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分析
周文业[27]
一 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划分
文学地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渐兴起的一个学科,2011年“首届中国文学地理学暨宋代文学地理研讨会”在南昌举行,建立了“中国文学地理学会”,标志着文学地理学这个新兴学科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2012年曾大兴先生发表文章《建设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文学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28],正式提出要建立和文学史并立的文学地理学。文章中对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地位提出如下看法:
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一门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没有文学地理这个二级学科的文学学科是一个不完整的学科。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产生并发展的,文学也不例外。几乎所有的学科,既有解释其时间关系的分支学科,也有解释其空间关系的分支学科。例如,历史学有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也有历史地理;语言学有语言史,也有语言(方言)地理;军事学有军事史,也有军事地理;经济学有经济史,也有经济地理;植物学有植物史,也有植物地理……为什么文学有文学史,而不能有一门文学地理呢?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使命,使它应该是而且必须是一个可以和文学史双峰并峙的独立学科。有了文学地理,文学这个学科才算完整。
……
文学史研究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考察文学的纵向发展和演变;文学地理研究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考察文学的横向分布与演变。一个是时间维度,一个是空间维度,只有文学史和文学地理,才有可能双峰并峙。虽然文学地理在今天还只是一个新兴学科,还未达到成熟之境,还比较矮小,但是在不远的将来,它就可以和文学史双峰并峙、比肩而立了。
对于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划分,曾先生认为:文学是一级学科,而“文学史和文学地理是两个并列的较高级的二级学科”。
按照曾先生的分析,在文学、历史和地理三个学科之间,有三个交叉学科,即文学和历史交叉产生“文学史”交叉学科,历史和地理交叉产生“历史地理”交叉学科,同理,文学和地理交叉,也应该产生“文学地理”交叉学科,如图1所示。
按照这个思路,任何一个学科都可以产生这样两个交叉学科。该学科和历史学交叉产生该“学科史”,和地理学交叉产生“学科地理学”。这样的思路是否有道理呢?我们可以通过对各个学科的二级学科分析验证这个思路。

图1 文学、历史、地理交叉产生的交叉学科
在验证这个思路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确定采用哪个学科体系进行分析。
目前我国有两个学科体系,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9年5月6日发布,2009年1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 GB/T13745-2009》。另一个是教育部2011年公布、2014年修订的《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仔细比较这两个目录,总体上是一致的,但还是有些差异。
第一是学科划分粗细程度差异很大。比较两个目录可以明显看出,国家标准划分更细致,而教育部目录划分则较粗略。一级学科(教育部目录称为“门类”)国家标准分为58个,而教育部只分为12个。
第二是交叉学科的分类不同。如心理学,国家标准把心理学划分在生物学之下;而教育部学科目录把心理学划分在教育学之下。交叉学科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从不同角度看,自然会产生不同结果。国家标准可能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活动,而人是一种高级生物,因此把心理学划分在生物学之下。而教育部则更看重心理学的教育作用,因此把心理学划分在教育学之下。对于心理学的学科划分,历来争论激烈,也有人主张心理学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角度不同,看法不同,无须辩论谁对谁错。
因为我们要仔细分析各种二级、三级学科的设立,显然更为详细的国家标准更合适,因此以下分析都是根据国家标准来进行分析的。
二 学科史和学科地理学
对学科史和学科地理学的学科定位分析思路采用上述分析方法,即针对某个学科,再分析其下属的历史分科——学科史,以及其下属的地理分科——学科地理学。
某个学科下有历史和地理二级(或三级)学科情况比较复杂,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同时有历史、地理两个二级(或三级)学科
包括五个学科:历史学、军事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这个学科本身是二级学科,其历史、地理是三级学科)。
1.一级学科 790 经济学
二级学科 790.19 经济地理
二级学科 790.25 经济思想史
三级学科 790.2510 中国经济思想史
2.一级学科 830 军事学
二级学科 830.10 军事史
二级学科 830.60 军事地理学
三级学科 830.6010 中国军事地理
3.一级学科 840 社会学
二级学科 840.11 社会学史
二级学科 840.34 社会地理学
4.二级学科 840.71 人口学
三级学科 840.7125 人口学史
三级学科 840.7135 人口地理学
(二)有地理二级学科,三级历史学科
语言学是一级学科,其下有语言地理学二级学科,汉语史为二级学科汉语研究下的三级学科。
一级学科 740 语言学
二级学科 740.20 语言地理学
二级学科 740.40 汉语研究
三级学科 740.4055 汉语史
(三)有地理学科,而没有历史学科
历史学是一级学科,其下有专门史二级学科,专门史下有历史地理学三级学科,但没有史学史学科。生物学也是一级学科,其下有植物学二级学科,植物学下有植物地理学三级学科,但没有生物史和植物史学科。
1.一级学科 180 生物学
二级学科 180.51 植物学
三级学科 180.5165 植物地理学
2.一级学科 770 历史学
二级学科 770.70 专门史
三级学科 770.7045 历史地理学
(四)只有历史二级学科,没有地理二级学科
文学是一级学科,其下有三个文学史二级学科,目前还没有文学地理学二级学科。
一级学科 750 文学
二级学科 750.24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级学科 750.27 中国近代文学史
二级学科 750.31 中国现代文学史(包括当代文学史)
很多学科都只有历史学科,而没有地理学科,因为任何学科都有其发展历史,但未必会和地理有关。
总结:以上在某学科内同时有“学科史”和“地理学”的学科只有五个学科:
(1)语言学(一级学科);
(2)军事学(一级学科);
(3)经济学(一级学科);
(4)社会学(一级学科);
(5)人口学(二级学科)。
三 中国期刊网“文学地理学”和“中国文学史”文章数量统计分析
以上介绍了几个学科下属“学科史”和“学科地理学”的情况,下面根据中国期刊网上刊载某学科下属的“学科史”和“学科地理学”所发表的文章,进一步分析这两个分学科的地位,并和目前“文学史”“文学地理学”的情况做比较。看看目前文学地理学的真实地位如何,与其他学科相比,文学地理学的差距有多大,其发展前景如何。
首先分析文学。中国期刊网收入了各个学科发表的文章,在主题中分别输入“文学地理学”和“中国文学史”,检索每年发表的文章数量。“文学地理学”在2006年以前基本每年只有一两篇,2007年增加到4篇,因此从2006年开始统计,到2015年,刚好10年。
由于期刊网每天数据都在改变,表1中数据截止时间为2016年9月30日。
表1 中国期刊网“中国文学史”和“文学地理学”发表文章数统计(篇)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从2006年至2011年,中国文学史文章数量基本在300篇上下。而“文学地理学”和“中国文学史”发表文章数量差距还是很大的,虽然差距从2006年的千分之四开始,逐年在缩小差距,2012年差距最小,“文学地理学”也仅为“中国文学史”的12.8%,即1/10多一点。文章总数只有5.8%。
假设“文学地理学”文章数量按照绝对数量增长,即每年以10篇速度上升,而假设“中国文学史”文章数量基本维持在每年300篇左右,简单计算就可算出,“文学地理学”要在文章数量上追上“中国文学史”,还要26年之久。当然,“文学地理学”在今后若快速发展,如每年文章增加到20篇,则时间也会缩短一半,但也要13年之久。
从期刊网查询,到2016年10月为止,2016年“文学地理学”发表文章有32篇,这样2016年全年文章总数如果按每年10篇的速度上升就是47篇,虽有一定难度,但有可能。
曾大兴估计在10年内文学地理学学科就可建成了[29],从文学地理学这10年的发展速度来看,这个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四 期刊网某学科“学科地理学”文章总数大于“学科史”
以上统计分析了文学中的“文学地理学”和“文学史”的文章数量,而其他几个学科中,“学科史”和“学科地理学”文章数量比较情况如何呢?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为了和文学比较,其他各个学科文章数量也是只统计2006年至2015年这10年间的变化情况。
因为情况比较复杂,将分为几种情况分别介绍。
(1)“学科地理学”数量大于“学科史”;
(2)“学科地理学”数量小于“学科史”。
其中的“数量”是指这10年间的文章总数。
下面先统计中国期刊网中,2006年至2015年各“学科地理学”文章总数大于“学科史”的六种学科。按照文章总数的比例大小,从高到低排序。
表2 “生物地理”和“生物史”文章数统计(篇)

表3 “历史地理”和“史学史”文章数统计(篇)

表4 “海洋地理”和“海洋史”文章数统计(篇)

表5 “人口地理”和“人口史”文章数统计(篇)

表6 “气象地理”和“气象史”文章数统计(篇)

表7 “管理地理”和“管理史”文章数统计(篇)

五 期刊网某学科“学科地理学”文章总数小于“学科史”
以上统计了中国期刊网中,2006年至2015年各“学科地理学”文章总数大于“学科史”的情况。下面再统计各“学科地理学”文章总数小于“学科史”的13种学科。仍按照文章总数的比例大小,从高到低排序。
表8 “统计地理”和“统计史”文章数统计(篇)

表9 “环境地理”和“环境史”文章数统计(篇)

表10 “经济地理”和“经济史”文章数统计(篇)

表11 “农业地理”和“农业史”文章数统计(篇)

表12 “军事地理”和“军事史”文章数统计(篇)

表13 “政治地理”和“政治史”文章数统计(篇)

表14 “民族地理”和“民族史”文章数统计(篇)

表15 “宗教地理”和“宗教史”文章数统计(篇)

表16 “语言地理”和“语言史”文章数统计(篇)

表17 “社会地理”和“社会史”文章数统计(篇)

表18 “图书馆地理”和“图书馆史”文章数统计(篇)

表19 “教育地理”和“教育史”文章数统计(篇)

表20 “体育地理”和“体育史”文章数统计(篇)

其他学科每年发表文章数量很少,就不进行统计了。
六 “文学地理学”排序统计分析
以上分别对包括文学在内的20种学科中的“学科史”和“学科地理学”在期刊网上发表文章的数量进行了统计。根据这个统计结果,可以再分析“文学地理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位置。
分析包括相对比例、绝对数量、增长率和综合排名统计四种。
(一)相对比例统计
相对比例是指2006年到2015年间各个学科中“学科地理学”和“学科史”文章数量的相对比例。
“文学地理学”文章总数相对“文学史”文章总数只有5.8%。而低于此比例的其他学科只有4种:社会学的5.6%,图书馆学的4.7%,教育学的2.7%,体育学的2.6%。也就是说,“文学地理学”在20种学科中排名第16位,即倒数第5位(见表21)。
表21 各学科“学科地理”和“学科史”比例排序 单位:篇、%

(二)绝对数量统计
绝对数量统计是指2006年到2015年间20个学科中“学科地理学”和“学科史”文章绝对数量的比例。
“文学地理学”文章有184篇,排名第8位,高于此数量的其他学科有7种:历史学2836篇,经济学1485篇,环境346篇,生物学345篇,管理学237篇,政治学216篇,军事学204篇(见表22)。
表22 各学科“学科地理”和“学科史”文章数量排序 单位:篇、%

(三)增长率统计
增长率统计是对2006年到2015年间20个学科中“学科地理学”文章数量增长率的统计,即2015年和2006年文章数量之比。
“文学地理学”2006年的文章只有1篇,而2015年有37篇,2015年是2006年的37倍,高居20个学科第1名。这说明文学地理学这10年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见表23)。
表23 各学科“学科地理”和“学科史”文章增长率排序 单位:篇、%

(四)综合排名统计
综合排名统计是对上述三项统计的排名取平均值,再排名,这是个综合排名。“文学地理学”在相对比例中排名第16位,在绝对数量排名第8位,在增长率中排名第1位,三项统计平均为25, 20个学科中综合排名为第6名,基本属于上游。
从排名靠前的几个学科看,历史地理排名第一位,这没有争议;生物排名第二位,也符合其学科地位;而人口、经济、环境分别排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这是由于学科地理在该学科中比较重要。因此,文学地理排名第六位也符合目前文学地理的学科地位。
当然这个综合排名还是根据各学科发表文章数量进行的统计,并没有考虑文章的质量,影响力的大小,因此这不一定是划分学科地位的唯一标准。有些学科“学科地理”如语言学(第16位)和社会学(第18位)综合排名虽然很靠后,但其学科地理和学科史都进入了国家学科目录,两学科都是并列的。
表24 各学科“学科地理”综合排名 单位:篇、%

七 列入学科目录的“学科地理学”和“学科史”排名统计分析
以上介绍了20个学科下属“学科史”和“学科地理学”在期刊网发表文章的情况,20个学科中,真正同时列入国家标准学科目录的实际只有五个学科:
(1)语言学(一级学科);
(2)军事学(一级学科);
(3)经济学(一级学科);
(4)社会学(一级学科);
(5)人口学(二级学科)。
这五个学科中“学科地理学”和“学科史”及“文学地理”和“文学史”所发表的文章统计比较如表25所示。
表25 进入学科目录的“学科地理”和“学科史”统计比较 单位:篇、%

从统计结果看,五个进入学科目录的学科差异很大,可分为四类:
第一,人口学排名最靠前,学科地理文章数量大于学科史,学科地理文章数量是学科史的167%,增长率排第6位,综合排名第3位。
第二,经济学排名也比较靠前,文章数量比例为65.6%,和学科史相差不大,增长率第11位较为居中,综合排名第4位。
第三,军事学居中,学科地理文章数量比学科史少,比例为35.7%,增长率排名第17位,靠后,综合排名第11位。
第四,语言学、社会学,学科地理文章数量大大小于学科史数量,比例都很差,语言学为7.1%,社会学为5.6%,增长率排名分别为第9位、第18位,综合排名分别为第16位、第18位,有些靠后。
总之,五个“学科地理学”和“学科史”并列学科的实际排名差距很大,从第3位到倒数第3位。
因此,上述统计结果和学科的实际地位并不绝对一致。
将文学和进入学科目录的五个学科比较可以看出:
(1)学科地理文章总数:文学地理学排名第3位,居中游。
(2)学科史文章总数:文学史排名第1位,说明文学史学科还是很强大的。
(3)两学科比例:文学地理学排名第5位,即倒数第2位,说明文学地理学和其他五个学科相比差距还很大。
(4)增长率排名:文学地理学排名第1位,说明文学地理学发展最快。
(5)综合排名:文学地理学排名最后,说明文学地理学和其他五个学科相比差距还很大。
总体来说,文学地理学这10年来发展很快,但和进入学科目录的其他五个学科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八 各学科“学科地理学”和“学科史”差异巨大原因分析
以上分别对包括文学在内的20个学科中的“学科史”和“学科地理学”在期刊网上发表的文章进行了统计。根据这个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各个学科中,“学科地理学”和“学科史”的文章总数、比例、增长率差异很大。
“学科地理学”综合排名第一位的是历史学,其次是生物学。
“学科地理学”综合排名后三位的是社会学、教育学和海洋学。
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笔者认为主要是由“学科地理学”和“学科史”在该学科中的的地位所决定的。而其地位在各个学科中差异是很大的。
排名第一位的历史学中,国家都是按照地域划分的,每个国家内部地域差异也很大,历史地理在历史发展中作用很大,历史地理学也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因此历史地理在历史学中地位较高。
排名第二位的生物学中,生物和地理关系极大,各个不同地域的生物会有极大差异,生物发展也和地域有极大关系,热带有热带生物,寒带有寒带生物,温带有温带生物。由于各个地域生物的巨大差异,导致生物多样性和不同发展路径,这就十分值得研究了。因此,“生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生物学史”研究的重要性。因此“生物地理学”的文章大大多于“生物学史”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
相反,排名靠后的社会学、体育学和教育学也是如此。社会、体育和教育也有地域差异,但这些差异必然没有不同时期的社会、体育和教育差异那样大,因此“社会、体育和教育地理学”所占比例自然就比“社会、体育和教育史”所占比例小了。
上述排名和学科地理在学科中地位基本是一致的,这说明上诉统计分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九 “文学地理学”和“文学史”学科地位分析
“文学地理学”和“文学史”文章数量的比例,在20个学科中只占第16位,但文章绝对数量居第8位,增长率排名第1位,因此最后文学地理学综合排名第6位,在20个学科中属于上游。
但我们还是要看到,和“文学史”相比,“文学地理学”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这是由于“文学史”是一门出现时间很长的学科,因此相关研究文章很多。而“文学地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相关研究文章相对数量较少。所以在文章数量上,“文学地理学”和“文学史”相比,差距自然较大。
“学科地理学”和“学科史”的差异,在笔者看来,主要是看在该学科发展中,地理的影响大,还是学科史的影响更大?
从中国文学发展来看,不可否认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是有很大差异的,如众所周知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从中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形式会有很大差异。
而反观地理对文学的影响,也肯定是有的,各个地区的文学也有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客观地说,地理对文学的影响,肯定没有历史对文学的影响大。因此“文学史”的兴起和发展,就比“文学地理学”更早,也成熟得多。
“文学地理学”确实是一门刚刚兴起的交叉学科,发展速度很快,综合排名也很靠前。但它目前的学科地位其实未必如此靠前。从语言学、社会学来看,它们虽然最终综合排名很靠后,但其学科地理学和学科史还是并列的二级学科。因此,文学地理学要发展成为被国家认可并进入学科目录,进一步成为和“文学史”“双峰并峙”的二级学科,估计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这还要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学者们的共同努力。
以上只是根据期刊网上发表文章数量的统计结果所进行的分析,只是反映了文学地理学的一个侧面,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文学地理学的真实地位,这些分析也只能是供从事文学地理学的学者们参考。
[1]作者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2]戴俊骋:《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学科融合趋势》,载《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4期。
[3]周尚意:《文学地理学研究主题由来和相关实践案例》,载曾大兴等主编《文学地理学: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梅新林:《走向理论自觉的文学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日第4版。
[5]梅新林:《文学地理:文学史范式的重构》,《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4月7日第6版。
[6]蔡运龙等:《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前言。
[7]唐晓峰:《文化转向与地理学》,《读书》2005年第6期。
[8][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53、53、57、59、55页。
[9][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页。
[10]邹建军:《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理论术语》,《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11][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12]杜华平:《地理意象研究刍议》,载曾大兴等主编《文学地理学: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7页。
[13][法]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14]龙迪勇:《空间叙事学》,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第22页。
[15]邹建军:《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16]周尚意:《文学地理学研究主题由来和相关实践案例》,载曾大兴等主编《文学地理学: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7][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18]张伟然:《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3—14页。
[19]杜华平:《地理意象研究刍议》,载曾大兴等主编《文学地理学: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0]周尚意等:《浅析现代文学在社区景观设计中的作用》,载曾大兴等主编《文学地理学: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1]曾大兴:《论文学景观》,《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22]曾大兴:《关于“丝绸之路文学景观带”》,载曾大兴等主编《文学地理学: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5页。
[23][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24]杜华平:《论文学地理空间的拓展与深进》,载曾大兴等主编《文学地理学: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5]杜华平:《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突围与概念体系的建构》,《临沂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26]唐晓峰等:《“超级机制”与文化地理学研究》,《地理研究》2008年第2期。
[27]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28]曾大兴:《建设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文学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29]曾大兴:《建设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文学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