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风俗史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菜肴烹饪

一 宫廷菜肴

元代宫廷菜肴,在《饮膳正要》中有详细记载。它以蒙古传统食物和回回食品为主,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一些菜肴。以肉类制品为主,肉类中又以羊为主。

在宫廷饮食中,羊的各部位都可用于菜肴的制作。羊肉应用最广,各种汤、羹都可用羊肉熬成,有十余种之多。羊皮、羊肝、羊肚、羊心、羊肺、羊尾子、羊胸、羊舌、羊腱子、羊腰子、羊苦肠、羊头、羊蹄、羊血、羊脂、羊髓、羊辟膝骨、羊肾、羊骨,可以说除了羊毛、羊角以外,羊身上的一切,都被用来制作菜肴。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用羊皮制作的“盏蒸”“羊皮面”,用羊血制成的“血丝”,用羊肝制成的“肝生”,以及“柳蒸羊”等。“盏蒸”是“挦羊背皮或羊肉,加草果、良姜、陈皮、小椒、杏泥等物同炒,五味调匀,“入盏内蒸,令软熟,对经卷儿食之”。“羊皮面”实际上不是一般所说的面条,而是以“羊皮二个挦洗净煮软”,加羊舌、羊腰子、蘑菇、糟姜,“用好肉酽汤或清汁下,胡椒一两、盐、醋调和”。“血丝”是以“羊血同白面依法煮熟”,加生姜、萝卜、香菜、蓼子,“用盐、醋、芥末调和”。“肝生”实际上是生肝,以“羊肝一个水浸切细丝”,生姜、萝卜、香菜、蓼子各切细丝,“用盐、醋、芥末调和”。“柳蒸羊”是“于地上作炉三尺深,周回以石,烧令通赤,用铁苞盛羊上,用柳子盖覆土封,以熟为度”[96]。其他记载中有“烧羊火炕”一名,和“柳蒸羊”应是一回事[97]。用此法制成的羊肉极烂,“不消割切与煎熬”,到口就化[98]

宫廷饮食中其他家畜制品不多,只有“豕头姜豉”“攒牛蹄”“马肚盘”“牛肉脯”“驴头羹”“驴肉汤”“乌驴皮汤”数种。家禽制品有“攒鸡儿”“炒鹌鹑”“芙蓉鸡”“生地黄鸡”“乌鸡汤”“炙黄鸡”“黄鹏鸡”“青鸭羹”等,为数亦有限。野生动物和鱼类在宫廷菜肴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以野生动物制作的菜肴有“鹿头汤”“熊汤”“炒狼汤”“盘兔”“攒雁”“烧雁”“烧水札”“鹿肾羹”“鹿蹄汤”“狐肉汤”“狡肉羹”“野鸡羹”“鹁鸽羹”“狐肉羹”“熊肉羹”“野猪肉”“獭肝羹”。以鱼类制作的菜肴有“团鱼汤”“鲤鱼汤”“鱼弹儿”“姜黄鱼”“鱼脍”“鲫鱼羹”。

利用羊身各部分制作的菜肴,有的明显是蒙古传统食品,如“颇儿必(即羊辟膝骨)汤”、“米哈讷关列孙”(用羊后脚制作);有的应来自西亚,如“炙羊心”“炙羊腰”,都以玫瑰水浸咱夫兰(阿魏)的汁,“入盐少许”,将羊心或羊腰子“于火上炙,将咱夫兰汁徐徐涂之,汁尽为度”。这种汁显然是波斯人或阿拉伯人的习惯。又如“马思答吉汤”“沙乞某儿汤”,都应是回回食品[99]。但还有不少与羊有关的菜肴,其来源难以断定,有些很可能是蒙古、回回饮食传统混合的产品,有些则可能是蒙古、回回与汉族饮食习惯的混合。例如回回豆子与羊肉同熬,无疑出于“回回”的传统;而添加羊肉内脏,则为了适应蒙古人的口味;再添加某些蔬菜、调料,则又是汉族食品的制作手段。

其他几种家畜肉制作的菜肴,有的似可认为来自汉族,如“豕头姜豉”和几种与驴有关的菜肴;有的则难以断定其来源。以家禽制作类的菜肴,应以来自汉族的居多。但如“芙蓉鸡”,名称显然来自汉族,制作时在鸡儿、鸡子之外,加上羊肚肺、胡萝卜及生姜、杏泥等物,也是各种民族习惯的混合产品。鱼类菜肴中多数以鱼(鲤鱼、鲫鱼)加各种调味品煎、炒而成,无疑是汉族传统制作技术,但“团鱼汤”用羊肉熬汤,“鱼弹儿”(鱼丸子)以鲤鱼肉和羊尾巴(剁成泥)加调料做成丸子,显然是为适应蒙古人的口味而有所改造。以野生动物制作的菜肴,多数应是蒙古的传统饮食,当然也有所改进,例如“炒狼汤”,《饮膳正要》有所说明:“古《本草》不载狼肉,今云性热治虚弱,然食之未闻有毒。今制造用料物以助其味,暖五脏,温中。”所用“料物”有草果、胡椒、哈昔泥、荜拨、缩砂、姜黄、咱夫兰。使用多种调味品,可见这种野生动物菜肴已有很大的改动。其他如“攒雁”“烧雁”“烧水札”以及与鹿有关的菜肴,可能源自汉族。应该说明的是,《饮膳正要》列举的菜肴,不能认为是宫廷饮食的全部。以鱼类菜肴而言,只有团鱼、鲤鱼、鲫鱼数种,而辽阳行省进贡的阿八儿忽鱼、乞里麻鱼等理应在宫廷饮食中有一席之地,却不见于此书。就野生动物而言,元朝皇帝每年春初要到大都东南柳林“飞放”,捕捉天鹅。这种动物理应是皇家庖厨的珍品,但在此书中也未涉及。忽必烈宴请南宋亡国小皇帝时有“杏浆新沃烧熊肉”,而此书所记有“熊汤”“熊肉羹”而无“烧熊肉”[100]。凡此种种,都说明《饮膳正要》的记载并不是很完备的。这可能与它重视食疗有关。凡是作者认为食疗效果不明显的,就不列入了。

除了来自蒙古、回回、汉族的菜肴外,宫廷中还有其他民族的菜肴:一种是“河西肺”,以“韭六斤取汁,面二斤打糊,酥油半斤,胡椒二两,生姜汁二合”,“用盐调和匀”,灌入羊肺之内,“煮熟,用汁浇食之”。既名为“河西”,原来应是西夏(唐兀)人的食品。一种是八不儿汤,“系西天茶饭名”。这种汤以羊肉、草果、回回豆子、萝卜同熬成汤,滤净后在汤内加羊肉、萝卜和咱夫兰、姜黄、胡椒、哈昔泥、芫荽汁等多种调味品,还有“盐少许,调和匀,对香粳米干饭食之,入醋少许”。又有一种“撒速汤”,也“系西天茶饭名”,是用羊肉、草果、官桂、生姜、哈昔泥、石榴籽、胡椒等制成的。元代的“西天”指印度次大陆。这两种用多种调料制成的“西天茶饭”,无疑是印度次大陆的食品,在元代宫廷饮食中亦占有一席之地。

宫廷中的家禽、家畜、野生动物、鱼类菜肴,有相当一部分只加调料烹制,用得最多的是草果,其次是胡椒、姜黄、咱夫兰、官桂、哈昔泥、生姜、糟姜、小椒等。这些调料有的是回回饮食中常见之物,有的则用于汉族饮食,而在元代宫廷菜肴中常常混合使用。宫廷菜肴中也有一部分加上蔬菜同炒、熬,用得较多的是胡萝卜、萝卜、蘑菇、葱,其次有蔓菁、韭菜、黄瓜、瓠、台子菜、芫荽等,总的来说品种不多。而且,《饮膳正要》列举的菜肴,没有一种是单纯的蔬菜制品,有的从名称上看似乎是素菜,如“葵莱”“瓠子汤”“台苗羹”,实际上都有羊肉在内。以肉食为主,忽视蔬菜,是原来过着游牧生活的蒙古人的饮食特色。但是,蔬菜在宫廷饮食中的出现并占有一定比重,也反映出蒙古人在人居农业区和城市以后生活的变化。

二 民间菜肴

“民间”是相对于“宫廷”的广泛的概念。元朝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出产的物品千差万别,而有关的资料又不充分,对于当时民间的菜肴,只能作简略的说明。

民间的菜肴,可以分为荤、素两大类。荤菜中使用的家畜肉,以羊肉为主,猪肉次之,牛、马、驴肉又次之。各类家禽肉使用相当普遍。野生动物肉在北方菜肴中出现较多,南方亦常见。鱼类中海鱼制作的菜肴限于沿海地区,淡水鱼菜肴在全国都相当普遍。素菜包括蔬菜和某些豆类制品,在农业地区都很普遍,但食用蔬菜的品种因地而异。

《居家必用》的《饮食类》可以看成是当时民间比较通行的食谱。它将肉类菜肴分为“烧肉品”“煮肉品”“肉下酒”“肉灌肠红丝品”“肉下饭品”“肉羹食品”等几类。所谓“烧肉”,包括蒸、烤两种制作方法。“肉下酒”是供下酒用的肉制品,类似现在的冷盘。“肉灌肠红丝品”和“肉下酒”实际上差不多。“肉下饭品”是吃饭时的荤菜。“肉羹食品”就是炖肉(鱼)汤。上述分类并不科学,每类下面所载菜肴名目多少不等,有些菜肴归类亦不合适,但由此大体可知当时菜肴的制作有蒸、煮、炖、炒、烤等多种方法,有“下酒”“下饭”之分(图2-6)。

图2-6 山西平定出土的元代墓室壁画厨师图

烤是将各种动物肉(羊、獐、鹿、野鸡、鹌鹑、水札、兔、塔剌不花等)“用签子插于炭火上,蘸油、盐、酱、细料物、酒、醋调薄糊,不住手勤翻,烧至熟。剥去面皮供”。另一种是“炉烧羊”,这种羊是“全身羊”,也就是将整只羊在炉中烧烤,显然和宫廷中的“柳蒸羊”是一样的。又有酿烧鱼、酿烧羊。前者是将鲫鱼剖开洗净,腹中加肉;后者是用羊腔,内实切细的腿脚肉和羊膘,再加料物;都以“杖夹烧熟供”。显然也是放在火上烧熟的。蒸法可以“碗蒸羊”为例,将肥嫩羊肉切成片,放在盛水的碗内,加葱、姜、盐少许,用湿纸封碗面。将碗置于沸水上使碗内水沸,打开封纸加入酒、醋、酱、姜末,“再封碗慢火养”,“候软供”。

煮是制作肉类菜肴的重要方法。当时对煮各种动物(家畜、野生动物)肉已积累了颇为丰富的经验。羊肉要“滚汤下,盖定,慢火养”;“牛肉亦然,不盖”;马肉则“冷水下,不盖”。其他如獐肉、鹿肉、虎肉、驼肉、熊肉等,各有讲究。炖是将各种肉用“慢火养熟”,例如“爊鹅鸭”,是将物件洗净后先用香油炙烤,再放在“酒、醋、水三件中浸没”,加入调料,“慢火养熟为度”。“粉骨鱼”“酥骨鱼”的制作亦类似,“粉骨鱼”要将加有料物的鱼放在水(“入酒半盏”)中,“慢火养半日或一夜”,“其骨如粉”。“酥骨鱼”则先将鱼“煎令皮焦”,放在铺箬叶的锅内,加入“料物水”(有各种调料物的水),“浸没,盘合封闭,慢火养熟,其骨皆酥”。各种“肉羹食品”(如“骨插羹”“萝卜羹”“炒肉羹”“团鱼羹”等)或煮或炖。

《居家必用》中关于炒的菜肴很少,有代表性的是“川炒鸡”:“每只洗净,剁作事件。炼香油三两,炒肉,入葱丝、盐半两,炒七分熟。用酱一匙,同研烂胡椒、川椒、茴香,入水一大碗,下锅煮熟为度。加好酒些小为炒。”又有“盘兔”:将肥兔一只,“煮七分熟,拆开,缕切。用香油四两炼熟,下肉,入盐少许,葱丝一握,炒片时。却将元汁澄清下锅,滚二三沸,入酱些小。再滚一二沸。调面丝,更加活肉两勺,滚一沸。看滋味,添盐、醋少许。若与羊尾、羊膘缕切同炒,尤妙”。宫廷饮食中亦有“盘兔”,制法是“兔儿二个,切作事件。萝卜二个切。羊尾子一个切片,细料物二钱。右件用炒,葱、醋调和,下面丝二两调和”[101]。两相比较,大同小异。“盘兔”实际上就是炒兔肉,但宫廷制作时添加了萝卜。

烤、煮、蒸、炖、炒几种方法做成的菜肴,可以称之为热菜。高丽汉语教科书开列宴会上的菜肴,有烤的“烧鹅”,炒的“川炒猪肉”“炮炒猪肚”,炖的“爊烂()蹄”,煮的“白炸鸡”“鸽子弹”,蒸的有“蒸鲜鱼”[102]。可见这些制作方法在当时烹饪中是普遍得到应用的。

热菜之外,又有现在通常所说的冷盘,当时称为“肉下酒”和“肉灌肠红丝品”。有灌肠、灌肺、肉丝、水晶脍和生吃肺肝等。灌肠一类食品有“灌肠”“马驹儿”等。“灌肠”是将“肥羊盘肠并大肠洗净,每活血勺半,凉水勺半,搅匀,依常法灌满”。蒸熟食用。“马驹儿”则是将马肠洗净,“将马肉、羊肉同川椒、陈皮、茴香、生姜、葱、榆仁酱一处剁烂,装入肠内”。“线扎煮熟,就宴上割块,又入芥末肉丝食之。”前者用羊血灌肠,后者用马肉、羊肉灌肠,实际上和今天西北少数民族的马肠子差不多。宫廷中有“马肚盘”,用“马肚肠一副,煮熟切,芥末半斤”,“将白血灌肠,刻花样,涩脾和脂剁心子攒成炒,葱、盐、醋、芥末调和”[103]。文字有难解之处,似是“白肉灌肠”“煮熟”以后,再与他物炒成。就“白血灌肠”而言,显然与上述“灌肠”相近,是另一种类型马肠子。可以认为,灌肠有两种,一种灌血,另一种灌肉。“灌肺”是在洗净的羊肺内填入生姜汁、麻泥(芝麻糊)、杏泥(杏仁糊)以及白面、豆粉、熟油,再加盐和肉汁,“灌满,煮熟”,便可食用。它和宫廷中的“河西肺”类似。肉丝是将煮熟的羊肉、鸡肉等切成丝,加上其他食物、调料而成,属于这一类的食品有“松黄肉丝”(加松仁、黄瓜丝及调料)、“韭酪肉丝”(加稠酪、生韭等),“聚八仙”(鸡丝、羊肚丝、笋丝、姜丝等)。“水晶脍”是将猪皮加调料慢火煮,待皮软质取出,“细切如缕,却入原汁内再煮,稀稠得中,用绵子(纸)滤,候凝即成。脍切之,酽醋浇食”。实际上就是现在常见的肉皮冻。水晶形容猪皮冻透明得犹如水晶一般。类似的有“水晶冷淘脍”,是将猪皮熬成的汁浇在盘内,“如作煎饼,乘热摇荡,令遍满盘底。候凝,揭下,切如冷淘。簇生菜、韭、笋、萝卜等丝,五辣醋浇之”。这是切成面条(冷淘即冷面)一样加有调料的猪皮冻。

以上都是熟肉制品。还有生食的肉制品,如“肝肚生”“生肺”“酥油肺”“琉璃肺”“照脍”等。“肝肚生”是以“精羊肉并肝,薄批,摊纸上,血尽,缕切,羊百叶缕切,装碟内。簇嫩韭、芫荽、萝卜、姜丝,用脍醋浇”。“脍醋”是在醋内加葱、姜、酱、椒、糖、盐等物,专供生吃肉时用。它和宫廷中的“肝生”相似。“生肺”用的是獐肺、兔肺或山羊肺,洗净后冷镇,再灌入韭汁、蒜泥、酪、生姜汁、盐,“务要充满,就宴上割散之”[104]。“酥油肺”“琉璃肺”灌入物品不同,前者“用蜜、酥加稠酪、杏泥、生姜汁同和”,后者用杏泥、生姜汁、酥、蜜、薄荷叶汁、酪、酒、熟油和匀灌入。然后冰镇,“就宴割散”。水产品亦可生食。“照鲐”实则生鱼丝,其制作方法是:“鱼不拘大小,鲜活为佳,去头尾;肚皮,薄切,摊白纸上晾片时,细切如丝。以萝卜细剁,布纽(扭)作汁,姜丝少许,拌鱼鲙入碟。饤作花样。簇生香菜、芫荽,以芥辣醋浇。”《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之外,其他著作中亦载有生吃水产品之法。蚶子,“以生蚶劈开,逐四五枚,旋劈,排碗中,沥浆于上,以极热酒烹下,啖之,不用椒、盐等”。就是将滚烫的酒浇在蚶肉上,就可以吃,不用其他调味品。江暚(珧、瑶),“生取肉,酒净洗。细丝如筋头大,极热酒煮食之。或作缕生,胡椒、醋食之。椒、醋入糖、盐少许。冷供”。江暚肉(江珧柱)切成细丝用热酒“煮”了吃,实际上也是将酒浇在丝上,另一种办法是切成丝后蘸胡椒、醋吃[105]

现存记载中提到素菜的不多。素菜应以蔬菜为主。当时食用蔬菜,一种是洗净后生吃,一种是用醋、糖等稍加浸泡便可食用。另一种经过较长时间的曝晒或盐腌,可以长期贮存。此外便是用炒、煮、蒸等法加工成为熟菜。曝晒或盐腌之法后面有专门的介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己集《饮食类》“蔬食”门主要介绍各种干、腌蔬菜之法,其中“芥末茄儿”稍有不同:“小嫩茄切作条,不须洗,晒干,多着油锅内,加盐炒熟。入磁盆中摊开,候冷,用干芥末匀掺拌。磁罐收贮。”这是炒熟的一道菜,但仍作长期贮存的食品。画家倪瓒的菜谱中,“雪庵菜”“醋笋”“烧萝卜”可以列为蔬菜食品。“雪庵菜”是在青菜心上盖乳饼切片,再撒花椒末,浇酒加盐,“上笼蒸”熟。“酸笋”是先煮笋,将笋捞出,再“用笋汁,入白梅、糖霜或白沙糖、生姜自然汁少许,调和合味。和笋淹少时,冷啖”。“烧萝卜”则将萝卜切成四方块,将生姜丝、花椒粒撒在上面,再“用水及酒,少许盐、醋调和,入锅一沸,乘热浇萝卜上,急盖之,置地。浇汁应浸没萝卜”[106]。“雪庵菜”用蒸法,“酸笋”和“烧萝卜”都是用调味品、料物浸泡而成。

素菜的另一类是豆制品。豆腐仍是民间流行的食品。杂剧《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描写悭吝的富翁贾仁,平时“一文不使,半文不用”,病重时想“破一破悭”,叫儿子“买一个钱的豆腐”。他的儿子说:“一个钱只买得半块豆腐。”于是买了五文钱的豆腐[107]。可见豆腐是价格低廉的食品。另一种豆制品是豆芽菜:“菜豆拣净,水浸宿。候涨,以新水淘,控干。扫净地,水湿,铺纸一重,匀掺豆,用盆器覆。一日洒水两次。须候芽长一寸许,淘去豆皮。沸汤焯,姜、醋、油、盐和食之,鲜美。”[108]

还有一种素食是面筋。麦“麸中洗出面筋,味甘,性凉,水油炒煎,则性热矣”[109]。由面筋可以制作多种菜肴。倪瓒的菜谱中有“煮麸干法”,“细麸”(细面筋)扯成小薄片,用甘草、酒少许加水煮干,取出甘草。再用紫苏面叶、橘皮片、姜片同麸略煮,将麸取出,再用熟油、酱、花椒、胡椒、杏仁末和匀,和麸揉拌,“令味相入”,晒干后放入坛子中封存,吃时取出[110]。这实际上是供下酒用的食品。类似的还有“膳(鳝)生”,即用面筋丝制作的假冒的生鳝丝;又有“素灌肺”,用“熟面筋,切肺样块,五味腌,豆粉内滚熟,合汁供”;以及酥煿鹿脯、炙脯、假鱼脍等[111]

三 回回菜肴和女真菜肴

元代的“回回”指来自中亚和西南亚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族居民,他们的饮食别具特色。《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回回食品》载食品12种,其中“河西肺”顾名思义应是西夏唐兀人的食品,不应列入。“秃秃麻失”是湿面食品,“八耳塔”“哈尔尾”“设克儿匹剌”“古剌赤”“即你匹牙”是糕点一类食品,“卷煎饼”“糕糜”亦可归入主食加工品一类。以上数种前面均有说明。还有“酸汤”:“乌梅不拘多少,糖、醋熬烂,去渣、核。再入沙锅,下蜜,尝酸甜得所,下擂烂松仁、胡桃、酪熬之。胡桃见乌梅、醋必黑。此汁须用肉汁再调味,同煮烂羊肋寸骨、肉弹、回回豆供。”这是一种酸甜的肉羹。“海螺厮”:“鸡卵二十个,打破,搅匀。以羊肉二斤细切,入细料物半两,碎葱十茎,香油炒作燥子。搅入鸡卵汁令匀。用醋一盏、酒半盏、豆粉二两调糊,同鸡子汁、燥肉再搅匀。倾入酒瓶内。箬扎口。入滚汤内煮熟。伺冷,打破瓶,切片,酥蜜浇食。”它以鸡蛋和燥(臊)肉为主要成分,用酒瓶作制作器具,别具特色。“哈里撒”:“小麦一碗,捣去皮。牛肉四五斤或羊肉,切脔,同煮极糜烂。入碗摊开。浇羊尾油或羊头油。同黄烧饼供。加松仁尤妙。”这几种回回菜肴都是以羊肉或牛肉制成的。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己集的《女直食品》共收6种,内柿糕、高丽栗糕已在前面“主食加工”部分述及。其余4种分别是“厮剌葵菜冷羹”“蒸羊眉突”“塔不剌鸭子”“野鸡撒孙”。“厮剌葵菜冷羹”是一道以葵菜心、叶为主加有多种配料的荤素冷盘:“葵菜去皮,嫩心带稍叶长三四寸,煮七分熟,再下葵叶。候熟,凉水浸,拨拣茎叶另放,如簇春盘样。心、叶四面相对放。间装鸡肉皮丝、姜丝、黄瓜丝、笋丝、莴笋丝、蘑菇丝、鸭饼丝。羊肉、舌、腰子、肚儿、头蹄、肉皮皆可为丝。用肉汁、淋蓼子汁,加五味,浇之。”“蒸羊眉突”就是蒸羊肉:“羊一口,挦净。去头、蹄、肠、肚等,打作事件(切成块)。用地椒、细料物、酒、醋调匀。浇肉上,浸一时许。入空锅内,柴棒架起,盘合泥封。发火,不得大紧。候熟,碗内另供原汁。”制作方法和中原的“锅烧肉”相似。“塔不剌鸭子”:“大者一只,挦净,去肠、肚。以榆仁酱、肉汁调。先烧葱、油,倾汁下锅,小椒数粒。后下鸭子,慢火煮熟。折开,另盛汤供。鹅、鸭、鸡同此制造。”“野鸡撒孙”:“煮熟,用蒲上肉(脯子肉),剁烂。用蓼叶数片,细切,豆酱研,纽汁,芥末入盐,调滋味得所,拌肉,碟内供。鹌鹑制造同。”这实际上是冷盘。总的来看,“女直(真)食品”与中原汉族的食品相差不大,制作方法很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