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淮河流域族群演化与文化融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淮河中游及安徽江淮之间旧石器时期文化

在淮河中游及江淮地区,发现了以安徽和县汪家山龙潭洞和县猿人和巢县银山人为代表的旧石器早期文化,和县猿人生活在距今约30 万—15万年,而巢县猿人生活在距今约20万—16万年。

1.和县猿人

和县猿人遗址位于安徽省和县陶店镇汪家山北坡的龙潭洞,龙潭洞东西长9米,南北宽3—4 米,深5 米,洞穴堆积共有5 层。1974年发现,1980年和1981年先后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在第4 层出土了古人类化石和脊椎动物化石。

1980年出土的化石主要有1 个头盖骨、1 段下颌骨和5 个牙齿。头骨属于一个男性青年的脑颅,从这个头盖骨来观察,其颅骨眶上圆枕外侧比较平缓,不像北京猿人那样向后和向下延收;眉脊至额鳞间不像北京猿人那样深凹,其平缓度却与爪哇猿人相似;额骨低平,比较宽厚,略短于顶骨,也接近爪哇猿人;颅内的脑膜中动脉沟分支较为简单。从综合情况来看,和县猿人基本形态特征属于猿人阶段,某些性质与爪哇猿人相似,也有一些接近北京猿人[12]

在和县猿人生活的区域同时发现了一批动物化石,这些动物的种属有华北周口店期的动物,如肿骨鹿、棕熊、中国鬣狗、剑齿虎、葛氏斑鹿、额鼻角犀、居氏巨河狸和李氏野猪等;也有华南动物种群,如大熊猫、中国獏、巨獏、剑齿象、小型猪等;还有一部分华东地区的种属,如扬子鳄和四不像等[13]

1981年发现的化石主要有5 个牙齿、1 块额骨眶上部残片,1 块顶骨残片。牙齿中的上内侧门齿呈铲形,显得很粗壮,明显大于直立人;舌面底结节十分发达,舌结节游离缘分出几条指状突,其形态特征与郧县猿人、北京猿人相近;眶上圆枕发达,与北京猿人有所区别,而与爪哇猿人相似;上臼齿颊面和舌面均有一垂直沟,齿尖有一条主嵴,主嵴两侧有两条副嵴,与北京猿人相同;下臼齿的尺寸大于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从化石来看,和县人类化石属直立人,从化石的铲形门齿来看,与北京猿人、郧县猿人、和县猿人等基本形态特征相似,这在后来发现的丁村人、山顶洞人和柳江人等都继承了这一特征,这也是后来黄种人的早期特征。[14]。综上所述,在和县猿人生活的时期,这一带属于较暖湿的亚热带气候。分布着森林、草原,河网、湖泊纵横,具备多种哺乳动物共同生存的条件。和县猿人具有北京猿人的特征,但他的脑颅较大,这一点超过了北京猿人,和县猿人的生活时代可能要晚于北京猿人。

2.巢县古人类

巢县古人类,又被学术界称为巢县智人或银山智人,发现于安徽省巢湖市南部约6千米的银山洞穴堆积层中。1982—1986年先后3 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2件人类化石,分别为人枕骨和右上颌骨。枕骨化石代表一青年女性个体[15],枕骨骨壁较薄,枕外圆枕不发达,曲度较大,平面与项平面不呈角状过渡,从枕骨弯曲角度、枕骨骨壁的厚度等形态来看,她与北京直立人不同而与某些早期智人相似;上颌骨带有6 枚牙齿,颌稍前突、牙齿粗壮,鼻宽、颌窦扩展,也带有早期智人的特点[16]

而在巢县人化石的特征中也有直立人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枕骨的上枕鳞弦长和北京人10 号头骨相近,枕骨宽度比较接近北京人,鼻阔值也与北京人大体相当,上颌所带的6枚牙齿的粗壮度也都在我国直立人牙齿的变异范围内[17]

从此可以说明,巢县人生活的时代比北京猿人、和县猿人都要晚一些,处于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发展的时间段内。年代约在距今20万—16万年前。

在淮河中游及江淮地区所发现的和县猿人与巢县人,说明至迟在距今30万年前后,淮河中游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并且持续达15 万年之久,他们可能来自北方,是远古北京人种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