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本书原为方舟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论文的选题是我建议的。建议她研究王家新的原因有好几条,其中一条是,王家新是我的大学同学,我对他比较了解,方便指导,这是私心。另一条便是我的偏见。我向来以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最好是选前人研究较少的对象,这样,才有话可说,才能说一点自己的看法。倘若前人都研究过了,尤其是那个领域的专家,把该说的话都说得差不多了,你再插进去,固然也可以在无话处找话说,但毕竟难有新意。且因有“成见”在先,难免产生依赖思想,所以许多论文离了“正如某某所说”,就不敢有自己的意见。古人曾批评过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的“贵远贱近”“贵古贱今”现象,我所取的便是这“近”和“今”。说来,我的这点“私心”和“偏见”,也有它的根据和合理性。
方舟最终选择王家新作为她的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自然不完全是因为我主张的这“近”和“今”,而是有她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思考。这想法和思考,也不是无来由的,而是基于她对近四十多年来中国当代诗坛的深入了解,对近四十多年来当代诗歌发展变化的深切把握,包括对王家新近四十多年来的诗歌创作、理论研究和诗歌翻译活动的追踪阅读和分类研究。这期间,又因为出国访学一年,得以了解王家新在国际诗坛的活动情况和国外诗人、学者对他的认识和评价。有这样的广泛阅读和前期研究作基础,又有这样的一个国际国内的视野作参照,方舟对王家新的了解,就不仅止于他的创作、研究和翻译活动本身,而是在这些活动背后隐含的,王家新对他以之为生命的诗的认识和追求,以及为这追求所选择的一条独特的道路。这条道路起于他的诗歌时代,又有别于他的同代诗人,所以方舟才说王家新是“当代诗坛的独行者”,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新时期的中国当代诗坛行走,是一件颇不容易的事。要成为一个“独行者”,不为潮流所裹挟,不为趋势所左右,最终走出一个“特别的存在”,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的。这是因为,相对于中国新诗此前的各个历史时段来说,最近四十多年来中国诗坛,也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从纵向看,它是多重历史的叠合,从横向看,它又是多元要素的杂糅。作为新时期诗歌,也作为新时期文学起点的标志,“天安门诗歌”,并非一个单纯的“新诗”运动,而是杂糅了许多旧体。这些旧体曾经是白话“新诗”革新的对象,在“新诗”史上,又长期弃置不用,偶一用之,如“新民歌”,又旋招非议。“天安门诗歌”以一种特别的群众运动的方式,打破了新旧体的壁垒,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旧体,也激活了不同体式的新诗,中国诗歌无意间开启了一个全面复兴的时代。此后则无论是“归来者的歌”,还是“朦胧诗”,都在有意无意地重返20世纪40年代的诗坛,“归来的歌”,以40年代的“七月派”为主力,“朦胧诗”的主力虽然是崛起的一代知青诗人,其始作俑者,却与20世纪40年代曾经活跃一时,后来被称之为“九叶派”的诗歌群体有关。这样,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就叠合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杂糅了不同的诗歌元素。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借用地质学的一个术语,把这个时期的诗歌,称之为“三叠纪”,意即其中包含了不同世代、不同体式的诗歌元素。后来的诗歌运动,如“新生代”,又在这其中加入了许多中外诗歌的思想艺术因子,有崇尚生命,回归传统,乃至于主张回到道生之初的原始状态的,有“反崇高”“反意象”,迷恋现代、后现代表现技巧,热衷于“日常化”“口语化”实验的,以至于90年代后出现的“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的论争,也缘于这期间不同的诗歌理论主张和创作追求。
置身于这样的一个时代,倘若只做一个诗人,也便罢了,像所有的诗人一样,各本其心,各尽其性地去创作便是。王家新上大学的时候,就是个诗人,只不过他跟别的会写诗的同学不同,别的同学大半只是爱好,他却嗜诗如命。不光写得多,写得勤,连平时的言谈举止,甚至思维方式,都带着一股子诗性。因是之故,在我的印象中,王家新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很纯粹的诗人。他后来的由创作而同时思考诗歌问题,我以为也是源于这纯粹。纯粹的人干事情喜欢穷根究底,此后,我便看到王家新的创作在与“诗”代共进的同时,他对诗的本体和功用的思考,也如影随形。如果说,他的诗歌创作在某些方面,还可找出他的代际特征的话,那么,他对诗歌问题的思考,就超出了这些代际的共性,而具有鲜明独特的个人性和超越世代的普遍性特征。方舟从“神秘诗学”“承担诗学”“词语诗学”“‘晚期风格’诗学”“翻译诗学”等五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勾勒了王家新的诗学大厦的蓝图,并对不同诗学范畴的形成、发展、内涵、特征,进行了具体的梳理和阐发,对其中的矛盾和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检讨,凡此种种,皆为研究王家新的诗学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有研究王家新者,这是一部绕不开的著作。
方舟并非文学科班出身,在写这篇博士论文前,学的是经济。因为有家学渊源,从小受新诗浸润,自己也有发自内心的爱好,所以改习文学之后,就不但没有受枯燥的数字和烦琐的案例影响,相反,却充分发挥了她关注细节,长于抽象的特长和建构模型的能力。本书在总体上提要钩玄,取精用宏,在具体展开处,又不乏精准的细节分析,应该说,都得益于方舟这种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的训练。
是为序。
於可训
2023.1.7写于珞珈山临街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