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传统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三

一直以来,“什么是英美文学的主要研究方式”这一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是解读,是审视,是再思,是赏析,是评论;又如何解读,如何审视,如何再思,如何赏析,怎么评论,这一系列的问题一直是我想搞清楚的。每当品读文学作品时,一个场景的描述、一段内心的阐释都会使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到原本的实地去探寻和感受一下当时的实景,更想了解当时当地的文化、民风、民俗,我甚至认为如果能还原作品的情景更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学作品爱好者真实地了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内涵和作者写作的本意。但一直没有这样的书能帮助我走出这个困惑。

直到有一天,本书作者胡笑瑛教授找到了我,并告诉我她要出一本书,一本关于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传统文化传播的书。她说经过多年的研究,她已不再满足于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经典作家和作品的横截面式的研究,她认为如果文学研究只做某个文本的研究会割裂作品和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无法挖掘其深层的文化意义、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只有将作家和作品还原至特定的历史、文化、文学、社会背景中,读者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作者写作的初衷与我多年的认识和想法不谋而合,为我解开了多年的困惑,让我一下子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书稿如期放在我书桌上。我被作者对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所做的深入研究以及她本人对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文学历史沿革中所起作用的评述深深吸引,尤其是作者从“黑人英语”“黑人音乐”“黑人口述传统”“黑人民俗文化”“黑人宗教”等方面分章节徐徐道出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书写传统的方式更是引人入胜。

非裔美国文学在当下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下已经成为影响力最大的族裔文学之一,在非裔美国文学中,妇女作家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借助其独特的种族和性别特点,从独特的视角揭示非裔美国黑人,尤其是非裔美国黑人女性在现实社会所遭受的歧视和压迫以及非裔美国黑人群体隐藏在内心的对平等自由的诉求。“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是“以黑人女性作家、黑人女性意识、黑人女性主题与黑人女性语体”的构建和发展为标志的。回顾整个美国文学史,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以独特的视域和发人深思的理论与实践在美国文学、美国文化、黑人文学史、女性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特别的地位。

此专著将20世纪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梳理和勾勒非裔美国黑人女性的写作传统,为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专著通过研究20世纪美国文学中颇具影响的五位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左拉·尼尔·赫斯顿、玛雅·安吉洛、艾丽斯·沃克、托尼·莫里森和格洛丽亚·内勒来追溯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传统。通过对“黑人英语”“黑人音乐”“黑人口述传统”“黑人民俗文化”“黑人宗教”五个方面的梳理为读者呈现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基本创作模式,探寻隐藏在简单文字背后的深层创作机制和审美机制,为其他族裔文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特别要说的是,作者胡笑瑛是我校著名的研究美国文学的教授,酷爱美国文学及其研究,成果颇丰,2004年曾出版过《托尼·莫里森〈宠儿〉的艺术世界》,2012年又出版了《传统中的传统——左拉·尼尔·赫斯顿长篇小说研究》。她长年笔耕不辍,坚定不移地追逐着她热衷的文学研究。老舍先生在《文艺与木匠》一文中描述文艺与木匠的关系时说,要想成为搞文艺的得先当好木匠,不仅如此,最好至少学会一种外国语,给自己添上一双眼睛。胡教授就是这样深深地热爱着文学,磨炼自己成为一名文艺作家,又用自己的英语专业优势默默地做着匠人的工作。她对写作就像匠人一样严谨细致,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让人读起来就好像读者与作者本人一同在探索、追逐文学研究的真谛。

这是一本值得品读的书。

[1]

丙申年夏六月十七于家中


[1] 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