更》,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4] 参见宋亚平《湖北地方政府与社会经济建设(1890—1911)》,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5] 参见徐凯希、田锡富主编《外国列强与近代湖北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6] 参见高钟《从“士农工商”到“绅商学军”———清末湖北社会结构之裂变》,《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77] 参见宋亚平等《辛亥革命前后的湖北经济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78] 参见徐凯希等编《招商局与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周德钧《近代湖北城镇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吴佳佳《预备立宪时期湖北绅士阶层研究(1906—1911)》,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郭坤杰《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湖北民变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9] 参见任放《近代两湖地区的工业格局》,《人文论丛》2012年卷;《近代两湖地区的金融业》,《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0期;《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史学月刊》2014年第2期;《近代两湖地区的矿业》,《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近代两湖地区的市场体系》,《安徽史学》2014年第2期。

[80] 参见杨国安《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周荣《明清社会保障制度与两湖基层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1] 参见权郝秀《“东南互保”时期两湖地区教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尹依玲《晚清两湖地区对外交涉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2] 参见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3] 吴松弟、方书生:《一座尚未充分利用的近代史资料宝库——中国旧海关系列出版物评述》,《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

[84] 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1947年版,第6页。

[85] 严昌洪:《汉版〈张之洞全集〉读后》,《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8期。

[86] 参见吴剑杰编《张之洞年谱长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7] 参见广州图书馆主编《张之洞致张佩纶未刊书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8] 张之洞曾孙张遵骝赠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量张之洞家藏档案,共491函,约200册,其中包含大量的未刊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各种“全集”的不足。

[89] 参见周积明、胡曦《〈汉口中西报〉与湖北咨议局》,《江汉论坛》2013年第5期。

[90] [日]水野幸吉:《中国中部的事情:汉口》,译者的话,武德庆译,武汉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91] 参见李少军编译《武昌起义前后在华日本人见闻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2] 参见[日]美代清彦《游历鄂省西北部》,朱承庆译,湖北农务学堂刊行,1902年。

[93] 参见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省别全志·湖北省》,东亚同文会1918年版。

[94] [美]布拉克:《现代化的动力》,郭正昭等译,环宇出版社1972年版,第7页。

[95] 参见张海鹏《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

[96] 胡绳:《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1990年10月7日。

[97]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绪论》第1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98]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研究的解释体系和内容结构——由编写〈中国现代化历程〉而想到的几点体会》,《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99] 罗荣渠:《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思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100] 王斯福:《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序》,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1]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2—43页。

[102] 任放:《汉口模式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光明日报》2003年4月1日。

[103] 常城:《偶然突发还是蓄意密谋:光绪十七年宜昌教案成因考》,《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104] 罗志田:《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05] 董正华:《从历史发展多线性到史学范式多样化——围绕“以一元多线论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的讨论》,《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106] 就笔者所及,省域现代化研究成果除台湾学者的系列专著之外,大陆学者以历史学为本位的研究专著主要有吕俊伟的《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1840—1949)》,齐鲁书社2002年版;张彩霞的《海上山东:山东沿海地区的早期现代化历程》,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等少数几部。

[107] 《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012年11月14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