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为克服上述研究中的困境与难点,避免研究平面化、以文学证节令民俗、重词轻诗的弊端,全文试图选择研究者关注较少的诗歌文体进行分析,从文学的视角考察宋代节令诗的写作情况,力求走出以节令民俗学、考古学研究为主的困境,恢复文学本位研究。文中的节令诗主要指因节令而作(大多数作于节令当天,另有部分诗歌作于节令前后),重点反映宋人节令民俗、节令情感以及和节令文化相关的诗篇。
因此为实现以文学本位为中心的探讨,全文着重以文本细读为主,重在从诗歌角度入手透视诗人眼中的节令民俗,并反映诗歌蕴含的审美情怀、思想意义,同时广泛查阅与之相关的宋词、宋文、史书、笔记、类书、民俗随笔等古代文献。由于唐代节令诗歌写作在数量、意蕴上远不及宋代丰富,故全文又综合运用比较的方法,在章节标题的设置上虽未明言“比较”二字,行文中却以比较的方法贯穿全篇,通过唐宋节令诗之对比,重在体现唐宋节令诗写作和节令民俗的差异性。
研究理路上以专题式研究为中心,避开以时代、地域或创作者进行划分的传统论述框架,尽量提出前人关注甚少或尚未指出的新命题,以问题意识贯穿全篇,对于已反复论及的话题则不再重复。文中重点阐明四个层面的内容:一、诗歌描绘了哪些别致有趣的节令风俗,它反映出少为人关注的女性、儿童、农家怎样的节令生活状态,这类写作对宋诗创作有何积极意义,揭示出哪些文化层面的内涵。二、诗歌体现了宋人过节时怎样的生命情境和精神感悟。三、诗人记录表述这些节令民俗时运用哪些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节令民俗对宋诗乃至宋词的创作内容与形式有何渗透与影响。四、重点从诗学角度阐明节令诗书写的政治文化意义。这四点内容在各章节叙述时均有交叉体现。
在具体论述时,全文前三章分别以诗人笔下的女性、儿童、农家为视点展开剖析。目前已有不少关于宋代女性节序生活的研究,但着重以论述女性现实节俗活动为主,较少涉及文学作品本身,笔者则在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节回归文学本位,剖论宋诗从粗笔勾勒到工笔细描、立体多样化塑造节令女性形象的深化过程,指出诗歌如何借鉴词及小说等文体设置片段式的叙事模式和带有浪漫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第四节总结这类诗歌书写在女性学、社会学、文学层面解读的内涵和意义。
由于研究者对古代儿童文学关注甚少,对其节令生活的审查更是寥寥无几,并且有关古代儿童过节的资料分散且较少,因此全文第二章第二节重点指出诗歌中的儿童角色塑造与童俗描绘,并分析诗歌对于儿童童趣的反映,第三节则立足于文学视野概述节令诗歌中儿童描写的文学特质及创新性。
农业在宋代发展迅速,故涉及宋代农业的探讨较多,然论及农民节令空间的文章仍十分少见,第三章第一节从诗歌角度概述农村异于城市的过节方式和态度,第二节、第三节以个案分析的形式探究宋代社日诗中的民情风俗和村野精神,且探讨诗歌中记录的节令农事信仰现象。
前三章既有对研究不多的宋代节令民俗进行诗学观照,又对这些诗歌作品的艺术形式加以文学层面的解析。
第四章阐释宋人在节令中的生命情境和情感体验。这一章重点分析节令诗中的人文气象、崇理疑俗、淑世情怀、帝京情结等生命意识的四种表现形式,意在突显宋人面对节令时独特的文化性格与心灵观感,此章语言倾向于宏观描述。
第五章重点叙述节令诗权力书写的意义,主要择取上元应制、冬至祭天、节令祥瑞三个视点作个案考察,通过研析诗人作品,阐发宋代节令诗中的权力渗透,以往的研究者少有关注节令诗的政治文化功能。
第六章探讨节令诗歌主旨内涵和艺术形式上四个突出的问题:题材和语言等的俗化趋势、诗歌用典情况、节令志俗组诗的志录功能、节令诗的谐趣书写。其中组诗和诗歌的谐趣书写是本章论证的重心。
为避免研究平面化,附录一就节令诗对宋词、地理类笔记的渗透和影响进行考察,论述宋词隐括和集句节令名诗、笔记中引用这些诗作的现象。附录二从文献钩稽的角度,针对宋代大型节令诗歌总集《古今岁时杂咏》宋诗部分加以补正,这将有助于节令文学资料的整理与收集,有益于充实和完善《全宋诗》的编撰。
全文六章及附录皆以宋代节令诗歌为视点,并且选取尚未深入研究的话题进行探论,章节的安排均按专题形式设置,旨在实现宏观视域下的微观考察,进一步拓宽且深化节令文学的研究。
[1] 曾枣庄、刘琳等:《全宋文》第176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以下所引宋文皆出自同一版本。
[2] (汉)许慎:《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3] (清)徐卓:《节序日考》,《续修四库全书》第885册,《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年版,第947页。
[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页。
[5] 高丙中:《中华文化通志·宗教与民俗典·民间风俗志》,汤一介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页。
[6] 姚瀛:《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36—549页。
[7] 朱瑞熙:《宋代的节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8] 汪圣铎:《两京梦华》,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9页。
[9] 徐吉军等:《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613—697页。
[10] [德]克劳斯·罗斯:《从传统到文化工程再到全球“节日化”:东欧的节日、假日、节宴和仪式》,《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11]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页。
[12]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5页。
[13] [日]丸山裕美子:《唐宋节假制度的变迁——兼论“令”和“格敕”》,《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张国刚主编,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66页。转引[日]仁井田升《唐令拾遗》,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复刻,第732—736页。
[14] 张国刚:《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71—372页。
[15] (宋)杨亿《杨文公谈苑》:“国朝之制,文武官诸军校在京者,端午、十月旦、诞生节,皆赐衣服。其在外者,赐中冬衣袄,遣使将之。”参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11页,以下所引宋元笔记材料皆出自同一版本。
[16] 周密《癸辛杂识·后集》“两学暇日”条:“太学上巳暇一日,武学则三日;清明太学三日,武学乃一日,殊不可晓。”参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6册,第5739页。
[17] 刘晓峰:《东亚的时间:岁时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引言第1页。
[18] 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19]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15页。
[20] (宋)周密:《武林旧事》,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8页。
[21]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伊永文笺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14页。
[22] (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23] 美国史密森学会民俗研究室编《庆典》一书“前言”,作者拉尔夫·林兹勒、彼得·赛特尔,方永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24] (宋)梅尧臣:《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册,朱东润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235页。
[25]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全72册)第15册,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0135页,以下所引宋诗皆出自同一版本。
[26] (魏)王弼注:《周易正义》,(唐)孔颖达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页。
[27] (汉)班固:《汉书》第4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964页。以下所引皆出自同一版本。
[28]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第21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130页。以下所引唐诗皆出自同一版本。
[29] (宋)项安世:《项氏家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41页。
[30] 转引(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续修四库全书》第885册,《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年版,第309页。以下所引皆出自同一版本。
[31] 详参中国民俗学网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3826。
[32] 参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8—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