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编 新安如画境
屯浦遥想五百年
许智清
从未想到,一条异乡的街巷日后能在我心底温存如此多的回忆。
初到屯溪时,听当地人亲切地唤他“老街”,那样熟稔亲切的称呼,就像是爷爷提起好友时的口吻,未曾谋面却早已让我对屯溪老街魂牵梦萦。
终于,穿越都市的高楼大厦,于屯溪公园旁的牌坊往里行至岔口,顿足间向左望去,青砖黛瓦、白粉灰墙,身着古朴的老街早已在东端的门楼处静候。四柱三门的牌坊式门楼隔开了街边的喧嚣,将门里门外分成两个世界。
老街微笑示意,探寻着他呼吸的脉搏朝深处走去,沿街泛着古韵的店铺里飘来阵阵翰墨、草药和徽菜的香气,原来老街早已备好了故事和酒菜迎接远客的到来。当地人说,以礼待客、热情诚信,这是徽商已传承百年的经营理念。
踏上石板路,岁月悄然将记忆拉得很长很长。
一 江畔溯源
古时人们将横江、率水与新安江汇聚之处,名为“屯溪”。《广雅》称:“屯,聚也。”诸水汇聚,屯溪因此得名,亦由此兴起。
从高空俯瞰,屯溪盆地似乎是白际、天目与黄山合手捧起的一汪碧滩。俗话说:“屯溪美,屯溪美,一半是街,一半是水。”溪水洒落恰似珠落玉盘,是谁将两地清弦挑起,引得江畔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江水连通阡陌,舟楫日夜不息地传送着各处的信息和物资,在三江口聚合形成一个顶峰,屯溪便借着水埠码头的地势之利逐渐发展起来。
说来,“老街”这个名字已是后话了。
街市依埠沿江而起,后来人们也就习惯地称他——“屯溪街”。和所有纯真的孩童一样,老街年轻时亦是位头脑灵活的大方少年,见到疲倦旅客便想邀至家中歇脚。后来老街老了,经此远游的商旅越来越多,人们已记不清老街是何时伫立在这江畔,也渐渐淡忘了他原来的名字,换上了一个更亲密的称呼——“老街”。
一条老街的记忆能有多长?我自是不敢轻下论断。
翻开史卷,抹去时光缝隙中的尘埃,小心翼翼地寻找,一丝线索逐渐浮现于眼前。明弘治四年(1491)刊行的《休宁县志》中记载:“屯溪街,在县东南三十里。”清康熙年间的《休宁县志》中又载:“屯溪街,县东三十里,镇长四里。”从明清到现世,500多年来,“屯溪街”便是这样走进了码头人家的生活,又不知不觉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变成了人们记忆里最深爱的“老街”。
不由得惊叹:“500多年啊!”
沧海桑田,朝代更迭。居住此地的人老了死了,迎来送往的旅人聚了散了,岁月匆匆,而老街竟已如此跨越了五个世纪,也唯有他仍一如既往伫立江畔,目送着远行的商旅。流水不腐,老街不朽,我不由得好奇起老街最初的模样。
走到上街头时,听人说这里就是老街的发祥地了,而且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八家栈”的名字。站在街口,我的思绪已跨越时空,开始回望老街起初时的容貌。
明初战乱频仍,少年程维宗科举及第的梦想因此破灭,而工商为末的观念对于困于生计的人来说,也终是不堪一击。在父亲的指点下,程维宗改仕为贾,开始从事自徽州各地到下游富庶地带间的长途贩运生意。
得益于天然山水的滋养,屯溪优质的茶叶、木材和中草药深受下游苏杭地区人们的喜爱。屯溪位于三江汇流处,江面宽阔,水系四通八达,由此上行可通休宁、黟县各镇,下游又经淳安、富阳直达杭州,是货物周转的好地方。程维宗便借此将屯溪的茶叶、木材、中草药运售他处,再运回此地欠缺的粮食、食盐等货物。随着生意慢慢做大,1385年,程维宗率先在屯溪建造起4所店房,共计47间屋子。除去营业和货物分类存放的占用,其他屋子均被用来招徕商旅,成为此处的第一家客栈。

屯溪老街
好的商机如一星火花,风一吹,便将周围点燃,绽放耀眼的光芒。有了程维宗的第一家商栈,其他商户便接踵而至,纷纷效仿。八家客栈连成一片,得名“八家栈”,老街便有了最初的模样。
当时陆路交通尚不发达,而屯溪处于新安江、横江、率水三江汇流处,又有着优越的水埠码头,凭借这些,屯溪一跃成为徽州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屯溪老街也随之兴起。
清代茶叶紧俏,徽州茶商迅速崛起,屯溪街也因此发展为远近闻名的“茶务都会”,规模日益扩大,以至近人刘锦藻曾在《清朝续文献通考》中描述道:“屯溪镇为茶市聚处,东下杭州,西达九江,北至芜湖,每岁输出可百万箱,而祁门红茶尤著。”
到了近代,公路交通迅速发展,打破山地的阻隔,传统的水路交通风光不再。但屯溪却抓住机遇,站在了皖南公路网的中心点上。大量商业机构的驻入,屯溪在当时俨然成为一个“小上海”似的存在,保持住了皖南经济重镇的地位。
再到后来,战火绵延,老街虽是几经战火洗礼却依然不倒,重修后依然尽力保存着原貌,将战争留下的疮疤沉淀成了一种气定神闲、淡然从容的气质。
细细品读,老街一如身畔蜿蜒流淌的小河,历经百载,流淌不息,且又历久弥新,既留下了韵味深厚的传统元素,又能与时俱进,融入时代特色,把一身风韵、繁华与辉煌展示给世代旁居的人们,在新安江涛声依旧的长韵里吟咏出自身的极致。
二 老街拾忆
因为一些人与事,我们和一座城市产生联系,形成回忆。当第二座城市出现时,心里便架起了一座桥。桥下澄澈的溪水载着小船流淌进我们的梦里,留给每个人不同的韵味。
刚下车,一阵惬意的江风将车旅之后略显困倦的身心唤醒。微风泛起,倒映着蓝天白云的新安江水,不经意间流淌进了我心里。
这座城市有很多江河,其中又数屯溪的母亲河——新安江,美得最动人心魄。她容貌清秀,丰盈的江水如她乌黑浓密的秀发,掬起一捧来,清凉的江水沁润手心,浣洗了心脾。江畔上老人和孩子悠闲走过,她微笑着,随时间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静静流淌。
走至屯溪公园附近问路时,听下棋的老人们亲切地唤他“老街”,心中一软,想来这个城市确是温暖的。即便阅尽世间百态,历经沧桑,屯溪老街仍如一位人们口中交情甚好的老友。他就住在巷口,你来,他便是有酒有菜有故事。
虽已是历经沧桑的老者,初见他时,我仍能领略到老街的活力与风姿。远望时,翘首静候的他并未起身相迎,可一当走近,老街的热情便再隐藏不住了。
老街北依华山、南伴新安江,呈山、城、街、水平行的带状结构。上、中、下三条马路和18条巷道,犹如鱼骨,将老街景致与自然山水相勾连,构成了城市街景与山水的完美组合。相较自然山水,老街是这结构中最活跃的部分,而自然山水也因街上来往的行人沾染了人情味,变得愈加温柔可爱起来。
20世纪50年代著名文学家老舍走进老街,一首《赞屯溪》颂出了他对老街的留恋:
热爱江南鱼米乡,屯溪古镇更情长。
小华山下桃花水,况有茶香与墨香。
老街承袭了传统的徽派建筑风格。当年宋高宗移都临安(杭州)后,大量的徽州商人、工匠和木材商顺江而上,被征调至杭州修建都城。他们中的一些人返乡后,也模仿宋城的建筑风格在家乡大兴土木,宋城的建筑风格便在老街身上传承了下来。
依山傍水,顺势成型,青砖黛瓦,白粉灰墙。历经岁月的洗礼,老街成了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店铺别致有序,昂首着的是屋宇间高高的马头墙。平眺时,他是一抹淡雅古朴的色彩,低头看,窄窄的麻石板蜿蜒于首尾不相望的街衢,两侧店铺风姿各异。老街似是一本厚厚的史书,从不同角度去看,每一个切面都有着不同的韵味。
屯溪古时属徽州,程朱故里的文化熏染,使徽州商人积淀了特有的儒雅的气质。街上,风格各异的茶楼、墨庄、书场、药店散发着古朴清香,清一色墨底的招牌上挥洒着书法名家们的金色墨宝,未走多远便觉自己步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长廊。
果真,沉迷于此的不只我们一行人,环顾周遭,街上尽是悠闲的人们。浏览徽州风情,品味绿茶清香,研究“徽墨”“歙砚”,观赏竹木砖雕……只觉老街每一处都是景,任一铺尽是情。
在一家竹雕店铺门前,我们突然意识到这街上的店铺竟都是没有门的,只是大方敞开着,店内景致一览无余。
听当地人说,这是老街的一个传统,由来已久。以前,临街店铺为了使内部更加宽敞明亮,店门就采用了一种灵便可装卸的竹漆木板大排门,早上卸去可充当货架,晚上装上便是门,方便实用。虽然现在时代进步了,有的店换上了玻璃橱窗,可徽州人做生意讲究一个“信”字,坦诚待客,所以店门开敞的传统是不会变的。
虽未进店,它们精致的外观即使已浸染了岁月的印痕,却仍吸引着不少目光。临街的店铺多是两层的砖木结构,以梁柱为骨架,屋子多为单开间,面积不大却处处显露巧妙构思。店外墨底金字招牌许是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连门楣上刻着的民间故事、戏曲角色和徽州山水景观的徽派木雕都精致生动,让人想要上前一探究竟。二楼方形的窗棂边,伸出楹外的“飞来椅”或“美人靠”边恰巧坐着位把玩街景的人儿,虽未登楼,店铺的外观及层次感欣赏来倒是同样妙趣横生。
老街店铺内部有沿街开敞式和内天井式两种结构。大多数店铺采用前店后居或者下店上居的模式,前店营业,内厢用于加工或储存货物。店铺通往二楼或内厢处常设屏风,毕竟内厢属于私人空间,想要观赏应需同主人商议。
老街东入口处,有一家名为“美食人家”的徽菜馆却是两层营业,四周的走廊连接成天井,寓含“四水归堂”和“肥水不外流”的敛财之意,品味徽菜之余尽可欣赏其结构布局。
老街不长,1公里左右,但仅在几家老店门前抬首驻足,暮色已悄然降下。夕阳的余晖映照在屋宇间的马头墙上,老街昂首的造型在金色的阳光下显得更加壮观。太阳渐渐隐去,沿街灯火亮了起来,老街又展现出新时代特有的魅力。街灯下,老街肩背上的每一条岁月沟痕都渗透着徽商兴盛时的遗风余韵。
三 百年徽商
500多年来,从江边数幢建筑的“八家栈”发展到闻名海内外的“茶务都会”,再到今天的历史文化名街,我不禁好奇,屯溪老街历久弥盛、老而不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老街因徽商而兴起,历经百载,徽商的经营理念在新安江畔亦洗尽铅华,流芳于百年老店,成为徽商文化珍贵的展示平台。
以前徽商为招徕顾客,老街上各商号、各店铺都在经营中力求推陈出新、与众不同,其礼貌待客之道尤其让人印象深刻。惯常是,客来敬茶欢迎,客去送到门口,道声“慢走”“再来”。
如今徽商礼貌待客的传统在老街上同样保留了下来。走进一家老店,老板不会主动向你推销产品,可若你对产品或店铺的历史文化感兴趣,他倒是不吝言语,会向你娓娓道来背后的故事。这样的老街倒更像是一个开放式徽州文化博物馆了。
徽商在经营中始终坚持着诚实守信、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今“同德仁”和“胡开文”等百年商号仍在老街上践行着徽商的这一理念。
同德仁创办于清同治二年(1863),现在药店进门右边的墙上最显眼的位置悬着一幅题有“架上丹丸长生妙药,壶中日月不老仙丹”的梅花鹿挂画,介绍的正是当年药店的招牌——补药“全鹿丸”。
程燮卿是当时药店的经理,在他主持药店事务时,用高价聘请了有经验的中医师,制出了当时远近闻名的冬令补药“全鹿丸”。为了展示自己的药品货真价实,程燮卿在宰鹿前张贴广告,命伙计抬着鹿沿街敲锣打鼓,并且当天邀请当地名医前来鉴定,当众将鹿宰杀入药,以示货真价实。这种方法赢得了观众和客商的信任,也为同德仁药店赢得信誉,增加了药店收益。虽然这不失为一种广告宣传,但究其背后,支撑的确是徽商对诚信经营的坚守和价值理念。
就如同中医治疗讲究药理,徽商经营同样讲究经商理念,核心的东西经得起考验,老店自然经久不衰。
同德仁药店向前走,不远处就能看到胡开文墨店的玻璃橱窗。
店内没有过多的装饰,唯有一块块造型方正的墨块夺人眼球。好奇打量着的我们引起了店主的注意。他来到店内侧梁柱边,指着梁柱上悬挂的一块“起首胡开文墨店”的牌匾说:“从1765年开始创办,你们算一算有多少年了呀?”
接着,他领我们到店内西墙的玻璃橱窗边,像是为孩子们讲解家族历史的长辈,为我们讲解了一张张奖状背后的故事。
胡开文是墨业的创始人,当年就是在这屯溪码头边闯荡出来的。胡开文起初在墨店当伙计,做事诚实勤劳,经常为销售奔波于码头、商埠,为创业积蓄了不少资金。在接手墨店后,胡开文集各家之长,坚持按易水法制墨,并加以创新,着力保证并提高墨的质量。
这在屯溪老街还流传着一个“墨池”的佳话。为确保商品质量的信誉,胡开文曾追回一批质量未达要求的“苍佩室墨”,将其集中在城郊的一个池塘销毁,池塘因此变成了“墨池”。也正是这样,胡开文墨业的坚持得到了最好的褒奖,商号诚信的理念被他守护了下来,店铺墨品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1910年,胡开文墨获南洋劝业会金牌奖章;1915年,胡氏所制之墨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并获金质奖章。
徽商百载,坚守诚信经营理念的同时,他们行动中也无不散发着秉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儒者风范。
从墨店走出,我们又被对面店门前的小摊吸引。眼前一位中年男人正挥着刻刀在一块竹子上作画。原以为艺术家会忙着自己的创作,留我们自己在一旁看看罢了,谁知他竟主动抬起头来。
他是安徽省旅游商品创作奖《竹黄烙画月沼》的创作者陈锡铭。见我们对眼前的东西很感兴趣,陈师傅便主动为我们演示。相比较讨价购买作品的顾客,显然他更期待遇见有耐心了解技艺的欣赏者。
眼见着,一块碳化后黑色的竹子在陈师傅刻刀下慢慢露出本色,余下的黑色部分又慢慢呈现出灵动的徽州山水风景。不同于机器制作,陈师傅的桌上没有草稿,也从不涂改,画在随性发挥的笔端方能更显灵气。
陈师傅是竹黄烙画技艺的传承人,5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学习绘画,之后再练习写生、雕刻还有选材取料。他说道:“从选材取料、碳化制作到最后的雕刻成品,每一个环节、每一分寸力道都能掌握方称得上传承。”
虽然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但他却乐于在街上摆摊,更期待来自游客的好奇目光。陈师傅提到自己经常和大学研学组织打交道,自己更是乐于为我们讲解这方面的文化。我们虽算不上陈师傅的学徒,却是他守护、宣传传统工艺文化的见证者。从这位初次相见便乐于倾囊相授的师者身上,我们感受到他已将传承、宣传这项优秀传统技艺文化视为自己的使命。如此高风亮节之士,不由让我们敬佩,商人竟也可以如陈先生这般。
坚守、诚信、热情,徽州商人们传承着同一份理念,在这新安江畔,屯溪街口守护着百年来不曾改变的承诺,维系着百年老街不朽的传奇。
屯溪老街西面出口连接着一座七孔桥——镇海桥,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当地人叫它老大桥,又将这一带称为“屯浦”。
伫立桥头,西侧的现代商业街区,已沉入灯红酒绿之中。转身回望,在苍茫的暮色里,老街像是一位人情练达的老人,于这闹市间浅吟低唱着过往的歌谣,守护着百年来诚信为本的经商理念,令人感怀,更令人敬佩。

胡开文墨店传承人讲解商号历史
清代诗人查锡恒站在桥上,望着夕阳下的老街,写下《屯浦归帆》:
碧水潆洄最上游,垂杨夹岸舣归舟。
渔歌远近从风递,帆影高低带月收。
飞倦剧怜投树鸟,长闲终羡傍滩鸥。
村烟起处楼台好,一片波澄万顷秋。

陈师傅的竹黄烙画小摊
傍晚,挂着风帆的木船远航归来,有几艘已经落帆停泊在桥边。密集的白帆、长虹卧波的拱桥、粉墙黛瓦的老街,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这是归帆,那徽州载梦远行的风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