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正是基于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的开拓性工作和优秀研究成果,教育部才委托聊城大学选派援萨教师。身为该研究中心的一员,临行之际,我便下决心完成一部有关萨摩亚人文方面的书稿。在萨三年的时间里,我利用一切机会与萨摩亚接触,尽最大努力深入到这个国家内部,去感受他们的风土人情、喜怒哀乐。我走访萨摩亚家庭,参加萨方朋友的婚礼、葬礼和家庭聚会,参加萨摩亚独立日、教师节、国花节等系列活动,观看民俗表演、太平洋小姐选美比赛以及法阿法菲尼(Fa’afafini)选美比赛,与在萨华人华侨共同探讨当地的民风民俗。期间,我两次独自祭拜华人公墓,瞻仰每一块石碑上的斑驳字迹;对二代、三代华人后裔作了大量访谈;对在萨中资企业进行调研,对中国援建项目进行了资料查寻、相关人员回访……
此书稿主要完成于第一年期间,内容也只是涉及萨摩亚的一些浮于表面的现象,与我国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的迥异激起我记录下在此工作生活的感悟。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我从萨摩亚社会管理、宗教信仰、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先后形成了5篇文章予以刊发,向教育部提交了萨摩亚教育现状的咨询报告,接待国内同行来访,为新华社、《大众日报》、《聊城晚报》等新闻媒体了解报道萨摩亚提供了大量视频和个人感悟。同时申请了公众号“萨摩亚的故事”,定期推送有关萨摩亚风土人情、华人华侨、中国援助等方面的短文,内容均出自本书的相关章节。

扫一扫打开《萨摩亚的故事》
为了让国内同行和广大民众更加直观地了解萨摩亚,本书在撰写风格上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具体来讲,凡涉及萨摩亚政治历史、社会管理、教育教学、中国援助、华人华侨等方面的内容以学术研究形式出现,凡涉及萨摩亚人的日常生活、风土人情、美食美景等内容以随笔漫谈形式出现。
由于萨摩亚地理位置的独特性,近来年,其在时间设置、交通法规方面均做了调整,这既让外界知晓了南太平洋中心的萨摩亚,也无形中增加了其自身的神秘感,本书第一章以萨摩亚地理位置、时区和交通法规的改变为切入点,对萨摩亚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希望揭开其神秘面纱,让读者近距离地了解这颗南太平洋上的明珠。
在萨摩亚长达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其经历了汤加入侵、英国传教士的到来、德国占领、新西兰托管、民族独立斗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和拐点,透过其历史脉络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今日萨摩亚对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美丽家园如此珍视的原因。本书第二章即重点介绍萨摩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以期读者对于这个国家有更加深切的了解。
萨摩亚的国家权力机关分为基层酋长制和国家议会制两个层面。酋长是萨摩亚行之有效的基层管理者,他们管理维持着整个家庭和村落的运转,靠着千余年来的祖宗宗法和经验累积治理一方;国家权力机关是法律赋予的最高权力机关,也是富有西方特色的国家机关,它与基层酋长管理形成默契的上下级关系。宗教和牧师是游走于这两层权力机关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它对于民众精神世界的驾驭无形中有力地辅助了权力运行,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强化了基层权力组织,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萨摩亚独特的政治体制和文化生活。本书第三章即就萨摩亚三位一体的社会管理体系进行系统论述,以期让太平洋之外的人们对于这一管理特质有所了解。
由于长期接受新西兰托管,萨摩亚在1962年独立前就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西兰学制。独立后,尽管萨摩亚在教育管理、学制设立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改革,但其基本运行体制依然延用新西兰学制。随着国际社会教育改革的呼声持续升温,进入21世纪以来,萨摩亚教育体育文化部在诸多教育改革、教育策略等指导性文件中,提出了如公平教育、全民教育、教育质量、教育可持续发展等现代教育理念,但却迟迟未能落地,萨摩亚中小学教育现状依然令人堪忧。本书第四章即分析论述萨摩亚教育理念与现实的错位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萨摩亚人的生活单纯而节奏缓慢,海水里泡大的童年,开放自由的恋爱方式,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大家庭生活,周而复始的宗教仪式和教会生活、独特的墓葬安放等构成了这个远在大洋中心的波利尼西亚人群的日常生活。萨摩亚的民风民俗与中国迥异,自主设计印染、图案活泼、色彩浓烈的服装,飘着浓浓椰香的食物,有顶无墙的南太平洋独特建筑法雷,以及右舵左行、礼让行人的交通等等无不让每一位初来萨摩亚的国人瞠目、赞叹。本书第五章将从萨摩亚人的童年开始为你讲述他们简单快乐、怡然恬静的日常生活。
萨摩亚最负盛名的应该是她那通透艳丽的风景名胜。无论是他们用心经营的民俗文化村、各类博物馆,还是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均有着一份特别的美,原始、天然、纯净,并略带一丝传奇和浪漫。本书第六章将带你一同感受萨摩亚别样的美。
中国人最早来萨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仅有12人以个人名义赴萨。1900年德国占领萨摩亚后,开始了从中国向萨输入华工的历史。自1900—1934年间,共有大约7000人以契约华工身份在萨从事种植业,被视为“付费奴隶”和“廉价商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萨摩亚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华工在萨身份也得到官方认可,并且拥有了公民身份和选举权。改革开放后,华人赴萨群体主要是中国公派人员、承揽中国对萨援助的建筑工人和个体经商者。他们的辛勤付出受到了萨摩亚民众的认可和赞赏。本书第七章则从华人华侨在萨奋斗史、中国援助方面介绍和论述华人华侨在萨公共形象和社会地位的变迁。
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中萨两国关系,了解萨摩亚人眼中的中国,为政府和民间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便更加有利于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开展外交和经贸往来,本书第八章以故事的形式撰写了三位对中国有特别感情的萨摩亚普通民众,并详细介绍了萨摩亚总理图伊拉埃帕的生平,以及他执政20年来的中萨关系。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涉及一些有关萨摩亚传统和民俗方面的专有名词时,本书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使用了符合语言环境的特定表达。例如:萨语Matai,英语翻译为酋长,有些学者直接意译为头人。本书在涉及萨摩亚历史时使用了头人一词,在涉及萨摩亚社会管理时使用了音译马他伊一词,在论述行政职务或者部门管理时则使用了酋长一词。另外,本书所有图片除了注明网址和署名摄影者外,其余均为本书作者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