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
说到海洋小说的经典性作品,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人的阅读视野中,最熟悉的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麦尔维尔的《白鲸》,杰克·伦敦的《海狼》,詹姆斯·库柏的《水手》,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水仙花号上的黑鬼》,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法国作家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史蒂文生的《金银岛》,直至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纪》,却很难举出一部可与以上作品匹敌的中国海洋小说巨作,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这不能不是一件令人十分遗憾和尴尬的事。
其中的原因很难说清楚。一方面,中国当代文学还处于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中,有众多涉及海洋题材的作品,但的确还未产生经典性的杰作;另一方面,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哪些海洋类作品,思想与艺术又处于什么样的水准,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了解,连专门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也很少关注。中国当代文学能否产生经典性海洋文学作品,除了广泛吸纳世界优秀文学的养料,也必须认真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的海洋文学,这是一种绵延数千年的文学传统,任何当代的文学创作都不应也不能与传统一刀两断。而基础性工作则是对中国古代海洋文学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总结。这也是写作这部书的动因之一。
文学是展示人类心灵图像的窗口,阅读和研究海洋文学,无疑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走过的历史进程,探究人类的思想感情、观念形态,尤其是人类精神成长、变异的繁复景观。值得探讨的至少包括以下一些话题:我们的先人面对海洋有过怎样的情感波澜和人生感悟;因为海洋如何调整对异域世界的地理空间观和思维形态;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他们又有过什么样的困惑和思考;不同时代的海洋文学里有什么样的思想形态与艺术风貌;等等。而我出生于偏僻荒凉的海岛渔村,祖辈都是渔民,自己也下过海,在我写出的近两千首诗歌和数百篇散文中,有一半是涉及海洋的,我想知道古人面对海洋时的心境,他们是如何描绘海洋的,我们的心灵是否彼此呼应契合,哪些是需要转换的,又有哪些需要传承和扬弃……说白了,我是带着个人浓厚的情感成分的,是海洋促成了我和先人心灵的交流对话。这是第二个动因。
随着中外交流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思维日益开放多元,海洋作为人类交往竞技的大舞台的作用更加凸显,因之海洋意识也空前增强。在此背景下,海洋文化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在不少海洋文化研究专著和论文中,也提到海洋文学,但多是零碎的列举,或者捎带而过,根本构不成系统性的研究,至于中国古代的海洋文学更是无暇顾及,封存于时间的积尘下,任其发霉腐烂。也就是说,迄今为止还未见一部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海洋文学的著作。而我愿意在此做一个尝试性的研究工作,尽管识见和功力有限,也不惮于大方之家的哂笑了。这是第三个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