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刊杂剧三十种》复字词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本书的研究和写作将秉承尊重底本、继承传统、古今融合、兼收并蓄的指导思想,坚持系统观和历史观,充分利用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和语言学理论。

1.文字校勘,确定相对准确、可用的电子文本。将找到的电子文本与影印本进行对照,参考郑骞、徐沁君、宁希元三种校本进行校对。古代的传世文献不乏文字讹误和卷册残缺的问题,这其中有传写误抄的原因,也有朝代更迭中文献散佚的原因。《元刊》的独特性在于原本刻工就“草率拙劣,错字、漏字严重,字迹漫漶不清”,加上个别版页残缺,所以即便还原成本来面目,也并非是可用于研究的最佳版本,还需要根据其他研究资料进行判断和确定。因此,校勘工作是整个研究的前提。

2.建立封闭式的语料库。参考前人关于词语切分的研究成果,确定切分标准,对三十篇电子文本进行逐字逐句地分析,切分出可用于研究的词和固定短语,作为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础。

3.基于以上前提和基础,进行词汇的专题研究。横向描写《元刊》词汇系统的构成、词的结构分类、由词义形成的类聚;纵向分析词义演变的过程、新词新义产生的动因和机制等。

二 研究方法

1.以描写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一方面注重共时平面上的语言面貌和现象的描写,通过与同期语料的对比,透视词汇的语义特征;另一方面也注重词语在历时状态下的发展和演变,不但向古代溯源,而且也向现代延伸,通过考察《元刊》中词汇的传承和发展,揭示词义演变和词语词汇化的过程。

2.传统训诂学和现代语义学研究相结合。首先吸收了我国语文学时期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对《元刊》中的词义进行整体、概括式的描写;其次吸收了现代语义学的研究成果,对词义的研究深入到其内部。

3.定量统计与描写相结合。“近10多年来,在汉语史的研究中人们开始重视专书专人的研究,但对断代词汇的计量研究,特别是基于断代词汇计量研究之上的词汇研究,却迟迟难以进入状态。”[8]本书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对《元刊》的词汇进行定量统计,建立了一个封闭的《元刊》词汇语料库,同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全面、多方位描写和分析。

4.宏观系统研究和微观个词研究相结合。本书是在词汇系统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在宏观上是对词汇系统理论的一次积极实践。同时,在微观上也注重对个别词语形、音、义和发展脉络的考察,坚持理论和例证的有机结合。


[1]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前言》,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 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3] 魏达纯:《近代汉语简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4] 魏达纯:《近代汉语简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5] 汪维辉:《〈周氏冥通记〉词汇研究》,见汪维辉《汉语词汇史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8—121页。

[6] 郑振铎:《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跋》,见郑振铎《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7] 吴小如:《宁希元著〈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题记》,见宁希元《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8] 苏新春:《汉语词汇计量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