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群体
一 封疆大吏之界定与职权
封疆大吏,又称“封疆大臣”。从词义演变看,“封疆”一词早期是指地理疆界,《史记·商君列传》:“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唐张守节《正义》:“南北曰阡,东西曰陌。……封,聚土也;疆,界也:谓界上封记也。”[32]先秦时代盛行分封制,诸侯接受天子封土,划地为王,据有一方,称为“封疆”。后世其政治分封的含义逐渐褪去,转而成为特定官职的别称。明朝前期将地方官制体系中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称为“封疆大吏”。《明史·兵志二》记载:“当是时,都指挥使与布、按并称三司,为封疆大吏。”[33]明中叶以后,地方不靖,朝廷因应军政形势需要,在各地临时设置总督、巡抚,集中军政职权,其行政地位当然较布、按、都三司更为尊崇。延至清代,总督、巡抚成为常设官,由皇帝亲自简任,成为总揽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镇守一方的要员,人们习惯上把总督、巡抚合称为督抚,并将之与古代裂土分封的诸侯比拟,称为“封疆大吏”,简称“疆臣”“疆吏”“疆寄之臣”“方面大员”等。[34]《清史稿》记载总督品秩与职权道:“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巡抚的品秩与职权为:“巡抚,从二品,掌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核群吏,会总督以诏废置。”[35]另外,督抚在各省常例三年一次的文、武乡试中分别充任监临官、主试官。比较督抚职权既有分工负责又有交叉制衡,在督抚兼设的省份,总督总揽地方军政,综制文武官吏,保境安民,偏重于军事镇守,巡抚执掌一省民政、财政、司法,并主持官吏考核事宜,职权分工有利于减少行政摩擦,提高行政运行效率;而职权交叉重叠更多出于权力相互牵制的考量,具有很强烈的政治目的。
与督抚位高权重、主政一方相比,同为省级官员的布政使、按察使、学政实际沦为总督、巡抚的僚属,而提督必须受总督节制。
《清史稿》记载:
提督学政,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属等官进士出身人员内简用。各带原衔品级。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巡历所至,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升其贤者能者,斥其不帅教者。凡有兴革,会督、抚行之。[36]
布政使,从二品。掌宣化承流,帅府、州、县官,廉其录职能否,上下其考,报督、抚上达吏部。三年宾兴,提调考试事,升贤能,上达礼部。十年会户版,均税役,登民数、田数,上达户部。凡诸政务,会督、抚议行。[37]
按察使,正三品。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所至录囚徒,勘辞状,大者会籓司议,以听于部、院。兼领阖省驿传。三年大比充监试官,大计充考察官,秋审充主稿官。[38]
提督,从一品。掌巩护疆陲,典领甲卒,节制镇、协、营、汛,课第殿最,以听于总督。[39]
综上,有清一代,督抚由朝廷选派到地方,是王朝行政权力的代表,负责镇守一方和治理地方的封疆大吏。督抚的权限划分既相互分工,又互为交叉,蕴含相维相制之意,反映了贯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理念的治理体系,而布政使、按察使、学政、提督实际上已经不能视作“封疆大吏”。
作为封疆大吏的督抚在地方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时人的认识很清晰:“疆臣者,郡邑吏之纲也。整其纲,则条目咸理,此治天下之要道也。”[40]点明督抚作为治理主体在地方官僚体系中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清代总督、巡抚之设置与行政区划密切相关。周振鹤先生借用《周礼》的话将二者概括为“体国经野”与“分官设职”的关系,精辟地指出,唐代以前一般先“体国经野”后“分官设职”,而宋代以降,出现逆转性变化,在高层政区演变为先“分官设职”后“体国经野”[41]。清朝承袭前朝将督、抚作为一般高层政区(直省)的行政主官,并将督抚辖区调整到与布政司、按察司辖区一致,大致与明代省界相仿,极大地优化、便利军政和民政管理。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断因应时势做出调整,全国逐渐形成了8总督15巡抚的定制,分别是:直隶总督、四川总督、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湖广总督(辖湖南、湖北),陕甘总督(辖陕西、甘肃、新疆)、闽浙总督(辖福建、浙江、台湾),两广总督(辖广东、广西),云贵总督(辖云南、贵州);江苏巡抚、安徽巡抚、山东巡抚、陕西巡抚、河南巡抚、陕西巡抚、浙江巡抚、江西巡抚、湖南巡抚、湖北巡抚、广东巡抚、广西巡抚、云南巡抚、贵州巡抚、福建巡抚。其中直隶、四川两总督兼管巡抚事。[42]上述体制维持到19世纪末期出现变化,光绪朝先后在西北增设新疆巡抚,在东南增设台湾巡抚,在东北增设东三省总督和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据上可知,总督一般兼制二三省,其建置具有军事镇守的特征,巡抚一般专管一省,驻省而治,方便行政管理。周振鹤先生总结清代地方行政制度时说:“从行政区划看,清代是省、府、县三级,而从官员设置看,却有督抚、布按、道员、知府、知县五级。……官僚机构如此层次重叠,行政效率自然很低,但中央政府却收集权之效。清代以前地方官员层次必与政区层级相对应,至清则相脱离。”[43]
清后期,云贵总督兼管云南、贵州两省,云南巡抚专治云南,云贵总督与云南巡抚同驻云南府(昆明),督抚同城而治。光绪二十四年(1898)维新变法期间裁云南巡抚,其政务由云贵总督兼管,旋复设。光绪三十年(1904),清廷下令改革官制,对京官、外官各项差缺裁汰、归并冗滥。八月,时任云南巡抚林绍年上《请裁云南巡抚折》,自请裁缺,理由是:第一,“各省幅员之广阔,政务之殷繁,无过直隶、四川,而二省皆只以总督管巡抚事,措理裕如,似云南必无独须督抚并设之理。”[44]通过横向比较,云南一省幅员和行政事务单设总督即足以处置,遇到繁难问题,可以咨商司道,不必复设云南巡抚,造成行政权力叠床架屋的局面。第二,督抚同城,相互争权夺利,于行政实践而言,有损无益,流弊很大。清后期督抚同城之弊暴露,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之间都发生过扞格冲突,朝廷内外对此项制度安排历来颇多置议,建议调整的声音不绝。第三,节约行政成本,“裁此一缺,已可抵各项差缺数十,俸糈、养廉、文案、巡捕、戈什、吏胥、杂役、亲兵以及标营、官弁、兵丁等项,综而计之,数更不少。”[45]第四,事权归一,权责更为明确,提高治理效率。林绍年分析说:“裁此一缺,就属员论则禀承专一,而不至或有纷歧,就巡抚论,亦无庸多此骈枝,以徒糜库帑;就总督论,更不至有所牵掣而易于施为。……若并而为一,以总督兼管巡抚,则责成愈专,事权归一,必于一切公事尤有裨益。”[46]林绍年的提议被清廷采纳。同年十一月初六日(1904年12月12日),清廷发布上谕:“政务处、吏部会议林绍年奏督抚同城,事权不一,请裁巡抚一折。云南、湖北巡抚两缺着即裁撤。湖广总督、云贵总督均着兼管巡抚事。”[47]
就位处祖国西南边疆的云南而言,中央政府委派总督、巡抚专司镇守、管理和开发,他们是清中央政府政令在西南边疆地区的具体贯彻者,抵御外来侵略、固守国家疆土的地方最高行政责任人,边省对外交往和处理与邻国关系的具体执行者,边省社情民意的搜集者和提供者,中央王朝边疆民族政策制定的咨询者和参与者,某些具体边疆事务的决策者,构成云南边省治理的关键因素之一,直接关系西南一隅的兴衰治乱。他们的治理成效是云南社会经济变迁、民族关系和边省稳定的“晴雨表”。对封疆大吏治理云南的研究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内地与边疆交流、边疆治理思想和实践、边疆开发、民族宗教政策、军事活动等重大课题。研究清后期云南封疆大吏队伍,分析这一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封疆大吏对省情民情认识、治理思想与治理实践,有助于明晰清后期云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中央与地方关系、民族、宗教、军事、外务等重大问题,推动区域历史地理研究走向深入。我们对清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的研究,既要充分重视其在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又要注意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刻意夸大,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的恰如其分的分析,这是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