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的文学场:20世纪中英现代主义的对话与认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部分 跨文化的中英现代主义文学场

第四章 跨文化场的英国缘起:通往中国的旅程

中英现代主义之间的对话和认同形成了独特的动态跨文化场。它横跨大英帝国的宗主国中心和成长中的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我们首先有必要厘清甚至建构这个跨文化的文学场之缘起。费迪南德·德·索绪尔的语义网络论认为,单个语词的所指意义是由该语词所处的由其他语词的所指意义构成的网络中所指意义之间的差异关系决定的。皮埃尔·布迪厄在阐述其文学场理论时建构了一种生成-结构模式,即:文化实践主体内在化的习性结构与社会环境结构之间彼此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成-结构关系(或者说文化主体的内在化与社会实践的外在化之间的转换生成关系)。帕特丽夏·劳伦斯从语义关联、档案和文学对话三维建立了文学对话网络理论。

这三种理论各有偏重。运用语义关联论,我们可以从比较和色差显影的角度来凸显跨文化实践中沉淀下来的最根本的对应和对立观念和价值元素。生成-结构论既是与米歇尔·福柯的谱系分析法有异曲同工之效的研究手段,又是对静止的对应和对立文化观念和价值元素动态的激活、流动、修正、转化过程的透视和阐释,即对描摹跨文化的文学场形成的磁场效应及其生成-结构。而这种透视和阐释必须依赖跨文化的文学档案,必须指向并揭示其动态的对话机制和跨文化主体生成机制。

这里重提上述三种代表理论,目的是揭示跨文化的文学场之理论阐释的语言学、社会学、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等多学科内涵,更是为了从色差显影定型法和生成-结构谱系法相结合的角度来追溯中英现代主义文学场的缘起做方法论铺垫。换言之,对跨文化的文学场之谱系建构首先需要立足差异化的认知模式,在差异化过程中发现时空维度中共存于两种文化和社会生态环境中的文学、文化、思想、知识、体制乃至文化物质形态,进而从这些形态中发现文学场的构成因素,如:观念和价值、行为人、文化体制、知识的学科积淀,等等。

为了捕捉这种异质时空中的同时空体验,同时空体验的变异以及相应的跨文化形态,我们在本章集中分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现代主义大背景中英国复兴的中国热现象具象化的一面,即:肩负各种使命的英国人对中国的书写和跨文化传播。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的召唤:英国福丁顿教区的慕氏家族;慕雅德与翟理思的中国旅行札记;英国汉学的学院派研究与考古实践;通往中国的唯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