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王猷定研究的可行性思考
通过以上学术史的梳理可以发现,尽管近二十年来对王猷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研究成果仍较为分散和零散,缺乏系统性,有许多可待挖掘和深入的空间。有关其家世、生平研究亦不成体系,著述版本研究不全面,虽有别集整理成果但缺乏相关的研究资料,散文研究不够深入,与其在散文史上地位相比极不相称,其诗歌研究更是一片空白之地,有待开拓。凡此,构成了王猷定研究的可行性方向和内容。
其一,家世生平方面。王猷定家学渊源深厚,祖、父辈对王猷定性格的形成、“国变”后人生方向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现有研究对其家世情况多一笔带过,不仅没有深入研究,甚至出现了以讹传讹的情况,如现有成果多直接采用王猷定祖父为王希烈的表述,对王希烈生平经历鲜有提及,只是惯以用之。然笔者经过翻检文献,发现张四维《封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澹斋王公墓志铭》、徐阶《明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进士同年便览录》、欧阳德《明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进士登科录》、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孙继皋《通议大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詹事府事赠礼部尚书谥文裕王公墓志铭》等文献不仅对王希烈之生平事迹所述较详,而且对王猷定之曾祖父王廷望亦多有涉猎,对今人全面了解、研究王氏一族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尤其是王希烈的学生孙继皋写的《通议大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詹事府事赠礼部尚书谥文裕王公墓志铭》一文,对王希烈不平凡的一生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既有对王希烈生平事迹的客观描述,又饱含其对恩师的感激怀念之情,是全面研究王氏一族的重要参考材料。此外,《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进士登科录》《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进士履历便览》《(同治)苏州府志》等文献对王猷定之父王时熙的情况皆有记载,通过这些文献有效勾连史实,综合考辨,笔者发现王希烈并非王猷定之祖父,而是王猷定之从祖父,这对于王猷定研究而言,其重要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再如王猷定之父王时熙虽然“仕宦于朝”但却“足迹在天下”,经常到处游走。王猷定因聪颖异常,深得其父喜爱,经常“出入必随”,耳濡目染,其祖、父辈对王猷定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想见。然而,关于王猷定家世尤其是其父对王猷定影响的研究尚十分薄弱,甚至可以说尚未起步,颇为遗憾,但这同时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较大的研究空间。此外,与对王猷定生卒年考证较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对其生平行迹研究的不足,对于这样一位在明清之际举足轻重的文人而言,对其生平行迹给予充分的观照,实属必要。因此,对王猷定家世、生平情况的系统、深入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其二,著述与别集整理方面。目前学界多提及王猷定的《四照堂集》,对《王于一遗稿》《轸石文钞》《王于一文选》《夏小正辑注》《怪山谈录》等鲜有提及,尤其是《夏小正辑注》和《怪山谈录》,现有研究几乎从未关注。诚然,《四照堂集》堪为王猷定的代表作,对研究王猷定而言具有重要价值,但除《四照堂集》外,尚有《王于一遗稿》《轸石文钞》《王于一文选》等存世;王猷定还曾著有《夏小正辑注》和《怪山谈录》,尽管这两部书目前还难以窥其全貌,是否存世也未可知,但现有材料可以丰富、增进对王猷定的认识,进而有助于我们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更好地审视明末清初文坛生态。此外,王猷定还曾为戴明说的《定园文集》作序,评点毛先舒的《巽书》、戴明说的《定园文集》等,并同方文一起选《幽草轩诗集》,这些理应受到应有的观照。因此,尽管《四照堂集》整理本(《豫章丛书》(集部十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基本体现了王猷定创作的面貌,但因所收不全,王猷定的诗文辑佚作品尚待进一步搜寻,别集整理的工作仍需继续。尤其是,相关研究资料的持续问世,如有关其曾祖、从祖父、父亲的生平资料、碑传志铭等新史料,为更好地体现古籍整理的学术深度提供了条件。本着“‘深度整理’指向和强调‘整理即研究’的古籍整理思想与学术精神”[83],这些新发现的家世、碑传志铭等珍稀文献和相关评论材料等理应收进新的《王猷定集》整理本中。王猷定别集的“深度整理”不仅是对王猷定及其家族研究资料的丰富,也将嘉惠学林,促进王猷定及其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对明清之际文坛生态的深入考察也十分必要。
三、文学创作方面。王猷定的创作主要表现在散文和诗歌上。其散文向有“独开风气”[84]之评,在明末清初文坛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诸多文人、学者亦针对其散文发表过有价值的评论:“综观王猷定的散文,学古而又不泥古,气势磅礴,感情充沛,描写细致,关注现实,有明显的历史特征。这与明末空泛孤寂的公安、竟陵末流文风,大相径庭。”[85]事实亦如此,王猷定的散文不仅实现了对“明末空泛孤寂的公安、竟陵”文风有力的反拨,而且自问世之初就受到了众多有识选家的青睐,如《国朝二十四家文钞》《虞初新志》《国朝文录》《明文远》等均有收录,《国朝二十四家文钞》更是将其文列于诸家之首,《国朝文录》给予其极高评价:“首卷书三首,便足压倒一切。”[86]然至今除前文提及的周萍萍的硕士论文以外,并未见到其他相关的专题研究,这就需要研究者从文本出发,对王猷定散文进行细致、深入地研究,进而确立王猷定散文独特的文学、文化价值。此外,王猷定对诗歌创作有独特的审美追求,如前所言,清人对王猷定诗歌不仅有许多精到之评,而且常将王猷定的诗歌选录到各种诗集中,如卓尔堪《明遗民诗》、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朱彝尊《明诗综》、徐釚《本事诗》、曾燠《国朝江右八家诗选》、陈田《明诗纪事》、徐世昌《晚晴簃诗汇》等均收录其诗并给予较高评价,今人选本所收其诗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如袁行霈、张相儒《中国山水诗选》,韩进廉主编《禅诗一万首》等均收录其诗,并赞王猷定“诗风沉郁苍劲”[87],古今选家对王猷定诗歌的青睐程度可从侧面佐证王猷定诗歌的价值。然长期以来,王猷定的诗歌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无人研究,这显然不利于全面审视王猷定的作品,并且影响对王猷定文学史价值和意义的论定。因此,对王猷定诗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确有必要。
综上所述,还应从王猷定的家世、生平、著述、散文、诗歌等问题继续出发,对王猷定坎坷的遭际、独特的心态、丰富的创作等予以全方位的观照和深层次的把握;进而借助对王猷定的研究,对清初文坛生态、诗文演变给予全新的认知,为探究明末清初文学生态提供新的维度。
[1]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七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721页。
[2] (清)董以宁:《正谊堂诗文集》文集,《黄庭表文集序》,清康熙书林兰荪堂刻本。
[3] (清)王:《四照堂集序》,(清)王猷定《四照堂文集》卷首,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王
刻本。
[4] (清)黄嗣艾《南雷学案》:“文之最铮铮者,如《汤琵琶传》《李一足传》《寒碧琴记》,力矫公安、竟陵之习,重开风气,是亦足多已。”(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386页)
[5] (清)黄宗羲《思旧录》:“其文如《汤琵琶传》《李一足传》《寒碧琴记》,亦近日之琤琤者。”(《黄宗羲全集》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95页)
[6] 参见鲁慧《20世纪以来王猷定研究若干问题述论》,《励耘学刊》2021年第2辑。
[7] 杨剑兵:《王猷定生卒年考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8] 吴可文:《王猷定生卒年月补正——兼与杨剑兵先生商榷》,《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9] 吴可文:《王猷定生卒年月补正——兼与杨剑兵先生商榷》,《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10] (清)周亮工著,李花蕾点校:《赖古堂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77页。
[11] (清)韩程愈:《王君猷定传》,见陶福履、胡思敬编《豫章丛书》(集部十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页。
[12] 刘勇强:《王猷定及其〈四照堂集〉》,《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58页。
[13] 罗宗阳:《开清初散文风气之先的王猷定》,《南昌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4] 方良:《王猷定与顾炎武文字交往之评判》,《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5] (清)顾炎武:《日知录》,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页。
[16] (清)周亮工著,李花蕾点校:《赖古堂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77页。
[17] 罗宗阳:《开清初散文风气之先的王猷定》,《南昌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8] 周萍萍:《王猷定及其散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12年。
[19] 鲁慧:《王猷定与宋琬交游考述》,《文艺争鸣》2016年第11期。
[20] 鲁慧:《王猷定与周亮工交游考述》,《许昌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
[21] (清)计东:《改亭集》文集卷五,清乾隆十三年(1748)计瑸刻本。
[22]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五,宋刻本。
[23] (清)王猷定:《汤琵琶传》,见陶福履、胡思敬编《豫章丛书》(集部十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
[24] (清)王晫撰,陈大康校点:《今世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页。
[25] (清)裘君弘:《西江诗话》卷十,清康熙刻本。
[26] (清)沈德潜,李克和等校点:《清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62页。
[27] (清)朱彝尊著,黄君坦校点:《静志居诗话》(下)卷二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64页。
[28] (清)徐鼒:《小腆纪传补遗》卷六十九,清光绪金陵刻本。
[29] (清)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卷一,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30] (清)董以宁:《正谊堂诗文集》,清康熙书林兰荪堂刻本。
[31] (清)彭士望:《耻躬堂诗文钞》卷三,清咸丰二年刻本。
[32] (清)李元度纂,易孟醇校点:《国朝先正事略》,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1137页。
[33] (民国)闵尔昌:《碑传集补》卷四十五,民国十二年排印本。
[34] (清)徐斐然辑评:《国朝二十四家文钞》,清道光十年刻本。
[35] (清)李元度纂,易孟醇校点:《国朝先正事略》,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1137页。
[36] (清)何洯:《晴江阁集》卷十一,清康熙刻增修本。
[37] 郭英德:《布衣之文:清前期文坛身份意识的强化与文化权力的转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38] (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一,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
[39] (清)黄宗羲:《陈令升先生传》,《黄宗羲全集》第10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99页。
[40] (清)汪琬:《跋〈王于一遗集〉》,李圣华笺校《汪琬全集笺校》,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07页。
[41] 胡介祉:《侯朝宗公子传》,(清)侯方域著,王树林校笺:《侯方域全集校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92页。
[42] 胡介祉:《侯朝宗公子传》,(清)侯方域著,王树林校笺:《侯方域全集校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92页。
[43]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七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722页。
[44] 胡思敬:《四照堂集·识》,见陶福履、胡思敬编《豫章丛书》(集部十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45] 胡思敬:《四照堂集·识》,见陶福履、胡思敬编《豫章丛书》(集部十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46] 李祖陶:《四照堂集文录·引》,清道光十九年瑞州府凤仪书院刻本。
[47] 谢苍霖:《王猷定其人其文》,《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48] 刘勇强:《王猷定及其〈四照堂集〉》,《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64页。
[49] 刘勇强:《王猷定及其〈四照堂集〉》,《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65页。
[50] 罗宗阳:《开清初散文风气之先的王猷定》,《南昌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51] 罗宗阳:《开清初散文风气之先的王猷定》,《南昌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52] 罗宗阳:《开清初散文风气之先的王猷定》,《南昌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53] 方良:《为留道义存天下——评清初文学家王猷定》,《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54] 罗宗阳:《开清初散文风气之先的王猷定》,《南昌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55] 王凯符:《论清代散文的繁荣及其原因》,《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56] 谢苍霖:《王猷定其人其文》,《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57] 周萍萍:《王猷定及其散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12年。
[58] 鲁慧:《〈昌谷集注〉宋琬序作者新考》,《学术交流》2017年第1期。
[59]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52页。
[60] 尹恭弘:《小品高潮与晚明文化——晚明小品七十三家评述》,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472页。
[61] 尹恭弘:《小品高潮与晚明文化——晚明小品七十三家评述》,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472—476页。
[62] 尹恭弘:《小品高潮与晚明文化——晚明小品七十三家评述》,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476页。
[63] (清)裘君弘:《西江诗话》卷十,清康熙刻本。
[64] 计东:《改亭集》文集卷六,清乾隆十三年计瑸刻本。
[65] (清)陈田:《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381页。
[66] 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卷十八,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32页。
[67] 刘勇强:《王猷定及其〈四照堂集〉》,《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68页。
[68] 刘勇强:《王猷定及其〈四照堂集〉》,《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69页。
[69] 罗宗阳:《开清初散文风气之先的王猷定》,《南昌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70] (清)卓尔堪选辑:《明遗民诗》(上册)卷一,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页。
[71] (清)王:《四照堂集序》,四照堂诗文集,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
[72] (清)韩程愈:《王君猷定传》,见陶福履、胡思敬编《豫章丛书》(集部十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页。
[73] (清)方文:《嵞山集》续集卷四,清康熙二十八年王槩刻本。
[74] (清)谢旻:《(康熙)江西通志》卷七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5] (清)李元度纂,易孟醇校点:《国朝先正事略》,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1137页。
[76] (清)朱彝尊著,黄君坦校点:《静志居诗话》(下)卷二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64页。
[77] (清)王晫撰,陈大康校点:《今世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页。
[78] (清)沈德潜,李克和等校点:《清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62页。
[79] (清)饶宇朴:《四照堂集序》,见陶福履、胡思敬编《豫章丛书》(集部十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21—222页。
[80] (清)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卷一,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81] 刘勇强:《王猷定及其〈四照堂集〉》,《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60页。
[82] (清)王端淑:《名媛诗纬初编》,清康熙间清音堂刻本。
[83] 杜桂萍:《清代诗人别集丛刊总序》,杜桂萍主编,杜广学辑校:《清代诗人别集丛刊·姜宸英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页。
[84]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七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721页。
[85] 罗宗阳:《开清初散文风气之先的王猷定》,《南昌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86] (清)李祖陶:《四照堂集文录引》,《国朝文录》,清道光十九年瑞州府凤仪书院刻本。
[87] 袁行霈,张相儒注释:《中国山水诗选》,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第2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