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左翼文学的成熟
第一节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左翼文学成熟的背景
英国是世界上无产阶级诞生最早的国家。左翼文学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左翼文学传统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18世纪末。早期具有较大影响的左翼文学,是19世纪30—50年代的宪章派文学。其产生的政治背景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人阶级为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利而掀起的震惊世界的宪章运动。这是英国工人阶级历史上首次独立的政治运动,运动纲领集中体现在《人民宪章》中的六条要求:1.实行男子普选权;2.每年举行一次议会选举;3.实行平均的选区;4.议员领取薪金;5.取消议员的财产资格限制;6.实行无记名投票。[1]宪章派文学的形成也有其文化背景。为提高工人的教育文化水平,宪章派当时创办了一份报纸《北极星》,经常刊载工人创作的作品,为宪章运动呐喊助威,促进了宪章派文学的发展。宪章派文学有如下特点:一是文类丰富,有各种各样的短诗、政论文、演讲、文学评论、作家评论、故事、小说等,影响较大、比较成熟的是诗歌,小说和文学评论次之,代表作家有诗人兼小说家厄内斯特·琼斯、诗人威廉·詹姆士·林顿、托马斯·库珀、小说家托马斯·马丁·惠勒、托马斯·弗罗斯特等。二是题材广泛,有对工人阶级苦难生活和悲惨遭遇的描述,对资产阶级残暴和虚伪的揭露和批判,对《人民宪章》的拥护和支持,对工人阶级为争取政治权利而战斗的呼吁,对宪章运动领袖的歌颂和赞扬,对宪章派工人形象的塑造,对宪章运动的书写,等等。作品对压迫者充满仇恨,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体现出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三是政治性强,说教味浓。宪章派诗歌大都短小精悍,战斗力强,爱憎分明,鼓动性盛;宪章派小说往往政治话语信息浓重,教育性强,但形式僵硬,在社会影响和艺术手法方面都比诗歌逊色;宪章派作家对资产阶级作家如弥尔顿、彭斯、拜伦、雪莱、狄更斯等所作评论,往往注重其进步性,忽视其消极性,少谈其缺点。总之,宪章派文学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都不够成熟。首先是宪章派作家对工人阶级生活不够熟悉,甚至有政治偏见,其作品又太注重说教,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也相当薄弱,影响了对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人运动认识的深刻性;其次,这些作家没有可资参考的文学前辈,“小说家主要采用的是通俗小说的形式,浪漫主义和通俗剧相结合的手法,这种僵硬的艺术手法远远不能承载政治话语和道德说教的重负,导致宪章派文学的不成功”[2],难怪燕卜逊称无产阶级文学为“田园诗式的现实主义”[3],充满幻想,不切实际。但宪章派文学的文学地位不可低估,开辟了左翼文学的先河,为后来的左翼文学打下了重要基础。
轰轰烈烈的宪章运动历时20多年,还是失败了。为什么?笔者认为:一是参加宪章运动的工人主体是手工业工人,不是工厂工人。他们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二是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排斥工会运动,不与中产阶级的激进派合作,不能发展为强大的力量。三是没有建立自己的政党。缺乏政党领导无疑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宪章运动,它也有成功之处。《人民宪章》六条要求中有五条在宪章运动结束后逐一实现,因此,宪章运动为工人阶级获得政治权利开辟了道路。宪章运动后,工人斗争进入低谷,工会运动成为工人运动的唯一形式。19世纪70年代后,英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经济危机频繁发生,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对内加强剥削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疯狂进行殖民扩张。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工人运动重新高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模式”工会和地方性的“行业协商会”纷纷建立,开展斗争。19世纪中期之前,英国的工会组织都失败了,1851年之后兴起的“新模式”工会以“排他性强”和“尽可能避免与雇主对抗”而生存下来,发展迅速,例如,第一个“新模式”工会——“机械工人混合工会”成为当时最大的工会,1875年和1888年会员分别达到44000和54000人[4],规模庞大。“新模式”工会和“行业协商会”的建立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组织保障。
第二,19世纪90年代,大批无技术的下层工人组织起“新工会”,以激烈的方式开展斗争,使工人运动重现失去多年的战斗性。罢工次数增多,仅1888年就发生500多次;斗争激烈,例如,1886年2月的一次抗议活动发展成一场群众性暴动,1887年11月特拉法加广场发生军队与示威群众暴力冲突,酿成“流血星期日”事件,1889年伦敦码头工人大罢工标志着罢工达到高峰,持续一月,取得胜利;随后首都煤气工人罢工,坚持数月取得胜利[5]。罢工高潮促使工人队伍日益壮大,到1900年,有组织的工人总数超过200万。[6]工会运动的战斗性成为促进工人阶级建立阶级政党的动因之一。
第三,社会主义团体纷纷建立。亨利·海德曼于1881年创建“民主联盟”,1884年改名为“社会民主联盟”(简称 SDF,合称为 Socialist Democratic Federation),成为英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也是当时英国唯一有影响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但它排斥工会,影响不大。作家威廉·莫里斯先加入海德曼的团体,而后离开,于1884年创建了“社会主义者同盟”(Socialist League),但该组织在1896年莫里斯去世后销声匿迹。其他还有1903年和1904年从“社会民主联盟”(SDF)中分裂出来的自称为“社会主义工党”(Socialist Labor Party)和“英国社会主义党”(Socialist Party of Great Britain)[7]的社会主义团体,但人数太少,无足轻重。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于1884年的“费边社”,这是一个以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团体,主张“迟缓”“渐进”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和古罗马共和国武将、拖延战术家费边·马克西姆的迂回战术一样,“费边社”因而得名。“费边社”思想的“四巨头”为萧伯纳、席德尼·韦伯、华莱士和奥利维尔,莫里斯、H.G.威尔斯、“二战”后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等都是其主要成员。费边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质在于“把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自由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从而推行和平渐进,民主宪政和市政社会主义的道路”[8]。“由于英国的历史传统,马克思主义始终未能在英国产生重大影响。按照后来一些新左派学者的分析,这与民族文化传统的特性有关:英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经验主义,天生敌视欧洲大陆的系统理论,尤其日耳曼的抽象思想,更被视若寇仇。马克思本人被逐出欧洲大陆,避难伦敦多年,以他的学识,竟然难以在英国的大学里觅得一方教席。他在穷困潦倒之际,到码头应聘秘书这一卑微之职,也惨遭拒绝,理由是他的字迹太潦草。这位以一生之力穷究天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物质生活甚为清贫,日常家用全靠友人支援。马克思本人以国际主义者自命,可英国人并不因此对他稍加青睐。他的主要活动也只限于德国移民的小圈子,对于19世纪的英国劳工运动影响甚微。”[9]费边社会主义思想是英国土生土长的政治学说,英国工人运动本来就有和平、改良的特点,费边思想恰好符合这种需要,因而为英国工人运动提供了一种英国式的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其指导思想。[10]此后,费边主义者成为工党的智囊团。费边社的成立成为促进工人阶级建立自己政党的另一推动因素。
第四,工人阶级开始致力于建党工作并取得成功。1893年,苏格兰矿工联合会领袖哈迪建立“独立工党”(ILP,Independent Labor Party),但缺乏理论指导,与马克思主义联系很少,工会代表大会不支持独立工党,因此有必要建立独立的工人政党。1900年,全国各工会、工人合作社及费边社、社会民主联盟和独立工党的代表召开会议,决定在议会中建立一个独立的工人党团,“劳工代表委员会”(LRC,Labor Representation Committee)诞生,1906年正式更名为“工党”,1918年党纲明确表明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党的社会主义性质正式确立。1924年工党领袖拉姆齐·麦克唐纳出任首相,工党涉足政坛,开始在英国发挥重要作用,成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与保守党轮流执政的重要政党。[11]英国另一个工人阶级政党——英国共产党于1920年由英国社会主义党、社会主义工党的共产主义团结小组、工人社会主义联盟、南威尔士社会主义者协会等合并组成。[12]
总之,19世纪80年代工人运动的高涨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出现了研究、译介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包括各种各样的理论流派:经典马克思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伦理社会主义、无政府社会主义等,但其主流并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正如恩格斯所说:“不用说,现在的确‘社会主义重新在英国出现了’,而且是大规模地出现了。各色各样的社会主义都有……”[13]影响深远的有费边社会主义者的一系列著作,例如,1889年萧伯纳主编的《费边社会主义论文集》,包括其名篇《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向社会主义过渡》等,渲染着费边社会主义色彩。席德尼·韦伯1887年起草的《社会主义者须知》,简明扼要地归纳了费边社的基本观点。他为工党起草党章,使费边社会主义成为工党的指导思想。1918年他撰写的《工党与新社会秩序》,一直成为工党30多年政策的理论基础。1932年,他同妻子出访苏联,1935年出版《苏维埃共产主义:新的文明》,详尽介绍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成就。
综上所述,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期间,经济危机的发生、工人运动的复兴、社会主义团体的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传播等,促成了英国左翼文学的繁荣。而从世界来看,1864—1876年的第一国际、1889—1914年的第二国际、1919年建立的第三国际以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等重要事件,成为促进英国社会主义文学繁荣的国际因素。期间,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文学热潮掀起;90年代中期到1905年,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有所减缓;1906年,“劳工代表委员会”(Labor Representation Committee)指导工人阶级成功选出29名议员,另有25名工人以自由党身份成功当选,这是工人阶级在议会政治中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促使社会主义热潮某种程度上的复兴;世纪之交民主改革的成功以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左翼文学势头减缓;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再次促进了左翼文学的发展,使左翼文学创作在20世纪20年代复现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