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区域文化的形成基于各地区文化生态的不同存在着差异性。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存在着差异性,由此也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不同类型和变迁直接影响了文化多样性的组成和演进。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界的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上的差异性不仅存在于不同地方文化发展的实际表现中,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存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
当今世界文化的区域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文化的跨区域渗透和整合的趋势日益加剧。文化即人化,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是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第二自然,它的内涵和特征都是由产生这种文化的生态条件尤其是自然生态条件决定的。因此,对中国区域文化的研究不能停滞在民风民俗的直观探讨和对旧说的注释和阐述上,我们更应该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发展观剖析其深层次的组合与流变、内质要素和特征。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及其产物。“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包括人类的本能、人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在内),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10]狭义的“文化”指人类精神生活及其成果。即英国文化学家泰勒所说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11]。关于文化的构成,研究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人认为“关于文化结构,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思想与价值(心态)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12]。笔者认为其中四层次说对文化结构的展示最为明晰。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有显性的要素有隐性的要素,如物质、制度、风俗习惯等属于显性的,思想与价值属于隐性的。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这四个文化层面都具有历史的传承性。
而区域文化(Rigional Culture),其实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科学。在中国古代就有人发现民俗传统存在着地区间的差异性,这种差异通过各自的行为系统表现出来。而且认为人的行为和观念的形成主要来自于水土的构成和王侯的引导。到了现代,区域文化的形成也被认为不外乎主要有两种因素: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结构或人文环境。
从自然环境来看,我国是一个疆域广大、自然环境复杂的国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自然区和六个温度带,各区域地理属性差异很大。因此,各地域内的风俗民性也有很大差异。就如古籍中的论述:
邹人东近沂泗,多质实;南近腾鱼,多豪侠;西近济宁,多浮华;北近滋曲,多检啬。(《邹县志》)
平原故址,其地无高山危峦,其野少荆棘丛杂,马颊高津,经流直下,无逶迤旁分之势,故其人情亦平坦质实,机智不生。北近燕而不善悲歌;南近齐而不善夸诈,民醇俗貌,悃愊无华。(《陵县志·序》)
吾郡少平原旷野,依山而居,商贾东西行营于外,以就口食。然生民得山之气,质重矜气节,虽为贾者,咸近士风。(《戴震文集》卷十二)
浙东多山,故刚劲而临于亢;浙西近泽,故文秀而失于靡。(旧《浙江通志》)
可见,自然环境对人类的行为气质的作用非常明显。而且,一地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当地的风俗民情,也影响着文化艺术乃至宗教信仰等。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再说社会结构方面。中华民族经历了500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这么长的社会历史变迁,对中华主体文化和各区域文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隋书·地理志》中记载:“蕲春人性燥劲,风气果决,包藏祸害,视死如归,此则其旧风也。自平陈之后,其俗颇变,尚淳质,好俭约,丧纪婚姻,率渐于礼。”[13]可见“平陈”对蕲春风俗变更的明显作用。
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正所谓“古今沿革,有时代性;山川浑厚,有民族性”。
在中国现有的文化区域研究中,区域文化名称主要来源于三种:第一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三晋文化等。封邦建国制度使各地区开始具备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的双重特质。春秋战国时期,各封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相互竞争,使各自文化特征得到充分的显现,也促进和强化了人们对所处封国的文化认同。随着历史的发展演进,这些封国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其名称却仍被用于对原来疆域内文化特征的描述和概括。第二种是地域的名称。相对于封国,如中原文化、游牧文化、草原文化、岭南文化、西域文化等这些命名起源上隐含着华夏与夷狄的秩序观念。由于汉民族政治上的中心政权和核心文化区的界定关系,使区域文化出现了在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上的不同的格局,所以造就了中国文化发展上的既有主体文化又有地方文化,同时体现了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小异见大同的复杂面貌。第三种是行政区划的名称。当前以行政区划命名的区域文化的研究成果较多,虽然其中有很多研究成果并不能将各区域或本区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呈现出来,但不能否认不同的行政区划之间、同一行政区域的不同部分之间往往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性。中国的各个行政省域之间,各个省域范围内的市域、县域之间往往也存在着文化差异,如河北省的冀中、冀南和冀东的文化就有所不同。此外,在各区域内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积聚区的文化也有不同。
(二)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区域是指由一定的地域空间或地理范围内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区域文化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倾向,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的特征。区域文化主要显现出六个特征:差异性、地域性、累积性、稳定性、人文性和系统性。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一个地理文化空间,有助于更好的从事各种区域文化活动。
1-差异性
差异性是区域文化的首要特征。因为各区域之间的文化存在差异,我们才能够进行区别和比较,也才有了区域文化间的冲突、交流、融合,使中华整体文化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
2-地域性
人们对某一区域的界定的主要依据就是地域性。区域文化一定是以某个特定的“地域”为分布载体。区域是一个国家的组成分布,是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概念,它具有大小、边界、位置等属性,它既可以按照草原、山地、平原、海洋等地形特征加以区别,又可以按照国家、省、市、县等行政区划加以区别,还可以因为历史上的联系而超越行政区划的限制合并在一起,如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因此,地域性是区域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特征。
3-人文性
人文性是一个地方的重要的地域特色,也是吸引人们研究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因素。只要人的意识与现实物质发生关联,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形成某种或者多种可能的人文性。基于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去深刻把握一个地方的人文要素是区域文化的突出内涵。否则,人类所从事的一切地域活动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区域的人文性体现了人类的意识行为,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行为。
4-综合性
区域文化反映的往往是一个关系错综复杂的综合体。单一的地理要素不能形成地域空间。比如,人们一谈到燕赵文化,不仅涉及它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资源等要素,也包括了它的起源、发展以及民风民性等历史要素。因此,人们在研究一个地域空间时,往往需要用综合的眼光来看待分析,才会全面、科学、生动地把握其文化特征。
5-累积性
历史积淀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是累积的。累积不只是数量的增加,而且是种类的繁多……不但这样,文化的发展,是由纷乱浑漠的形态,而变为明确特殊的形态。”[14]文化从纷乱浑漠到明确特殊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在中国,有些区域文化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主要是通过考古发掘来发现和研究的,所以又被称为考古文化。考古学家通过对发掘出来的器具以及遗址的布局等探查人类的生活方式,厘定出文化特征,例如燕文化的考古与发掘。
6-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区域文化要素与特定区域之间具有较为稳固的联系。区域文化是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孕育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系统。因为其具有特殊的形成要素和形成机制,因此区域文化在形态上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虽然如此,并不是说区域文化要素一旦形成就不可更易。但是它的形成毕竟是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因此,至少在较长时期内会持续存在或周期性反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