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声奏稿校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本书为首次对淮军重要人物两广总督张树声所著《张靖达公(树声)奏议》的标点、校勘、注释与补证。

张树声(1824—1884),字振轩,安徽合肥人,廪生,卓勇巴图鲁。咸丰三年(1853),在籍办团。同治元年(1862),随李鸿章入沪,分领淮军。三年(1864),统六营驻镇江。四年(1865),署江苏徐海道。同年,升直隶按察使。八年(1869),署直隶布政使。同年,调山西按察使。九年(1870),迁山西布政使。同年,护理山西巡抚。十年(1871),补授漕运总督。十一年(1872),署江苏巡抚。同年,署理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十二年(1873),补授江苏巡抚。光绪五年(1879),调补贵州巡抚,转广西巡抚。同年,擢两广总督。八年(1882),署理直隶总督,时值朝鲜内乱,以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率兵侵朝,朝鲜王室请求中国出兵帮助平乱,调淮军吴长庆部自山东入朝,迫使日本签约撤兵。同年,加太子少保衔。九年(1883),署北洋通商大臣。十年(1884),法军侵越,派军入越南,驻守越南谅山、高平等省,旋以北宁失守,自请解除总督职务,专治军事,训练部伍。同年,病卒于广州。谥靖达。著有《张靖达公奏议》《张靖达公杂著》,编《庐阳三贤集》等行世。

《张靖达公奏议》八卷,首一卷,光绪二十五年刻本,收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辑,内含《吴中稿》10篇、《桂海稿》32篇、《岭南前稿》37篇、《畿辅稿》31篇、《岭南后稿》33篇,凡143篇,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民生、地方治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全书真实地记录了张树声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以及署理直隶总督兼理北洋大臣期间在稳定海疆、察吏安民、发展生产、兴办实业、奖励农桑、捐资助赈、关注民生、改革军事、完善边备、废除旧制、兴修铁路、完具城池、出兵朝鲜、抵御外侮等方面所做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充分显示了清王朝与地方官吏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情况,其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史料丰富齐备。

由于这些档案庋藏于两岸馆所,查考麻烦,伤财费时,苦心劳力,实属非易,故研究者望而却步,是以迄今为止海内外尚未发现有关张树声文献点校、考辨等方面系统的研究成果梓行。其内容涉及广泛,史料丰富翔实。

本项目属于基础研究,以历史学、文献学理论与实践,采用对校、理校、补证及考辨之法对文本进行整理和研究。即以《张靖达公奏议》为底本,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及宫中档》及台北“中央研究院”档案馆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为校本,并查照《上谕档》和《清实录》,采用对校、理校、补证及考辨之法,对原文进行标点、校勘与补证。

本项目为首次对《张靖达公奏议》进行整理与研究。采用宫中档还原奏稿的原始面貌,使文献具有权威性;利用档案、史志等材料对原稿进行校勘与注释,对重要人物之履历,则通过宫中档案及史志材料重新编写,纠正了一般史书、词典诸多舛误;并运用档案、史志等文献进行校勘、注释和补证,使内容更加翔实精当,以期提高古籍整理与研究的质量。

一、张树声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有助于晚清海疆制度的研究。其文献真实地体现了晚清朝廷的内外政策和在边疆、民族问题上的方针,是研究晚清外交、民族政策,尤其是有关边疆民族治理、民族关系等重大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二、张树声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能为晚清山西、江苏、直隶、两广等地区的社会制度、社会阶层的变动及近代以来边陲的自然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第一手史料,在促进中国近代史、边疆史及民族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总之,本项目为首次对张树声文献进行全面搜集、整理与研究,采用宫中档还原奏稿的原始面貌,使文献具有权威性,并运用档案、史志等文献进行梳理和补证,力争资料翔实,体例严谨,为中国近代史、中国边疆史研究提供一部内容可靠而又完备的研究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