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消解了东晋玄言诗的理味——谢灵运山水诗的意义
谢灵运是第一个以山水为题材进行大量诗歌创作的诗人,他凭借着超乎常人的审美悟性及表达审美感受的艺术功力,赋予山水诗以鲜活的生命力,深刻地影响了山水诗的发展。
(一)奠定了山水诗的写作模式
谢灵运山水诗大都具有两条线索:一条为明线,即叙述缘起,描摹景物,抒发感慨。另一条为暗线,即心有郁结,描摹并体悟山水,借山水排忧解闷或将山水视为生命本身的一种需要。之后的山水诗创作大都延承此种模式。
谢灵运山水诗的“叙事—写景—抒情或言理”的结构模式,成为后来山水诗创作的典型模式。谢朓山水诗即深受此影响,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发,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50] 首二句叙述自己去国还乡“还望京邑”之事,中间六句写登高临江所望见的景致,最后六句抒发“乡关何处”之思。再如,江淹的《望荆山》:“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悲风挠重林,云霞肃川涨。岁晏君如何,零泪沾衣裳。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51] 首二句叙述奉职到江汉得见荆山之事,中间六句描摹深秋之景,后六句发羁旅室家之思。叙事—写景—抒情,完全沿用谢灵运的写作模式,但也应看到,谢朓与江淹的写景与抒情皆为六句,造成了篇制上的对称与结构上的圆融,情景浑然,更为和谐。
谢灵运山水诗的这种结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谢灵运的山水观念。他不辞辛劳地游历山水实际上是为了寻找一个与世俗相隔绝的静谧和谐的世界,他只有置身其中时,才能忘却仕途的失意,平息内心的躁动。他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感受山水风物的灵性妙趣,与它们进行心灵的沟通与身体的对话,由此在他笔下,花草木石、霜雪雨露、鸟鸣猿啼才能呈现出幽谧祥和、悠闲安适、生机勃勃的气质风貌。他的这种山水观也直接影响了后来山水诗人的创作。如谢朓的《游敬亭山》:“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睽。”[52] 诗人真实地表达了游山的见闻与感受,其结构方式与大谢体大体相同。他与谢灵运一样跋山涉水,探险穷幽,气候的昏旦变化并不影响诗人游览的兴致,傍晚的凄云楚雨、鹤唳鼯啼反倒为其寻幽取胜平添了几分奇趣。诗人对黄昏四周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形象贴切、生动逼真,最后发感慨,表明自己想要摆脱世俗的羁绊,栖隐山林。其对游览奇山妙水的深刻体会及表达,对萧散自适人生的渴望和追求,与谢灵运如出一辙。
后来山水诗人的创作,无论是沿用谢灵运的写作模式,还是在其基础上进行革新,都离不开谢灵运的奠基作用与首创之功。
(二)对玄理进行了进一步的消解
如上所述,谢诗不仅能曲尽山水之态,而且还能融情于景。“情”的融入使得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了更深沉的意蕴与更丰富的内涵,既比此前单纯的模山范水之作更具韵味,也比借山水以载道的玄言诗更具鲜活的生命力。
谢灵运怀以极大的热情去寻幽览胜,探索人与自然之间息息相通的赏悟。在诗中,时时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欣赏。经统计,在谢灵运的99首诗歌中,提及“春”字的就有27处,如“鸣笳发春渚”(《从游京口北固应诏》)、“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楼》)、“目玩三春荑”(《登石门最高顶》)、“萋萋春草繁”(《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春心自相属”(《过白岸亭》)等,“春”象征着“生”的希望,预示着万物的勃发,谢灵运对此字的频繁使用,可以看出其对透着无限生机的大自然的喜爱。在谢灵运的诗中,提及“赏心”(“心赏”)一词的有8处,如“永绝赏心悟”(《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如保离赏心”(《晚出西谢堂》)、“赏心惟良知”(《游南亭》)、“如与心赏交”(《石室山》)、“心赏贵所高”(《入东道路》)等,关于“赏心”(“心赏”)的含义,一般取《文选》注中的两种含义:“欣赏之心”(李善注)与“赏心之人”(五臣注)。谢灵运对此词的使用,既表达着其与山水邂逅的欣喜之情,也体现了其对待山水的态度,即人与自然之间不是主体对客体的静默观照,而是物与心的亲密相处与等值交流。
当然,对自然的喜爱并不能支配他全部的创作过程,宣泄政治上的失意是驱动他优游山水的又一重要因素。谢灵运出身华贵,自我意识极强,政治上的挫折令其难以接受,故其笔端常常充溢着一股惆怅不平之气。如《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是因亲附刘义真而被贬永嘉所作,“将绝山海迹,永绝赏心悟”流露着其在理想破灭后的愤懑之情。再如《邻里相送方山》的“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二句,表现因现实的无望而被迫归隐,透露着郁结之气。“称疾”是士大夫们政治失意而去职的常用遣词。经统计,谢灵运的诗中提及“疾”“病”“疴”的有9处,如“矧乃卧沈疴”(《北亭与吏民别》)、“拙疾相倚薄”(《过始宁墅》)、“衰疾忽在斯”(《游南亭》)、“卧病云高心”(《初至都》)等,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主要作于出永嘉、居始宁时期,而此时也是他疾病发作最重要的时期,由此其在寄情山水时,总是怀着一种病患意识,也正是疾患意识与政治失意构成了其体悟山水时的心理状态。
谢灵运在寄情山水时,无论是流露出对自然的喜爱,还是充溢着对现实的不满,其诗中的玄言大都成为诗人情感的反映,其诗中的理语大都化作了情语,这对语不及情的玄言诗无疑是一重大突破。
(三)引导山水诗创作向“密附”的方向发展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53] 指出魏晋以来,诗文创作以追求“形似”为时尚,以“密附”“切状”为贵。建安、太康时期,以曹植、陆机为代表的诗人,刻意追求艺术上的精妙,从辞藻的选择到字句的锤炼,从对偶的安排到典故的引用,从意象的取用到意境的营造,都是极其考究的,他们也因此而创造了两个诗歌发展的高潮。
谢灵运承此传统,力求把山水诗写得既贴切逼真,又富有诗的色彩之美。他“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凭借着如泉的诗思,将客观山水表现得贴切逼真,淋漓尽致。为了真实地揭示大自然所包蕴的生机妙趣,谢灵运还以探险家的气魄与诗人的热情,亲临幽山险峻、深涧曲水,窥情风景,钻貌草木,将自己感悟到的山水美景毫芥不差地传达给读者。他的这种“尚巧似”的写景手法直接影响了鲍照、谢朓的创作。
现将鲍照的山水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的个别句子来做一对照。
表2-3 鲍照与谢灵运之山水诗对照表

就上表来看,鲍照在描摹山水时有意识地学习谢灵运的手法。在字句间求工巧,如谢灵运有“白云抱幽石”,鲍照即摹写为“朱华抱白雪”,也用“抱”字来写景物间的互动情景。刻意追求对偶,如谢灵运有“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为工整的“主谓宾”结构,鲍照摹写为“早蒲时结阴,晚篁初解箨”,亦为工整的“主谓宾”结构,且鲍照仿谢诗“初篁”与“新蒲”的植物对,而作“早蒲”与“晚篁”的植物对。在意象的选用上,鲍照将谢诗中的“川”“树”“蒲”“篁”“霜”“膏”等也纳入自己诗歌的范畴,亦令其诗呈现出多而密的特点。锺嵘《诗品》谓鲍照:“善制形状写物之词”“贵尚巧似”,指出其对谢灵运雕琢镂刻的写景笔法的继承。
我们再将谢朓的山水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的个别句子来做一比较。
表2-4

表2-4 续表

就上表来看,谢朓在措辞用语以及句法结构上明显继承谢灵运“密附”的特点。有的是对谢灵运诗句的直接化用,如“白日丽飞甍”化用了“白日丽江皋”,将谢灵运描绘白日映衬下江皋的美丽景象,移植到京城建筑上,突显高楼的壮丽。有的是对谢灵运诗句的浓缩,如“怀人去心赏”是将“永绝赏心望,长怀莫与同”两句浓缩成一句,更加凝练有力。有的是套用谢灵运的句法,如“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是在“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的句法中,填入新词,句式结构一致,动词一致,对环境气候的渲染更加深致。有的是借用谢灵运的语词,如“迢递南川阳,逶迤西山足”是借用“靡迤趋下田,迢递瞰高峰”的语词来描写居宅,但比谢灵运的诗句更能体现出居宅规模的宏大与环境的优美。谢朓比谢灵运的笔法更加精细,语言更加秀丽,句式更显“精工”,描摹山水的画面感更强,对诗艺的打磨、对诗技的追求更甚。
谢灵运从不同角度体察自然山水形象的“声色”,以不同方式开拓对于山水“声色”的感受,探求表现山水“声色”的艺术手法,引领着山水诗的创作向着密附、工巧、精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