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本事——词之美学特征和批评方式
梁启超评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纪北宋中叶词林掌故”“据所存佚文,知其每条于本事之下,具录原曲全文,是实最古之宋词总集,远在端伯、花庵、草窗诸选本以前。且述掌故,亦可称最古之词话,尤为宝贵”[2]。梁氏从历史文献的意义的角度,高度评价杨绘词话。倘若我们从艺术批评的视角考察,《时贤本事曲子集》的理论意义还呈现为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它着眼于“本事”的理念,注意到词与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词显然比诗更生活化与世俗化,是艺术走入现实的工具,也是帝王与卿臣、文人与文人、文人与市民阶层沟通的桥梁,词比诗更大程度上与实际生活事件相关,因此词在审美特性方面具有强烈的世俗色彩,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认识意义,具有比诗更整饬严谨、圆润绮丽的形式美,韵律声腔更大范围地与音乐歌舞等艺术交融起来,从而获得特殊的审美意象;二是它在一定意义上承续孟子的“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批评观念,主张对创作主体的具体背景进行研究,考察其创作动机缘由,厘清词作与实际生活事件的瓜葛,尤其是分析词作者内在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情绪,寻找主客观的具体联系,由此获得对词作的近乎原旨的阐释。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作为一部专门的词话著作,客观地说,由于其草创性质,理论上难免粗疏,方法上也难见新意。但其开拓性价值不可否定,惜其散佚,不见全貌,我们只能予以粗线条的评述。
[1] 参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
[2] 参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