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称舜及其《古今名剧合选》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对《古今名剧合选》相关内容的理论探讨

此期并未出现关于《古今名剧合选》研究的专论,多数论文都是在论述孟称舜的戏曲理论和美学思想时兼及《古今名剧合选》的。总体而言,对孟称舜戏曲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其所作的三篇题词(即《娇红记题词》《二胥记题词》《贞文记题词》)、《古今名剧合选序》以及《古今名剧合选》中对各杂剧的评点,总结归纳出孟称舜重言情、追求本色当行等戏曲艺术观。

具体而言,此期出现的大量论文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或多或少论及《古今名剧合选》,这对于今后《古今名剧合选》的研究还是不无裨益的。现择要列举如下:顾乐真《孟称舜的戏剧主张》[32]是较早全面研究孟称舜戏曲理论的文章,从不同视角展开论述,颇具开启之功。沈尧《传情·当行·雅俗·气骨——孟称舜剧论简释》[33]和《明末古典剧论的新篇章——孟称舜编剧理论综述》[34]二文均从编剧理论入手对《古今名剧合选》进行了分析,前一篇指出孟称舜的《古今名剧合选序》《古今词统序》以及《古今名剧合选》中的大量评点,“是对编剧理论的探讨。它们构成一个较完备的体系,按照当时人的说法,可以分作传情、当行、雅俗、气骨四个部分,涉及戏曲的抒情、人物塑造、语言提炼、创作风格等问题,是古典剧论中极有价值的著述,在今天也有借鉴意义”。后一篇认为“他的编剧理论,大致可以归纳为戏曲的抒情、戏曲的人物塑造、戏曲语言、戏曲的创作风格等四个方面。用那个时代的古典式的语言来说,可以标作曲贵传情、当行尤难、雅俗之间、‘柳枝’与‘酹江’等四个题目。孟称舜虽然没有写过诸如‘曲论’、‘曲律’之类的专著;但是,散见于他的序言和评点中的论述,实际上构成一个较完备的体系,表现了理论的系统性”。叶长海《孟称舜的戏曲批评》[35]、刘文峰《笃于其性,发于其情,本于其诚:孟称舜戏曲创作理论初探》[36]亦从宏观角度进行论述。叶长海的文章从孟称舜对杂剧的评论、传奇题词论性情、《古今名剧合选序》关于戏曲创作和戏曲风格的论述等方面入手,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孟称舜的戏曲批评。俞为民《论孟称舜的戏曲创作论》[37]一文则从传情论、戏曲人物论、戏曲风格论、戏曲语言论等四个方面对孟称舜的戏曲创作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发,论述时大量罗列《古今名剧合选》各剧所附评点以及《古今名剧合选序》作为论据,逻辑严密,学理性强。余慧菊《谈谈孟称舜的编剧理论》[38]一文着眼于孟称舜的戏曲见解,重点以其《古今名剧合选》为源本,通过对其中的评点进行整理归纳而认为孟称舜的编剧理论能紧抓戏曲的代言体特征,“以摹像为基础,以传情为灵魂,并且对宾白的叙事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于戏曲创作和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可抹煞的贡献”。

除了从整体上对孟称舜的戏曲理论进行分析外,还有不少研究者结合《古今名剧合选》序及评点,就各个层面对孟称舜的戏曲批评进行了详细阐发。如萧作铭《古典戏剧美学的新贡献——孟称舜“当行”论试析》[39]一文从当行论的角度展开论述。王汉民《论孟称舜戏曲的传情意识》[40]、彭茵《孟称舜“传情”理论及其戏曲创作》[41]、吴庆晏《论孟称舜传情理论新内涵》[42]则从孟称舜的“传情”理论出发,进行探讨。王汉民的文章提出“传情”是孟称舜戏曲理论的核心,也是其《古今名剧合选》的选剧标准及评剧准则,从以传情达意为理论宗旨,以男欢女爱、忠孝节义为实际内容,抒情、叙事相结合的传情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孟称舜戏曲的传情意识。马衍、王永恩在孟称舜戏曲理论研究方面用力较勤,写了多篇论文分别论述了孟称舜的人物论、当行论、语言论、风格论等,分析较为全面。马衍《论孟称舜戏曲创作与其戏曲理论的关系》[43]一文从孟称舜戏曲创作的角度去观照其戏曲理论,结合《古今名剧合选》之评点,着重就“言传真情”“人物塑造”“戏曲语言”等方面论析。《简论孟称舜的“人物论”》[44]指出孟称舜的“人物论”主要遵循“性格化”原则,即既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又揭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从《古今名剧合选》中大量的评点可以看出孟称舜强调刻画人物形象应注意其身份、环境、心态等,孟氏“人物论”对清代金圣叹的“人物论”有直接影响。《宾白须与曲词等量齐观——略论孟称舜的“宾白说”》[45]一文从宾白与曲词并重的角度论述孟称舜独特的戏曲语言观。另一文《论孟称舜的“风格说”》[46]仍结合《古今名剧合选序》及评点指出孟称舜力矫时弊将豪放与婉约并举,主张戏曲风格的多样性,赋予风格新的内涵。王永恩《孟称舜的人物塑造论》则主要联系《古今名剧合选序》及选集中的评点,提出孟称舜的人物塑造论是“由表及里的,不仅认识到了戏剧的最高任务在于塑造人物,而且就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方法,这和同时代的曲论家相比,无疑是在戏剧人物论上迈出了一大步”[47]。其另一文《孟称舜的语言、曲风论》[48]结合《古今名剧合选》中的大量评点,从语言和风格两大视角论述了孟称舜独特的戏曲理论,行文追源溯流,颇显功力。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中的风格论》[49]专门分析了孟称舜的戏曲风格论,并总结道:“孟称舜的风格论在明代戏曲理论史上乃至整个中国戏曲理论史上都是独特的。他对于‘婉丽’、‘雄爽’两种风格类型的区分,对于戏曲创作风格的丰富性与差异性的认识,以及对所选作品的批评,都是极富理论眼光的。”此外,杨光的《匡世救民真豪杰 以曲寄志一儒生——试论孟称舜的人格定位》[50]从孟称舜的人格定位这一独特视角入手,认为孟称舜人生最精彩之处当是其戏曲创作与戏曲理论,其戏曲理论许多地方超越了前人的见解,为中国古典剧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李艳霞的《突破中的逆流——简析明末孟称舜等杂剧创作的“趋元”倾向》[51]论述了以孟称舜为主的剧作家在杂剧创作及理论取向上追慕元人的特点。

赵天为《元杂剧选本研究初探(下)——从选本看元杂剧理论的发展》[52]一文指出,由《古今名剧合选》的序和眉批共同构成的孟称舜杂剧理论“已是一种较全面的真正的戏曲理论,它反映了元杂剧理论由‘案头’到‘场上’,由‘曲本位’到‘剧本位’的转化”。周永忠《论孟称舜的戏曲理论——以〈古今名剧合选〉序及评点为视点》[53]是此期唯一一篇在题目上明确提到《古今名剧合选》的论文,尤为值得注意。该文从《古今名剧合选》的序言及评点入手,重点介绍了《古今名剧合选》的特点,以及《古今名剧合选》序兼评点中所彰显的孟称舜的戏曲当行论(包括人物塑造论、语言论)和风格论,认为其对清代李渔等人的戏曲理论有先导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本阶段还出现了几部以孟称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如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孟称舜戏曲研究》[54]、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孟称舜戏曲创作及理论研究》[55]、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孟称舜戏曲“言情说”研究》[56]、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孟称舜及其剧作研究》[57]以及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孟称舜研究》[58]。虽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在论述孟称舜的戏曲理论时都殊途同归地涉及了《古今名剧合选》,援引《古今名剧合选》序言及评点作为立论的根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今名剧合选》的研究。吴庆晏的博士学位论文《孟称舜研究》则列专章对《古今名剧合选》进行研究,分综论、评点特色、校勘特征三节较全面地进行审视与阐发,很有启发意义。

本阶段一些专门对戏曲进行研究的戏曲史著作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古今名剧合选》,如金宁芬《明代戏曲史》[59]、徐子方《明杂剧史》[60]、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61]、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62]、郭英德《明清传奇史》[63]、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64]等都在评述孟称舜的杂剧创作时进一步论及其《古今名剧合选》,但只对之进行了简要介绍与评价,并未展开专门的较为深入的探讨。这种情况出现在文学史中是正常的(此期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很少有提及《古今名剧合选》的),这是因为文学史从文学的角度而不是从文献角度对中国古代文学予以观照,但作为戏曲研究的戏曲史在本阶段仍未对其进行专门深入的探讨,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本阶段《古今名剧合选》研究仍没有得到学人的充分关注。

与前一阶段相较,本阶段研究出现一个新的现象,即一些戏曲工具书纷纷将《古今名剧合选》作为词条予以解释。例如,1981年《中国戏曲曲艺词典》[65]、198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66]均设“古今名剧合选”词条。1988年贺新辉主编的《元曲鉴赏辞典》[67]在附录“元曲主要书目介绍”中设“古今名剧合选”一条。1989年袁世硕主编的《元曲百科辞典》[68]设“古今名剧合选”词条。199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元曲鉴赏辞典》[69]设立了“古今名剧合选”词条,简单介绍了其收录元杂剧的情况。1997年齐森华等主编的《中国曲学大辞典》[70]设立“古今名剧合选”词条,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2003年李修生主编的《元曲大辞典》[71]亦设“古今名剧合选”词条,并加以简要介绍。此外,俞为民、孙蓉蓉主编的《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72]收录了《古今名剧合选序》,同时辑录了《古今名剧合选》中的部分评点,具有较强的资料性质。

综观这八十余年《古今名剧合选》的研究,总体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较多不足。

首先是宏观研究尚付阙如。迄今为止还未出现一部对《古今名剧合选》从宏观角度予以考索的著作。大多数学者都是将其中部分内容作为研究内容,还没有一部著作以戏曲本体内容研究为中心对其做全面的观照。

其次是微观研究相对冷落。多数研究者是在研究孟称舜及其戏曲理论时附带介绍《古今名剧合选》,很少有人以其为中心和重心进行戏曲本体方面的研究。迄今为止,专门论述《古今名剧合选》的文章仍寥若晨星。

再次是文献整理欠缺。《古今名剧合选》的文献整理虽有《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本,但其文献整理远远落后于《元刊杂剧三十种》与《元曲选》,迄今还没人对其进行系统的标点校勘。

最后是还没有研究者对《古今名剧合选》所存56种杂剧在其他戏曲选本、曲谱及戏曲论著中的文本流传进行研究。所有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或拓展。


[1]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页。

[2] 郑振铎:《记一九三三年间的古籍发现》,《郑振铎全集》第5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53页。

[3] 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32—433页。

[4] 郑骞:《元明钞刻本元人杂剧九种提要》,《景午丛编》上集,(台北)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30—431页。

[5]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页。

[6] 欧阳光:《孟称舜的生平及其他》,《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1年第4期。

[7] 欧阳光:《孟称舜生平史料新见》,《艺谭》1982年第1期。

[8] 朱颖辉:《孟称舜新考》,《戏曲研究》1982年第6辑。

[9] 郑闰:《孟称舜补考三则》,《戏曲研究》1985年第17辑。

[10] 刘文峰:《孟称舜史料补遗》,《戏曲研究》1990年第33辑。

[11] 徐朔方:《孟称舜行实系年》,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2] 胡绪伟:《孟称舜的卒年及其后人》,《戏曲研究》1982年第6辑。

[13] 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233页。

[14] 王季思主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577页。

[15] 欧阳光:《孟称舜和他的〈娇红记〉》,《论古代戏曲诗歌小说》,中山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16] 萧作铭:《时代的浩歌——孟称舜剧作思想内容浅析》,《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6期。

[17] 朱颖辉:《承前启后的爱情悲剧〈娇红记〉》,《戏剧》1988年春季号。

[18] 胡绪伟:《“诚”的颂歌——孟称舜剧作思想研究》,《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19] 徐朔方:《论孟称舜的戏曲创作》,《戏曲研究》1990年第33辑。

[20] 李梦生:《对〈娇红记〉的重新剖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21] 郑尚宪、张冬菜:《〈娇红记〉新论》,《艺术百家》2001年第4期。

[22] 胡绪伟:《金批〈水浒〉与〈英雄成败〉杂剧之比较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88年增刊。

[23] 周永忠:《〈桃花人面〉版本比较》,《艺术百家》2006年第4期。

[24] 周永忠:《〈桃花人面〉与〈桃源三访〉语言风格比较》,《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25] 赵俊玠:《“人面桃花”的衍变》,《西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26] 刘勇刚:《从〈桃花人面〉看晚明的才子佳人戏曲》,《南通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

[27] 吕茹:《从情到理:孟称舜爱情剧创作内涵变化》,《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8] 窦开虎:《孟称舜爱情戏剧中“真情”内涵的三次转变》,《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29] 赵长杰:《论“人面桃花”的文化意蕴》,《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0] 朱颖辉辑校:《孟称舜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

[31] 孟称舜著,王汉民、周晓兰编集校点:《孟称舜戏曲集》,巴蜀书社2006年版。

[32] 顾乐真:《孟称舜的戏剧主张》,《戏剧艺术资料》1980年第3期。

[33] 沈尧:《传情·当行·雅俗·气骨——孟称舜剧论简释》,《上海戏剧》1983年第1期。

[34] 沈尧:《明末古典剧论的新篇章——孟称舜编剧理论综述》,《戏曲研究》1983年第9辑。

[35] 叶长海:《孟称舜的戏曲批评》,《曲苑》1986年第2辑。

[36] 刘文峰:《笃于其性,发于其情,本于其诚:孟称舜戏曲创作理论初探》,《蒲剧艺术》1990年第1期。

[37] 俞为民:《论孟称舜的戏曲创作论》,《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38] 余慧菊:《谈谈孟称舜的编剧理论》,《写作》2005年第17期。

[39] 萧作铭:《古典戏剧美学的新贡献——孟称舜“当行”论试析》,《武汉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

[40] 王汉民:《论孟称舜戏曲的传情意识》,《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1期。

[41] 彭茵:《孟称舜“传情”理论及其戏曲创作》,《文史杂志》1999年第3期。

[42] 吴庆晏:《论孟称舜传情理论新内涵》,《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3] 马衍:《论孟称舜戏曲创作与其戏曲理论的关系》,《艺术百家》2001年第4期。

[44] 马衍:《简论孟称舜的“人物论”》,《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5] 马衍:《宾白须与曲词等量齐观——略论孟称舜的“宾白说”》,《艺术百家》2001年第1期。

[46] 马衍:《论孟称舜的“风格说”》,《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47] 王永恩:《孟称舜的人物塑造论》,《戏曲艺术》2001年第4期。

[48] 王永恩:《孟称舜的语言、曲风论》,《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49] 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中的风格论》,《南京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

[50] 杨光:《匡世救民真豪杰 以曲寄志一儒生——试论孟称舜的人格定位》,《开封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51] 李艳霞:《突破中的“逆流”——简析明末孟称舜等杂剧创作的“趋元”倾向》,《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2] 赵天为:《元杂剧选本研究初探(下)——从选本看元杂剧理论的发展》,《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53] 周永忠:《论孟称舜的戏曲理论——以〈古今名剧合选〉序及评点为视点》,《广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4] 武影:《孟称舜戏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55] 吕茹:《孟称舜戏曲创作及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56] 储著炎:《孟称舜戏曲“言情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7] 杨灵巧:《孟称舜及其剧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58] 吴庆晏:《孟称舜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9] 金宁芬:《明代戏曲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0] 徐子方:《明杂剧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

[61] 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62] 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63]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64] 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65] 汤草元、陶雄主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

[66]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

[67] 贺新辉主编:《元曲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年版。

[68] 袁世硕主编:《元曲百科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9] 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70] 齐森华等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1] 李修生主编:《元曲大辞典》(修订本),凤凰出版社2003年版。

[72] 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黄山书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