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宋词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词的文体特性

导源于文本的鉴赏,李之仪对于词的文体特性产生了自我意识,他在《跋吴师道小词》中论道:

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唐人但以诗句,而用和声抑扬以就之,若今之歌阳关词是也。至唐末,遂因其声之长短句,而以意填之,始一变以成音律。大抵以《花间集》中所载为宗,然多小阕。至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较之《花间》所集,韵终不胜。由是知其为难能也。张子野独矫拂而振起之,虽刻意追逐,要是才不足而情有余,良可佳者。晏元献、欧阳文忠、宋景文,则以其余力游戏,而风流闲雅,超出意表,又非其类也。谛味研究,字字皆有据,而其妙见于卒章,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岂平平可得仿佛哉!思道覃思精诣,专以《花间》所集为准,其自得处,未易咫尺可论。苟辅之以晏、欧阳、宋,而取舍于张、柳,其进也,将不得而御矣。

李之仪首先从修辞角度认为长短句于“遣词”最为“难工”,词的文字表达和象征比其他文学形式更为困难。其次,词自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审美风格,有着“格”这样严格的形式规定,倘若背离它的艺术原则,就可能丧失美感。再次,词的音律之美超越了以往的诗歌,必须给予“胜韵”足够的重视。最后,在美学意义上,指出词的创作要“才”“情”兼备,尤其是“卒章”,最好“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李之仪论词以《花间集》作为审美标准,其眼光主要眷注于其形式美,从文体特性考量词的艺术价值,开启了李易安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