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文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刘宋,诗运之一转关也。刘宋文学,兼具两晋及齐梁文学之特质,对其研究,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六朝文学的转变过程及演进脉络。同时,刘宋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形势均有重大的变化。就政治来说,门阀世族衰落,寒门庶族崛起;就社会思潮来说,玄学式微,佛学发展;等等。故从士人心态、佛学义理等角度来解读作家作品,可获得不同的理解。目前学界关于刘宋文学之研究更多侧重于个别成就较大的作家如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等,而对一些存诗数量较少作家的研究少之又少。本论文将对刘宋作家作品进行系统的梳理,对一些未给予充分重视的作家如何承天、宗炳、袁淑、谢庄、王微等进行开掘,以期补阙。

做断代研究,必须要面临一个作家朝代界定的问题,我做刘宋文学研究,就要面临刘宋作家的选定问题。他们有的是生于东晋长于刘宋,如何承天、谢灵运、颜延之等;有的是生于刘宋长于刘宋,如谢庄等;有的是生于刘宋长于齐梁,如谢脁等。鉴于一个作家的创作活动多半在其成年以后,第三类作家虽生于刘宋,但其创作活动主要在齐梁,因此本书不将其纳入其中,而只涵盖前两类作家。如此一来,我所框定的刘宋作家主要有傅亮、何承天、宗炳、颜延之、谢灵运、谢惠连、袁淑、王微、鲍照、汤惠休、谢庄十一人。

目前关于这些作家,有置于文学史进行整体研究的,也有针对个别作家进行专题研究的,下面我从这两方面来做一综述。各种通论性质的著作对刘宋文学均有所涉及。诗歌,如葛晓音《八代诗史》、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余冠英《汉魏六朝诗论丛》、汪涌豪与骆玉明《中国诗学》等。辞赋,如姜书阁《骈文史论》、于景祥《中国骈文通史》、曹道衡《汉魏六朝辞赋》、马积高《赋史》、叶幼明《辞赋通论》、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郭建勋《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等。散文,如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郭预衡《中国散文史》等。骈文,如于景祥《中国骈文通史》、刘麟生《中国骈文史》等。诸位前辈在论及某一位作家的某一类文学体裁时,亦会兼及其生平思想、其他著述及后人评论的探讨。

对刘宋某一类诗歌或诗体、文体探讨亦不少。陈桥生《刘宋诗歌研究》梳理了文笔之辨,论述了佛教对晋宋文学的影响,探讨了晋宋山水诗的嬗变过程,分析了元嘉诗风博学相尚的特征,论析了大明、泰始诗风的俗化倾向。王志清《晋宋乐府诗研究》从文献学、音乐学、文学三方面,对晋宋时期的吴声、西曲和文人乐府诗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霍贵高《晋宋佛禅诗研究》主要论述了佛禅思想在东晋及刘宋时期对诗歌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此时期佛禅诗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周海霞《刘宋骈文研究》对骈文进行了界定,从句式、用典、辞彩、声律四方面分析了刘宋骈文的特点,探讨了刘宋骈文的历史地位及成因。李芳晓《刘宋诏书研究》梳理了诏书的产生过程,分析了诏书的三种类型,探讨了诏书的作用及诏书的形成。崔洁《刘宋拟诗研究》分析了刘宋拟篇诗、拟体诗、托古诗三种拟诗的艺术特征。付叶宏《晋宋的山水赋研究》对晋宋山水赋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中国山水文化审美心理对山水赋的影响,梳理了晋宋山水赋的流变过程,分析了晋宋山水赋的艺术特点,探讨了山水赋与山水诗的相互影响作用,等等。

关于元嘉文学及元嘉三大家的研究。白崇《元嘉文学研究》分析了元嘉文学思潮,考察了元嘉宫廷文学、家族文学活动,探讨了“元嘉诗运转关说”,辨析了“元嘉体”的体制特征,论述了元嘉辞赋、散文的特征及地位,探讨了齐梁文人对元嘉文学的认识。时国强《元嘉三大家研究》探讨了元嘉三大家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元嘉体”的特征及意义,探讨了颜、谢、鲍的诗歌风貌,辨别了谢鲍二人的诗歌差别,论述了三人的辞赋创作。张润平《元嘉三大家研究》考述了颜、谢、鲍的生平,解读了三人作品的玄学、佛学、道学意蕴,论述了谢灵运对赋、鲍照对玄言诗、颜延之对公牍文的融通与改制,探讨了谢灵运山水诗“初发芙蓉”的灵感境界、鲍照赋“凄艳悲绝”的美学风格,颜延之诗文“错彩镂金”的形式美感,还对有关颜、谢、鲍的学术疑案进行了推断与辨析。闫红芳《“元嘉三大家”诗歌异同略论》概述了元嘉文学基本情况,比较了元嘉三大家山水诗与乐府诗的异同,探讨了南朝文人对“元嘉三大家”的接受。李文凡《元嘉三大家文学史地位的升降》分别分析了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与南朝诗坛风尚的关系,概述了隋唐期间元嘉三大家文学史地位的升降。

刘宋处在诗运转关时期,前辈学者在魏晋与齐梁的断代研究中,也都已注意到刘宋文学在八代文学中的重要作用,然关于这种转关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却未有充分的研究。因此考察刘宋文学之“复”与“变”,探讨晋之诗赋向齐梁之诗赋嬗变的轨迹与规律将是本书论述的重点。

关于个案研究,目前学术界也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下面我对本书所框定作家的研究现状,分别来做一简要概述。

关于傅亮研究。鲍卓《傅亮其人其作研究》、任欢《傅亮研究》两篇硕士学位论文均对傅亮的家族、交游情况进行了考述,对其思想性格进行了分析。刘涛《试论傅亮的散文》《六朝表策文流变及其文学史意蕴——以傅亮、任昉、徐陵文章为考察对象》,孙淑娟《傅亮公牍文创作与晋宋文学思潮的嬗变》等文重点剖析了傅亮的公牍文,并论及其由哲思向抒情、由朴质向骈俪的嬗变过程。傅亮是刘宋易晋的文笔重臣,其所处之际正是散文开始向骈文过渡的时期,故对其散文的探讨,有利于把握骈文向散文演变的轨迹。

关于何承天研究。韩杰《何承天行年及著述考》、赵莹莹《何承天年谱》、刘静《何承天文学综论》对何承天之生平及著述作了考订与系年。赵莹莹《何承天诗歌创作对乐府诗歌文人化的推进》、孙宝《何承天〈鼓吹铙歌十五首〉作年考论》对其乐歌进行了考论及分析。何承天是“白黑之争”的重要参与者,对其生平的考证有利于确定颜延之、宗炳等相关作品的创作时间,对其反佛思想的分析,有利于探讨佛教中国化的大问题。

关于宗炳研究。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均有关于其生平与思想的探究。张晶《宗炳绘画美学思想新诠》和《宗炳〈画山水序〉中的‘山水有灵’观念》、冯立《宗炳山水画的美学思想》、施荣华《宗炳“澄怀味像”的美学思想》、梁兴《宗炳美学思想探微》、杨成寅《宗炳〈画山水序〉的山水美学思想》、叶晓波《从〈画山水序〉看宗炳的美学思想》、李健《“应会感神”:宗炳的感物美学》等单篇文章从“含道映物”“山水质有而趣灵”“畅神”“卧游”“澄怀”“味象”等观念出发,阐述了宗炳的美学思想。目前学界关于宗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画山水序》的美学思想,对其生平考辨不足,佛学思想挖掘不深,我认为有必要对此两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

关于颜延之研究。季冰和缪越《颜延之年谱》、黄水云《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谌东飚《颜延之研究》等著作对颜延之的家世、交游做了溯源与考证。沈玉成《关于颜延之的生平和作品》、杨晓斌《颜延之生平与著作考》、李之亮《颜延之行实及〈文选〉所收诗文系年》等文对颜延之诗文进行了辨误与系年。曹道衡《论颜延之的思想和创作》、李宗长《论颜延之的思想》、陆立玉《颜延之思想性格解析》认为颜延之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陈书录《论颜延之对偶诗对初唐律诗的影响》、谌东飚《六朝审美风尚与颜诗用典》与《颜诗用典与诗的律化》、叶飞《论颜延之诗歌的声韵之美》、周田青《试论颜延之的文学创作》、李宗长《颜延之诗歌风格论》、陆玉立《论颜延之的文、赋创作》、刘涛《颜延之骈文论略》、廉水杰《锺嵘诗学视域下颜延之的诗歌创作》等文探讨了作品艺术特色以及风格。高华平《从“文笔之辨”到重“笔”轻“文”——〈诗品〉扬谢抑颜原因新解》、吴怀东《颜延之诗歌与一段被忽略的诗潮》、陈庆元《论颜谢、沈谢齐梁间地位的升降得失》、时国强《颜、鲍、谢的名次地位之升降》等论及颜延之诗歌的地位。孙明君《颜延之与刘宋宫廷文学》、黄亚卓《论颜延之公宴诗的复与变》、刘文兰《颜延之与晋宋诗风的转变》探讨了颜延之公宴诗、咏史诗对文风的转变作用。目前学者关于颜延之的研究日趋深化,我认为关于颜延之的公宴诗及其文,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关于谢灵运研究。叶瑛《谢灵运年谱》、丁陶庵《谢康乐年谱》、郝立权《谢康乐年谱》、郝昊衡《谢灵运年谱》等将谢灵运年谱越做越细。顾绍柏《谢灵运集注》是目前收录谢灵运诗文较全的集子。齐文榜《佛教与谢灵运及其诗》、张国星《佛学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张伯伟《佛教与谢灵运及其山水诗》等从佛学角度探讨谢灵运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师姜剑云《谢灵运与慧严、慧观》《谢灵运与慧远交游考论》《谢灵运与钱塘杜明师》《谢灵运与“涅槃圣”竺道生》《谢灵运与“黑衣宰相”慧琳》《谢灵运与“头陀僧”昙隆交游考》等文对谢灵运与方外人士的交游做了考证。吴冠文《谢灵运诗歌研究》、袁凌《谢灵运山水赋研究》等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从语言、意象、句式、骈对、用典等方面对谢灵运诗赋做了精细的分析。胡明非《谢灵运山水诗辨议》、葛晓音《山水方滋,庄老告退——从玄言诗的兴衰看玄风与山水诗的关系》、赵昌平《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刘启云《谢灵运山水诗对传统玄言诗创作的变革》等论及谢灵运在山水诗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探讨了山水诗的起源问题。王芳《清前谢灵运诗歌接受史研究》论及谢灵运对谢朓、江总、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元好问、李梦阳的影响,等等。目前学界关于谢灵运之研究取得的成果极为丰硕,所切入的角度也很多,我认为考察谢灵运山水诗的意义,以及其赋作对文风转变的关系,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谢惠连研究。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丁福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设专节介绍了谢惠连的生平履历。吴超杰《谢惠连研究》、孙玉珠《谢惠连研究》、刘传芳《谢惠连考论》等对谢惠连的诗歌、赋、祭文进行了探讨。康伟伟《锺嵘〈诗品〉关于谢惠连条疏证》、古沙沙《锺嵘〈诗品〉谢惠连条疏证》、陈欣婷《锺嵘〈诗品〉谢惠连评述》探讨了锺嵘对谢惠连的评价问题。曹道衡《从〈雪赋〉、〈月赋〉看南朝文风之流变》、陈庆元《形似与神似 朗健与悲怆——谢惠连〈雪赋〉与谢庄〈月赋〉对赏》、王德华《风花雪月,物色人情——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解读》等将《雪赋》与《月赋》并举,或进行赏析,或探讨二赋于文风转变的作用。目前关于谢惠连之乐府与《雪赋》研究较多,本书将把重点放在其文上。

关于袁淑研究。徐婷婷《陈郡袁氏及袁淑文学述论》、曹萍《晋宋陈郡阳夏袁氏诗文研究》、杜培响《晋宋陈郡袁氏家族文学研究》等文将袁淑置于陈郡袁氏家族中,从家学传统等方面来探讨其人其作。苏瑞隆(新加坡)《汉魏六朝俳谐赋初探》分析了其俳谐文的艺术特点。目前学界关于袁淑的研究甚少,然其“文冠当时”,在刘宋文坛中后期地位甚高,我们应该对其人其文给予应有的重视。

关于王微研究。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倪志云《王微及其〈叙画〉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论》剖析了王微的思想。祁国荣《论宗炳、王微的山水画理论及其文化意蕴》、姜振远《王微绘画美学思想研究》等文分析了王微《叙画》所包含的美学观点。李浩《王微的“疾病书写”及其文学史意义》探讨了王微之疾病对其文学创作以及仕途的影响,邱光华《王微文艺思想论析》等文论及了王微的文学思想。目前学界关于王微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画论》及其所包含的美学思想上。我认为关于王微之生平及其文,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关于鲍照研究。缪钺《鲍照年谱》、吴丕绩《鲍照年谱》、丁福林《鲍照年谱》、钱仲联《鲍照年表》、曹道衡《关于鲍照的家世和籍贯》等均对鲍照生平进行了系年、考证。曹道衡《鲍照几篇诗文的写作时间》、丁福林《鲍照诗文系年考辨》对鲍照几篇诗文的创作时间进行了考辨。李鹏《鲍照诗歌专题研究》、郑俊《鲍照乐府诗研究》、宋作标《鲍照乐府诗研究》、李金欣《鲍照山水诗研究》、王亚青《鲍照山水诗研究》、王志红《鲍照山水诗研究》、魏北《鲍照乐府诗形式艺术研究》、储敏《鲍照乐府诗雅俗兼具之风格论》等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论述了鲍照乐府诗的思想内涵、时代特征、艺术特色、雅俗风格等。罗根泽《略谈鲍照》、王运熙《七言诗形式的发展和完成》、曹道衡《略论南北朝文学的评价问题》等文论述了鲍照在七言诗、歌行体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罗春兰《“宪章鲍明远”:沈约对鲍照的接受》《“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锺嵘〈诗品〉对鲍照的接受》《“推折默运,殆摩明远之垒”——盛唐边塞诗对鲍照的接受》《从李贺诗歌风格看怪奇派诗人对鲍照的接受》《“词人解撰〈河清颂〉”——杜甫对鲍照的接受》《隋唐诗人接受鲍照诗的进程》,张瑞君《李白与鲍照诗歌的继承与发展》,王志清《王维边塞诗雄悍逸放的人格塑型——兼论所受鲍照诗的影响》等文探讨了鲍照对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影响。目前学界关于鲍照的研究较为全面,我认为鲍照对诗体特别是七言诗、歌行体的演变贡献,以及鲍照诗赋对南朝文风由雅向俗的转变作用,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关于汤惠休研究。王树平、包得义《诗僧惠休的诗歌创作及其影响》对汤惠休的生平及其与文人的交游等事迹进行了考察。许云和《六朝释子创作艳情诗的佛学观照》对汤惠休的艳情诗进行了解读。谌东飚《鲍照和汤惠休何尝贬颜》、许云和《“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关于汤惠休与颜延之的一段公案》、白崇《“休鲍之风”与南朝诗风之变》对刘宋的“休鲍之风”进行了论析。下文将会把汤惠休之生平作为考察的重点。

关于谢庄研究。王运熙《谢庄作品简论》、孙明君《“风流领袖”谢庄》、丁福林《机辩敏捷的才士谢庄》对谢庄其人其文进行了概述。韩丽晶《谢庄集校注》、陈庆《谢庄集校注》对谢庄现存的诗文进行了辑佚、校勘、考订与注释。葛海燕《谢庄研究》、王丽《谢庄文学探微》、刘国勇《谢庄诗文研究》、仲秋融《谢庄诗文研究》等论析了谢庄的诗文。谢庄是刘宋中后期的文坛领袖,其创作引导着文学的走向,因此我认为对谢庄《月赋》、杂言诗应进行深入探讨,考察《月赋》在刘宋文风流变中的作用,探析其杂言诗对七言体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总的来说,对于一些作家,如谢灵运、鲍照、颜延之、谢惠连,学界关于他们的生平考证已较多,难以再有新的发现,我将不再进行重复考证,而将侧重点放在他们诗赋的纵向演变及所产生的意义上。而对于一些所存诗赋较少,但在刘宋时确实产生影响的作家,如何承天、袁淑、王微、宗炳等,前人论及较少,我将会把侧重点放在他们的生平考证以及其文解读上。

由此,本书之创新在于,一、打破以“元嘉三大家”为中心的研究惯例,将关注点放在整体刘宋作家上,对一些被忽视的作家如王微、谢庄、袁淑等进行开掘。二、从发展史的角度考察山水、公宴等题材的特质与变革及其于刘宋“诗运转关”的意义。三、对此时期新发展起来的杂言体、七言体进行深入分析,探索五言诗体向七言诗体的过渡规律与轨迹。四、对此时期的赋与文进行深入分析,把握赋由咏物向抒情、文由散体向骈体的嬗变过程。五、解决刘宋作家中所存在的疑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