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纪事诗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藏书纪事诗研究综述

学术界对于藏书纪事诗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以前。此期研究遵循旧学路数,主要有王国维手批六卷本《藏书纪事诗》(今藏国家图书馆);张思崟《藏书纪事诗之版本及其索引》;蔡金重为《藏书纪事诗》和《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合编引得等。第二阶段,新时期以来。研究形式呈多样化趋势。(一)论文。如胡道静《谈〈藏书纪事诗〉体》、王兴堂《〈藏书纪事诗〉新论》等;(二)专著。如傅璇琮和谢灼华主编的《中国藏书通史》(2001)第七章第三节以及金振华的《叶昌炽研究》(2005)第四章都是专论《藏书纪事诗》的。(三)学位论文。如山东大学孙荣耒《叶昌炽和〈藏书纪事诗〉研究》(2004)、武汉大学胡一女《叶昌炽与〈藏书纪事诗〉》(2004)、南开大学翟朋《藏书纪事诗研究》(2010)等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王立民博士学位论文《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研究》(2006)第四章第二节论及叶氏及《藏书纪事诗》等。今从创作者研究和著述研究两方面作一简述。

一 作者研究

(一)叶昌炽研究

晚近以来,学术名家辈出,众多明星中,叶昌炽算不上十分耀眼的一颗,但是自《藏书纪事诗》问世,学界对其关注有加,近百年来,相关研究不断出现。

民国六年(1917),叶昌炽与世长辞,生前友好分别为之撰写铭文,主要有:吴郁生撰《皇清诰授通议大夫翰林院侍讲叶公墓志铭》[45]、门生曹元弼撰《皇清诰授通议大夫翰林院侍讲甘肃学政叶公墓志铭》[46]、与叶昌炽同年进士王季烈撰《祭诰授通议大夫翰林院侍讲叶公鞠裳文》[47]。各家对于叶氏给予很高评价,称其“并轨亭林,方之汉儒”[48]。另外,曹元弼还撰写《祭叶鞠常(裳)前辈文》[49],以示对恩师悼念之情。

30年后,钱大成撰《记叶鞠裳》[50]一文,重在介绍其生平及著述。此后一段时间,大陆学术转入沉寂,叶昌炽研究相应陷入低谷,而台湾学术界却续承这一研究传统。1958—1969年,台湾《新生报》副刊连载高拜石撰写的《校订专门家——〈缘督庐日记〉作者叶昌炽》[51],文章回溯叶昌炽一生,可视为叶氏年表。1986年,势白撰写《叶昌炽鬻碑帖始末》[52],依据叶氏日记,记录叶氏将全部碑版出售的过程。

大陆学者从事叶昌炽研究首推郑伟章先生,他搜辑各类资料,编著《叶菊(鞠)裳先生年谱》[53],郑《谱》发表后一直受到学界广泛重视,可谓嘉惠学林一大功德,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公开发表的第一种叶氏年谱,主要依据《缘督庐日记》对叶氏生平进行梳理,内容细致到月日,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诸多方便。该谱编纂细致严谨,资料性很强,然受篇幅所限,也存在不足:一、篇幅较短,对事件介绍不够详尽;二、主要依据谱主本人著述,很少利用同时期其他文献史料;三、对于与谱主有交往的人物,只选取少数几人进行介绍,更多人物事迹、交往情况则未加说明;四、全谱只作陈述,缺少相关考证文字;五、缺乏对人物活动背景的交代;六、在时间和事件记述上还存在一些错误和疏漏。

郑《谱》之后,给叶昌炽编年谱的工作持续进行。2012年,河北大学尹洁提交名为《叶昌炽年谱》的硕士学位论文,本谱主要依据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奇觚庼诗集》《奇觚庼文集》《藏书纪事诗》《语石》等有关记载,并在此基础上参考相关资料,以期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为叶昌炽编纂一部更加系统完整的年谱。本谱主要创新点在于:一、力求广泛收集材料,更加完整、全面地呈现谱主一生;二、通过稽考文献,对谱主活动背景、相关事件、交往人物情况予以证实,求得其与谱主行事、思想、作品之间关联性;三、搜集并补入郑《谱》发表后新发现材料。同时,在编纂年谱过程中,也改正了郑《谱》的讹误之处。

2005年,金振华《叶昌炽研究》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作者谈创作思路时说:“先从总体上勾勒叶昌炽曲折而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生经历,再分章点击叶氏几个主要的生活阶段及其主要的著述情况,最后对他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特别是他的思想脉络进行梳理,不平均使用力量,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他有思想、有特色,能真正反映他‘这一个’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和学术生涯。”[54]全书分为七章:第一章“坎坷的经历 多难的人生”,第二章“厚重扎实的治学旅程”,第三章“叶昌炽与〈苏州府志〉”,第四章“关于〈藏书纪事诗〉”,第五章“叶昌炽与敦煌失宝及其它”,第六章“关于〈缘督庐日记〉”,第七章“跳跃奔涌的思想脉搏”。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叶昌炽生平与学术研究较为全面的专著,所用资料翔实,语言流畅,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

研究叶昌炽的单篇学术论文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叶昌炽生平及交游研究。有王立民《叶昌炽生卒年辨证》[55]、包云志《刘墉、周永年、吴大澂、叶昌炽未刊信札四通考释》[56]、王立民《叶昌炽字号及藏书印》[57]、马洪菊《叶昌炽与顾燮光交游考——兼论叶昌炽晚年的政治立场》[58]、马洪菊《叶昌炽籍贯考释》[59]等;二是叶昌炽金石学研究,有吴琦幸《叶昌炽与好太王碑研究》[60]、满江红与李永《叶昌炽金石交游与金石学成就》[61]、李永《叶昌炽金石学交游小考》[62]、李永《叶昌炽书法品评的碑学立场》[63]、马洪菊《叶昌炽与甘肃金石学研究》[64]、马洪菊《叶昌炽早期金石学成就与潘祖荫的影响》[65]、王华《叶昌炽的书法及其金石研究》[66]等;三是叶昌炽敦煌学研究,有吴琦幸《叶昌炽与敦煌研究》[67]、李剑虹《论敦煌失宝及叶昌炽〈缘督庐日记钞〉》[68]、蔡副全《叶昌炽与敦煌文物补说》[69];四是叶昌炽学术成就综合研究,有孙荣耒《如何评价叶昌炽在近代文化学术上的贡献》[70]、周生杰《孟晋超群:叶昌炽藏书研究成就与影响》[71];五是叶昌炽其他学术研究,有陈少川《叶昌炽及其目录学成就》[72]、包云志《叶昌炽未刊信札一通考》[73]、马洪菊《叶昌炽与铁琴铜剑楼》[74]、潘佳《上图藏叶昌炽修改稿本〈滂熹斋藏书记〉考略》[75]、杨德志《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的文献学价值》[76]、江莺华《叶昌炽与〈寒山寺志〉》[77]等。研究较为全面,且随着新材料的发现,叶昌炽生平及学术志业还会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二)伦明研究

伦明是1944年去世的,时值战乱,学界对之研究尚未开展。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对藏书事业的研究渐入正轨,藏书家研究也逐步开展。1956年,与伦明共事多年,对其藏书事业十分了解的孙耀卿撰写《藏书家伦哲如》[78]一文,开始伦明研究的第一步。其时孙耀卿亦多病缠身,文章是由雷梦水最后完成的,雷梦水回忆说:“1956年,舅父孙殿起(按即《贩书偶记》作者)以多病亡身,命我代表录他与藏书家伦哲如先生的交往。今整理成文发表。”[79]孙耀卿即孙殿起,和伦明共同在琉璃厂开办通学斋,二人为莫逆之交,故了解最深。该文主要从藏书家的角度,记述伦明爱书、购书、读书、抄书、补书、售书、著书等活动,文字虽短,但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史料。

紧随其后研究伦明的有冼玉清和张次溪。冼玉清撰有《记大藏书家伦哲如》[80],张次溪撰写《伦哲如先生传》[81]。冼玉清为伦明好友,张次溪为伦明同乡挚友张伯桢之子,伦明北京居所与张伯桢、张次溪父子居所仅隔一墙,伦明视次溪犹如子,故张次溪对伦明所知较多。两篇回忆文章成为研究伦明生平和藏书经历的重要史料。

苏精撰《近代藏书三十家》,1979年开始在《传记文学》连载,1983年结集出版,其中有《伦明续书楼》一文。文章从“家世生平”“续书楼藏书”“续修四库全书”等三个方面述评伦氏与书打交道的一生,持论较为中肯,为后人了解伦明提供了很大帮助。但是,该文对伦明研究仅停留在介绍的层面,并且重复内容较多,研究有待深入。

傅振伦《记目录学家伦明先生二三事》[82]、黄正雨《伦明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83]、陈思《学者型藏书家——伦明》[84]、杨宝霖《伦明》[85]、伦志清《藏书家伦明与史学家陈垣的书缘》[86]等文章,对伦明生平、交游、学术等多有研究,但新见不多。

伦明毕生致力于续修《四库全书》,收书、藏书和校书活动也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并撰写了续修《四库全书》各部提要,因此,研究伦明绕不开其续修《四库全书》这一重要学术活动。熊静《伦明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87]一文,探讨伦明所做出的各种努力,读者借此可以了解伦明在续修《四库全书》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及发挥的巨大作用。此外,王亮博士学位论文《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研究》,认为“伦明是议续修四库用力最多,擘画最密者”[88],特论公允。

近来,还有学者将伦明诗歌艺术作为研究对象,张纹华《〈伦哲如诗稿〉探析》[89]一文详细分析了《伦哲如诗稿》的特色,即叙写藏书生涯和与各类人士唱和交游,同时也指出其在诗题与用韵方面之不足。

当下研究伦明的学者,以伦氏后人及东莞人为多。伦明姬妾9人,子女11人,子女中多能为文。长孙伦志清现为北京东莞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幼年亲聆祖父教诲,与祖父好友往来较多,熟知祖父交游和藏书掌故,他一方面自己回忆撰写了多篇纪念祖父的文章,另一方面则积极为研究者提供资料,对伦明研究起到莫大的促进作用。2012年,伦志清与国内许多学者共同发起编纂《伦明全集(一)》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集分为诗、文二编,收录伦明从未付梓的稿本多种,给学界进一步研究伦明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但是,由于伦明很多作品是未刊手稿本,所以读者访求十分不易,为此,熊静撰写《伦明先生文献学著述考》[90]一文,对伦明著作做一梳理,作为对《伦明全集》的补充,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王謇研究

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王謇,生前主要活动在苏、沪两地,他淡泊明志,生前无闻,死后寂寞,1968年去世后并未立即引起学界关注。今所知最早对王謇生平作全面研究者为甘兰经先生,其《王佩诤先生事略》[91]对王謇一生介绍较为全面,更由于作者与王謇熟知,记载王謇诸多生活经历,后来研究王謇之文显受此文影响。1982年,甘兰经又撰《记王佩诤先生二三事》[92]一文,补充记述王謇藏书生活中的几个不为人知的细节。甘兰经之后,研究王謇生平的文章不时出现,有王謇后人王学雷《松风何寂寥——王佩诤事略》[93]、何大明《前辈风范——记学者王佩诤》[94]、何大明《王謇:吴中掌故“第一人”》[95]、周生杰《扶轮风雅见襟期——苏州近代学者王謇学术志业述略》[96]等。相较于叶昌炽和伦明,王謇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四)徐信符研究

徐信符一生主要活动在广东、香港等岭南地区,教书、藏书、著书之余,广结同心之人,因而其人其事广受学界关注。1934年,番禺何多源撰写《广东藏书家考(二)·徐信符》[97]一文,首次披露徐信符的藏书事业。何多源曾任岭南大学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代理馆长,又任广州大学副教授、图书馆主任,和徐信符志趣相投,文章对徐信符藏书事业介绍较为全面。

1947年,徐信符去世后,郑师许撰写《悼念广东藏书家徐信符先生》[98]一文,对徐信符任职广雅书局期间,致力于印行各种典籍之举给予高度评价。1975年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收录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该书附有徐汤殷撰写的《徐绍棨叙传》,是较为全面介绍徐信符生平及学术成就的文章。作者为徐信符之子,因而文章史料可信,语言饱含深情,是学界了解徐信符生平志业的主要文献来源之一。此后,研究徐信符的文章接续不断,主要有:于今《记徐信符先生》[99]、杨炯旋《广东藏书家小记(六)·徐信符》[100]、高炳礼《徐信符与南州书楼》[101]、徐家凤《徐信符和南州书楼概述》[102]等,上述文章主要追记徐信符的生平及藏书活动,所用史料尚无新发现者。不过,周生杰从徐信符诗歌创作角度,撰写《徐信符:首位用诗歌揭露日军慰安妇制度罪恶的诗人》[103],给予其诗歌创作成就以高度评价。

1998年9月,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与番禺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在广东番禺举办了“徐信符先生学术研讨会”,后将讨论会征集的论文结集为《岭峤春秋——徐信符研究文献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该书收录论文31篇,徐信符遗文5篇,另有附件4篇,这次研讨会及论文集出版,对徐信符做了一次较为全面彻底的研究。最有价值的是徐信符孙女徐家凤撰写的《信符公简谱》和王洁玉整理的徐信符藏书目4种,为进一步研究徐信符提供了宝贵资料。

(五)其他著者研究

上述四家而外,从事藏书纪事诗撰著的学者还有莫伯骥、吴则虞、周退密、宋路霞、王献唐、蔡贵华等。

关于莫伯骥,有两篇研究论文值得关注。一是宁文《我国近代著名藏书家莫伯骥及其著作》[104],该文介绍莫氏生平、搜书、藏书经过、“五十万卷楼”所藏珍善本图书概况及其五十余种著述等。二是罗焕好《我国近代著名藏书家莫伯骥及其五十万卷楼藏书》[105],文章简要分析莫氏藏书经过,对其藏书散佚情况作了初步考察。

学术界对于吴则虞研究尚未全面开展,仅有吴受琚写过两篇论文:一为《悼念我的父亲——吴则虞教授》[106],二为《怀念我的父亲——吴则虞》[107],两文简要介绍吴则虞生平和学术成就。吴受琚为吴则虞之女,因而文章读来感情真挚,但是内容太少,对吴则虞学术方法、成就等尚未触及。

王献唐为近代著名文献学家、图书馆学家,学术界对其研究开展早,研究深入且全面。早期研究文章主要有:屈万里《王献唐先生事略》[108]、王仲裕《宗弟献唐事略》[109]、夏鼐《王献唐传略》[110]、王国华《王献唐生平事略》[111]、王国华《王献唐传略》[112]等。屈万里、王仲裕、夏鼐为王氏生前好友,而王国华为王献唐之子,故上述诸文史料可信。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王献唐的研究文章大都集中发表在青岛大学主办的《东方论坛》和山东省图书馆主办的《山东图书馆季刊》上。代表论文有王绍曾《日照王献唐先生事略》[113]、李勇慧《王献唐先生年谱》[114]、骆伟《王献唐先生学术思想初探》[115]、张书学《王献唐与吕振羽的学术交往及其在现代史学上的意义》[116]等。

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对王献唐的研究不断向纵深拓展,出现了三篇重量级的学术论文。一为丁原基《王献唐先生之生平及其学术研究》[117],全文分七章,从生平、著述、目录版本学、校雠学、金石学、维护地方文献等方面展开研究,并附有《王献唐先生简谱》《王献唐先生著作年表》《王献唐先生室名别号汇录》等。二为蔡炜《王献唐研究》[118],论文依据王献唐著述,查阅大量地方文献资料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客观再现王献唐学术研究和创作活动,从思想、著述、贡献等角度对其多方面学术成就和贡献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探究。三为李勇慧《王献唐研究》[119],该文在广泛搜集整理其学术遗著及日记、手札、档案等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吸收以往研究成果,对王献唐生平学行、事功学问进行较为全面、客观、准确的考察,力图澄清诸多学术疑案与学术盲点,填补相关研究空白,展示其事功与学术双峰并峙之全貌。论文通过答辩后,交由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改题曰《一代传人王献唐》。

撰写《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的周退密和宋路霞二位先生都健在,而撰写《扬州近代藏书纪事诗》的蔡贵华却于2009年离世,学术界对他们的生平与著述研究尚未展开。

二 著述研究

与著者研究一样,学界对于各种藏书纪事诗著述研究亦呈现不均衡状态,已有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对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研究上,对其余著述研究很不足。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成书距今已经一个世纪多了,学界对其研究方式主要有批校、编制索引和引得、总体研究上。一般来说,旧式研究思路集中在前两方面,如王国维、陈垣等为之批校,张思崟编制了索引,蔡金重编制了引得。而总体研究方式有两种。

(一)论著

研究藏书纪事诗的论著主要集中在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上。21世纪以来,四篇专题学位论文值得注意。

胡一女《叶昌炽与〈藏书纪事诗〉》[120]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藏书纪事诗》成书过程、体例特点、影响等作较全面梳理。全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叶昌炽生平,从生平经历分析其文献学思想形成与成熟契机,并对其总体著述情况作简单介绍和评价。第二部分考证《藏书纪事诗》编撰缘起、编撰经过、版本流传情况,重点阐释体例编排、内容特点,并简要分析不足之处。第三部分介绍《藏书纪事诗》深远影响,并从叶昌炽藏书情况、交友情形、苏州文化环境等方面探讨著作形成原因。第四部分为叶昌炽年谱简编。

孙荣耒《叶昌炽和〈藏书纪事诗〉研究》[121]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叶昌炽研究,主要对叶昌炽家世、科举考试、仕宦经历、一生行踪、主要著述、校编著作、藏书成就及思想情怀等作考证梳理。第二部分《藏书纪事诗》研究,主要讨论叶昌炽撰写《藏书纪事诗》过程、内容和评价,并附录几则对《藏书纪事诗》的订正。

王立民《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研究》[122]利用苏州图书馆藏叶氏日记稿本,由文本研究入手,多有新见。其中第四章《〈缘督庐日记〉中所见叶氏著述资料》,对日记中叶氏撰写、修改和刊刻《藏书纪事诗》资料作钩稽,可以考见《藏书纪事诗》成书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翟朋的学位论文《藏书纪事诗研究》[123]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总体介绍藏书纪事诗的含义和文体演变;第二部分分四个时期论述藏书纪事诗从初创到终结的历史过程,此为主体部分;第三部分概括藏书纪事诗的学术价值。该文系首次将叶、伦、王、徐、吴、周和宋等著述进行整体研究和总结,启发学界认识藏书纪事诗创作是一脉相承的。但全文八万字左右,对每个问题皆泛泛论及,不能做到深入分析与总结,且囿于资料,将藏书纪事诗创作终结者归为周退密、宋路霞所著《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有悖实际,事实上,蔡贵华先生所著《近代扬州藏书纪事诗》才是最晚之作。

(二)论文

在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研究上,徐雁于此努力较多,先后撰写了4篇文章介绍和评价《藏书纪事诗》:《〈藏书纪事诗〉收录藏书家不足千人》[124]、《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125]、《书城掌故藏家史别有续编在人间——〈续补藏书纪事诗四种〉整理记》[126]和《芸香浓处多吾辈——〈藏书纪事诗〉行世百年祭》[127]等。徐雁在论文中积极向学界介绍叶氏《藏书纪事诗》,尤其是考证《藏书纪事诗》收录藏书家人数具体到739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相关研究文章还有:吴琦幸《北图所藏〈藏书纪事诗〉和〈语石〉的批注本》[128]、胡道静《谈〈藏书纪事诗〉体》[129]、魏文峰《北图所藏〈藏书纪事诗〉王国维批语辑录》[130]、蔡贵华《〈藏书纪事诗〉引文得失》[131]和《〈藏书纪事诗〉文献征误一则》[132]、陈其弟《〈藏书纪事诗〉辨误两则》[133]、王锷《〈藏书纪事诗〉跋》[134]、王兴堂《〈藏书纪事诗〉新论》[135]、茹兴华《〈藏书纪事诗〉的特点及成就》[136]、俞黎华《评藏书研究的拓荒之作———〈藏书纪事诗〉》[137]等,上述文章从各种角度展开对《藏书纪事诗》进行研究,多有创获。

受《藏书纪事诗》研究之影响,学界对于其他著述的研究渐次开始。1937年蔡金重编《藏书纪事诗引得》,收录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第一次将伦著与叶著比肩。苏精《伦明续书楼》[138]一文论及《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比较客观,肯定论著“与众不同,为人所乐看”,亦指出“体例上不如叶氏的严谨”、“精悍有余,完整不足”的缺陷。周生杰《〈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新论》[139]论述该书在学术价值上,重在记载藏书的聚散离合及重要典籍的存毁流传;诗作风格上体现出典重质实,涵纳藏书家个人遭际和世事纷纭之变的特色。此外,江庆柏《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考说》[140]以及杨旭辉《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清稿本叙录》[141]等,对王著特色、价值和版本等问题分别进行探讨。黄增章《〈广东藏书纪事诗〉的地位与特色》[142]一文是迄今为止唯一一篇以《广东藏书纪事诗》为研究论题的学术论文,文章高度称赞徐著是“第一种地方性的藏书纪事诗,也是广东藏书史的权威之作”,有一定道理的。


[1] 傅璇琮、谢灼华:《中国藏书通史》,宁波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2] 肖东发:《中国私家藏书》卷首《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3] [美]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卷首《书史与士人书籍的非士人背景》,何朝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4] 《尚书正义》卷十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6页。

[5] (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卷十九,《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347页。

[6] 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7]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十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01页。

[8]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29页。

[9]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30页

[10] 周少川:《元代的私家藏书》,《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2期。

[11] 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12]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典藏编),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450页。

[13] (北齐)魏收:《魏书》卷九十,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8页。

[14] (唐)姚思廉:《梁书》卷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2页。

[15]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13页。

[16] 这段话出自何元锡跋《竹汀先生日记抄》,见钱大昕《竹汀先生日记抄》卷尾,与《潜研堂序跋》《十驾斋养新录摘抄》合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64页。

[17] (宋)钱易:《南部新书》卷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6册,第200页。

[18] (明)钱谦益:《绛云楼题跋》,潘景郑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84页。

[19] 《藏书纪事诗》卷首目录后叶昌炽语,第30页。

[20] (清)范锴:《吴兴藏书录序》,郑元庆《吴兴藏书录》(与《皕宋楼藏书源流考》合刊本)卷首,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页。

[21] (清)丁申:《武林藏书录·序》,《澹生堂藏书约》(外八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22] 范凤书:《〈武林藏书录〉提要》,《私家藏书风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23] 俞黎华:《评藏书研究的拓荒之作——〈藏书纪事诗〉》,《山东图书馆季刊》2004年第2期。

[24] 《藏书纪事诗》卷首王颂蔚《序》,第4页。

[25] 笔者所论藏书纪事诗创作四段说,借鉴翟朋《藏书纪事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0年)的说法,在此表示感谢。

[26] (清)叶昌炽:《奇斛庼诗集》卷中《再题简末二十七叠前韵》诗后注,《续修四库全书》第1575册,第208页。

[27] 《藏书纪事诗》卷首目录后叶昌炽语,第29页。

[28] 金振华:《叶昌炽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29] 王锷:《〈藏书纪事诗〉跋》,《图书与情报》1999年第3期。

[30] 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雷梦水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9页。(以下引用该版本书只注书名和页码)

[31] 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卷首《自序》,第1页。

[32] 吴则虞称“伯骥有《藏书纪事诗补正》,未撰成而目瞽,亦复可哀”,见《续藏书纪事诗》卷十一《莫伯骥天一》之“则虞案”。

[33] 徐雁、谭华军说:“闻山东藏书家王献唐(1897—1960)亦有《齐鲁藏书纪事诗》之作。江西藏书家刘声木拟撰《续藏书纪事诗》一种,曾与其《直介堂丛刻目》中公布此项计划,但在1936年尚未见付梓。至今未见刻本流传,竟不知其成稿与否及稿藏情况。此外尚有广东藏书家莫伯骥(1878—1958)撰有《藏书纪事诗补续》手稿一种,据说已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的兵火中。而冯雄(翰飞)亦有《续藏书纪事诗》的构想,曾写成若干首,亦未知成集否。”[见徐雁、谭华军《书城掌故藏家史 别有续篇在人间——〈续补藏书纪事诗四种〉整理记》,《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5期]笔者与杜泽逊先生电话联系得知,王献唐《齐鲁藏书纪事诗》已佚,撰写规划附载其《山东藏书家史略》。

[34] 张荣刚、王爱平:《王献唐先生藏书纪事诗辑注》,《济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所谓“今人为之辑注”指的是王国华辑注《藏书十咏》,刊于《文献》1980年第3辑。

[35] 翟朋:《藏书纪事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0年,第27页。

[36] 《广大学部》编辑部:《〈广东藏书纪事诗〉前言》,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稿》,《广大学报》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49)第1期,第69页。以下引用该刊只注页码。

[37] 潘景郑:《续补藏书纪事诗后记》,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69页。

[38] 参见周生杰《扶轮风雅见襟期——苏州近代学者王謇学术志业述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第5期。

[39] 吴受琚:《悼念我的父亲——吴则虞教授》,《四川图书馆学报》1979年第4期,第47页。

[40] 郑逸梅:《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序》,周退密、宋路霞《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卷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以下引用该书只注页码。

[41] 傅璇琮、谢灼华:《中国藏书通史》,宁波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4页。

[42] 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43] 谢灼华:《续补藏书纪事诗传·序》,徐雁、谭华平《续补藏书纪事诗传》卷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页。

[44] 《广东藏书纪事诗稿》卷首语,《广大学报》复刊第一卷第一期,第69页。

[45] 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92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2页。

[46] (清)曹元弼:《复礼堂文集》卷十,宣统丁巳年(1917)刻本。

[47]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48] (清)曹元弼:《复礼堂文集》卷十《皇清诰授通议大夫翰林院侍讲甘肃学政叶公墓志铭》,宣统丁巳(1917年)刻本。

[49] (清)曹元弼:《复礼堂文集》卷十《祭叶鞠常(裳)前辈文》,宣统丁巳年(1917)刻本。

[50] 钱大成:《记叶鞠裳》,《申报》1948年9月21日。

[51] 高拜石:《校订专门家——〈缘督庐日记〉作者叶昌炽》,高拜石:《古春风楼琐记》,台湾新生报社1979年版。

[52] 势白:《艺林丛录》第八编《叶昌炽鬻碑帖始末》,台北谷风出版社1986年版。

[53] 郑伟章:《叶菊(鞠)裳先生年谱》,《津图学刊》1993年第3、4期和1994年第1期。后增补,收入《书林丛考》(增补本),岳麓书社2008年版。

[54] 金振华:《叶昌炽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55] 王立民:《叶昌炽生卒年辨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5期。

[56] 包云志:《刘墉、周永年、吴大澂、叶昌炽未刊信札四通考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3期。

[57] 王立民:《叶昌炽字号及藏书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4期。

[58] 马洪菊:《叶昌炽与顾燮光交游考——兼论叶昌炽晚年的政治立场》,《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59] 马洪菊:《叶昌炽籍贯考释》,《剑南文学》2012年第9期。

[60] 吴琦幸:《叶昌炽与好太王碑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4期。

[61] 满江红、李永:《叶昌炽金石交游与金石学成就》,《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

[62] 李永:《叶昌炽金石学交游小考》,《书法赏评》2009年第4期。

[63] 李永:《叶昌炽书法品评的碑学立场》,《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64] 马洪菊:《叶昌炽与甘肃金石学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65] 马洪菊:《叶昌炽早期金石学成就与潘祖荫的影响》,《敦煌学辑刊》2013年第2期。

[66] 王华:《叶昌炽的书法及其金石研究》,《收藏》2013年第7期。

[67] 吴琦幸:《叶昌炽与敦煌研究》,《兰州学刊》1985年第2期。

[68] 李剑虹:《论敦煌失宝及叶昌炽〈缘督庐日记钞〉》,《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

[69] 蔡副全:《叶昌炽与敦煌文物补说》,《敦煌研究》2011年第2期。

[70] 孙荣耒:《如何评价叶昌炽在近代文化学术上的贡献》,《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年第4期。

[71] 周生杰:《孟晋超群:叶昌炽藏书研究成就与影响》,《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72] 陈少川:《叶昌炽及其目录学成就》,《河北图苑》1994年第1期。

[73] 包云志:《叶昌炽未刊信札一通考》,《文献》2004年第4期。

[74] 马洪菊:《叶昌炽与铁琴铜剑楼》,《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75] 潘佳:《上图藏叶昌炽修改稿本〈滂熹斋藏书记〉考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1期。

[76] 杨德志:《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的文献学价值》,《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7期。

[77] 江莺华:《叶昌炽与〈寒山寺志〉》,《江苏地方志》2014年第3期。

[78] 孙耀卿:《藏书家伦哲如》,《文史资料选编》第12辑,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又载秋禾、少莉《旧时书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79] 雷梦水的话在孙耀卿《藏书家伦哲如》篇首附记。

[80] 冼玉清:《记大藏书家伦哲如》,《艺林丛录》第五编,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4年版。

[81] 张次溪:《伦哲如先生传》刊载何处,待考。转引自杨宝霖《藏书家伦哲如》,东莞市政府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东莞文史资料选辑》(内部刊物)第14期,1989年印本,第47页。

[82] 傅振伦:《记目录学家伦明先生二三事》,《文献》1987年第2期。

[83] 黄正雨:《伦明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图书馆论坛》1995年第5期。

[84] 陈思:《学者型藏书家——伦明》,《广东史志》1995年第1期。

[85] 杨宝霖:《伦明》,《东莞现代人物》,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86] 伦志清:《藏书家伦明与史学家陈垣的书缘》,《莞水情》2011年第9期。

[87] 熊静:《伦明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年第3期。

[88] 王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4年,第13页。

[89] 张纹华:《〈伦哲如诗稿〉探析》,《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90] 熊静:《伦明先生文献学著述考》,《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年第1期。

[91] 甘兰经:《王佩诤先生事略》,《苏州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1981年版。后附于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后。

[92] 甘兰经:《记王佩诤先生二三事》,《江苏图书馆工作》1982年第4期。

[93] 王学雷:《松风何寂寥——王佩诤事略》,《档案与建设》2001年第9期。

[94] 何大明:《前辈风范——记学者王佩诤》,《苏州杂志》2006年第2期。

[95] 何大明:《王謇:吴中掌故“第一人”》,《姑苏晚报》2010年8月15日。

[96] 周生杰:《扶轮风雅见襟期——苏州近代学者王謇学术志业述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第5期。

[97] 何多源:《广东藏书家考(二)·徐信符》,《广州大学图书馆季刊》1934年第1卷第3期。

[98] 郑师许:《悼念广东藏书家徐信符先生》(稿本,1948年8月28日撰)。转引自倪俊明《徐信符与广东地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岭南文史》2002年第2期。

[99] 于今:《记徐信符先生》,《艺林丛录》第三编,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5年版。

[100] 杨炯旋:《广东藏书家小记(六)·徐信符》,《广东图书馆学刊》1982年第3期。

[101] 高炳礼:《徐信符与南州书楼》,《广东图书馆学刊》1986年第3期。

[102] 徐家凤:《徐信符和南州书楼概述》,《广东文史资料》第66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03] 周生杰:《徐信符:首位用诗歌揭露日军慰安妇制度罪恶的诗人》,《石家庄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104] 宁文:《我国近代著名藏书家莫伯骥及其著作》,《贵图学刊》1994年第3期。

[105] 罗焕好:《我国近代著名藏书家莫伯骥及其五十万卷楼藏书》,《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3期。

[106] 吴受琚:《悼念我的父亲——吴则虞教授》,《四川图书馆学报》1979年第4期。

[107] 吴受琚:《怀念我的父亲——吴则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13日。

[108] 屈万里:《王献唐先生事略》,(台)《大陆杂志》第29卷第8期(1966年)。

[109] 王仲裕:《宗弟献唐事略 》,(台)《山东文献 》第2卷第3期(1976年)。

[110] 夏鼐:《王献唐传略》,《考古》1960年第10期。

[111] 王国华:《王献唐生平事略》,《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三辑),1983年。

[112] 王国华:《王献唐传略》,《文教资料简报》1983年第1期。

[113] 王绍曾:《日照王献唐先生事略》,《山东图书馆季刊》1994年第1期。

[114] 李勇慧:《王献唐先生年谱》,《山东图书馆季刊》1994年第2期。

[115] 骆伟:《王献唐先生学术思想初探》,《东方论坛》1996年第3期。

[116] 张书学:《王献唐与吕振羽的学术交往及其在现代史学上的意义》,《东方论坛》1996年第3期。

[117] 丁原基:《王献唐先生之生平及其学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东吴大学,2005年。

[118] 蔡炜:《王献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119] 李勇慧:《王献唐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2年。

[120] 胡一女:《叶昌炽与〈藏书纪事诗〉》,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4年。

[121] 孙荣耒:《叶昌炽和〈藏书纪事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4年。

[122] 王立民:《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3] 翟朋:《藏书纪事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0年。

[124] 徐雁:《〈藏书纪事诗〉收录藏书家不足千人》,《图书馆论坛》1986年第2期。

[125] 徐雁:《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史学史研究》1986年第4期。

[126] 徐雁:《书城掌故藏家史别有续编在人间——〈续补藏书纪事诗四种〉整理记》,《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

[127] 徐雁:《芸香浓处多吾辈——〈藏书纪事诗〉行世百年祭》,《图书馆》1998年第5期。

[128] 吴琦幸:《北图所藏〈藏书纪事诗〉和〈语石〉的批注本》,《文献》1987年第1期。

[129] 胡道静:《谈“〈藏书纪事诗体〉”》,《读书》1988年第1期。

[130] 魏文峰:《北图所藏〈藏书纪事诗〉王国维批语辑录》,《文献》1988年第3期。

[131] 蔡贵华:《〈藏书纪事诗〉引文得失》,《图书情报论坛》1995年第1期。

[132] 蔡贵华:《〈藏书纪事诗〉文献征误一则》,《贵图学刊》1995年第3期。

[133] 陈其弟:《〈藏书纪事诗〉辨误两则》,《文教资料》1997年第4期。

[134] 王锷:《〈藏书纪事诗〉跋》,《图书与情报》1999年第3期。

[135] 王兴堂:《〈藏书纪事诗体〉新论》,《文史杂志》2008年第2期。

[136] 茹兴华:《〈藏书纪事诗体〉的特点及成就》,《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第12期。

[137] 俞黎华:《评藏书研究的拓荒之作——〈藏书纪事诗〉》,《山东图书馆季刊》2004年2期。

[138] 苏精:《伦明续书楼》,《近代藏书家三十家》,中华书局2009年版。

[139] 周生杰:《〈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新论》,《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9期。

[140] 江庆柏:《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考说》,《古籍研究》2002年第1期。

[141] 杨旭辉:《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清稿本叙录》,《语文知识》2009年第4期。

[142] 黄增章:《〈广东藏书纪事诗〉的地位与特色》,《岭峤春秋——徐信符研究文献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