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历史地理环境
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中国第二大河,它自青藏高原而下,流经黄土高原,最后入海。位于阴山和秦岭构造带之间,在地质构造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盆地,各盆地之间相互沟通,最终演变成横贯东西、汇成河道,注入大海。[1]
黄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大多由高原和平川组成,整个流域呈“几”字形,其流域范围西起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达秦岭,东至大海,以巴颜喀拉山、祁连山、贺兰山、阴山、恒山、太行山、秦岭、泰山等山脉构成流域分水岭。地理位置位于东经96°—119°、北纬32°—42°,南北宽约1100千米,东西长约1900千米,水面落差4480米。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千米,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4200米以上。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道长3471.6千米,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千米,占全河流域面积的53.8%。河口镇至河南省郑州市的桃花峪为中游,河段长1206.4千米,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占全河流域面积的43.30%,落差890米。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流域面积2.3万平方千米,仅占全流域面积的3%,河道长785.6千米,落差94米,上陡下缓。下游河道横贯华北平原,绝大部分河段靠堤防约束。河道总面积4240平方千米。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河道逐年抬高黄河源头区湿地,目前,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米,部分河段高出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成为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