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

“新时期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当代文学批评与评论中经常使用的词语之一。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实施,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时期文学作为及时反映现实生活与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开始在作家群体创作自由的呼吁与审美意识的觉醒下,在人道主义的倡导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从复苏和发轫时期的艰难不易,到80年代中后期的迅速发展,最终形成了多样化与丰富性的文学景观。纵观考察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演进,不难发现,无论曾经是以何种身份卷入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中,在新时期伊始人们都开始以不同身份、不同程度地回顾、审视和凭吊创伤历史与创伤记忆。正是由于对当代作家、评论家、读者以及普通世人所造成的巨大创伤经历和感受,使创伤主题与创伤叙事成为新时期文学的创作潜流。也正是由于创伤事后性特征的影响之大与在新时期文学的逐渐彰显,从而打开了“新时期文学”创伤叙事的空间性和可能性。正因此,在整个新时期文学中,关于创伤叙事的作品非常丰富。在以往的研究中,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讨论过。有从社会政治与情感层面考察的,有从民族文化与人道主义面向论述的,还有从个体生命与伦理道德视角关注的。这些研究许多都是深刻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换一个视域来观察,这些叙事仍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近些年来,创伤研究从探寻和防治个人生理和心理创伤,逐渐转向研究社会文化创伤,目前已经发展为涉及心理学、文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等跨学科理论。创伤理论的发展为考察和审视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提供了新的视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是呈现社会历史的一种特殊载体。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文学,新时期文学不可避免地关注“文革”对中国大众造成的创伤,触及作家、评论家关于那段特殊历史阶段的创伤记忆。从创伤叙事的角度看,新时期文学的实质就是以“文革”创伤记忆为核心的创伤叙事。这些作品,在回忆和书写创伤事件,传达和再现创伤记忆,表现和凸显创伤症候时,各有不同的侧重与特质,是与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环境、社会文化、作家读者乃至评论媒介等各种要素积极互动,并建构新时期文学创伤叙事的过程。正如此,将创伤叙事作为贯穿新时期文学乃至当代文学的主线,探讨新时期文学中创伤叙事的故事形态、创伤症候与言说方式等发展变化,发现创伤因素如何广泛存在于各个时段的文学作品中,不仅能重新阐释与发掘出曾被文学史冷落作品的创伤内涵与价值,也是对当代文学史重构与书写的一种新的尝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文学史意义。

首先,研究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有助于深化对新时期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全面认识与评判。在现有文学史表述中,更多的是从作品内容、形式或作家身份的维度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和“现代派”小说等概念来指称对“文革”创伤叙事的不同书写方式,不仅造成划分标准不一,还易出现作品重复归类的现象。从创伤叙事的视角考察新时期文学,可以将其作为对“文革”历史叙事的一个时段考察,还可以纵向比较考察其在当代文学中作为历史见证与文学治疗的书写意义。更重要的是从形态学的角度研究新时期创伤叙事的丰富意蕴乃至在不同历史时段的作用,发现新时期文学思潮、流派与对人性的关注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呼唤一种以生命为维度的创伤叙事文学,倾听来自生命本身的呼喊,在讲述创伤之时,抵达个体生命的尊严、自由与人性的真实性与丰富性。

其次,研究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有助于将新时期一些有争议的或受冷落的甚至是遗忘的作品纳入文学史的视线,从而获得对新时期文学的整体把握与评价。20世纪80年代初公开发表的《波动》《晚霞消失的时候》《诗人之死》《一个冬天的童话》等小说也曾以参与或旁观的叙述方式,再现“文革”历史,表达了或激愤悲观,或平淡压抑,或冷静反思的多样创伤情感记忆。但由于个体化书写、政治社会环境等内外因素,这些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受到学术界的冷落与忽视,很少进入当代文学史的视野。即使个别文学史教材提及这些作品,但并没有给予一定重视和深入解读,更没有发现其具有的创伤叙事价值。这些个案研究是我们重新审视新时期文学中创伤叙事的重要切入点,有助于全面正确地阐释创伤叙事的丰富内涵。

再次,研究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有助于深化对当下文学创作中创伤叙事走向的有效把握与审视,从而进行跨界视野的考察。跨界研究视野可以指跨越民族区域的界限;也可以指超越文本,进入社会及历史现场,回到文学产生的场域;还可以打通原有时段分界,将当代文学乃至20世纪文学作为整体进行考察。而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可以说是一个契机。如张志扬所说:“一百年来,‘五四’,民族衰亡,外敌入侵,国内战争,阶级斗争,反右,反右倾,人祸天灾,四清,‘文革’……从外到内,从肉体到灵魂,记忆的创伤化几乎使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无一幸免。”[1]不同年代所造成的社会和文化的创伤记忆必然作用于创伤的不同文学表达,并不只是存在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而是广泛存在于中国当代文学,甚至整个20世纪文学中。因此,如果从创伤叙事表现出的分享共通时代精神的视野看待中国当代文学和20世纪文学,创伤因子不仅广泛存在于各个时段的文学作品中,而且对文学表达也有着或隐或显的深刻制约,这使当代文学的创伤共通性特点更加明显。对创伤历史记忆研究实质上研究的不是过去,而是从后来的时段对过去的回顾,这未尝不是对当代文学史书写的一种新的尝试。

最后,研究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具有现实与思想文化的价值意义。创伤叙事中的创伤事件不仅能给受创者留下精神创伤,也能对我们想象历史的方式与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创伤叙事作品是对创伤历史与社会进行审视的最好注脚。同时,从文学的社会功能上看,创伤叙事作品在表现创伤复现时,能让作者和读者在创伤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精神上的震撼,从而获得心灵的净化。甚至从对创伤的间接体验上说,创伤作品的写作和阅读过程本身也是治疗创伤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正是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十年“文革”不仅是一场政治浩劫,也是一场文化思想上的浩劫。管窥“文革”给民众和民族造成的创伤,给思想文化上带来的束缚与荒漠,有助于正确认识当代乃至20世纪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方向,避免文化悲剧的重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研究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对于反思国家、民族和人民曾遭受的重大精神创伤具有思想文化上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