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发展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2014年,在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哈、吉三国联合申请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项目”跟中国的“长安和天山廊道”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项目,一并被大会批准通过,它意味着人类关注世界的目光又奇妙地重新转回到了当年被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的千年东西大通道。丝绸之路正在复兴!

丝绸之路,是一条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资交换、互动交流之路。这条道路上的中国产品,除了那美轮美奂的“赛里斯”丝绸,还有曾经让人类爱不释手、晶莹雅致的青花陶瓷等中国名瓷以及栩栩如生的玉雕工艺和令人神清心爽的茶叶等名品,同时,与西方交流而西来的麦类粮食、金银珠宝,也都给过人类美好的共同享受;丝绸之路,也是一条科技文明互动之路,中国的四大发明早早传播西方,西方对东方丝绸之路上各种货物的需求以及工业革命造就的科技文明和文艺复兴造就的先进文化等,也都曾不断推动过东方的发展,让人类共享文明成果,得以进步发展;丝绸之路更是人类文化交融之路,无论是佛教、儒教、天主教还是伊斯兰教、摩尼教、景教,无一不是依靠这条东西大通道得以交流共享的。所以,丝绸之路是十分值得珍贵的推进人类进步发展的互动交往大通道!

现代丝绸之路已经发展成席卷全球的大通道网络,这已是全世界的共识,不过它也是在发展变化的。在东方,它最早源起于中国的玉石之路、草原之路而由西安经河西走廊通到西域中亚的两河流域,在这一中亚的中转枢纽地带就跟起源于西亚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西方丝路通道相接,成为联通欧亚的大通道,并进而向各方衍生发展。日本著名丝绸之路专家长泽和俊则认为,说丝绸之路是“沟通全球的大通道也不为过”[1]。丝绸之路历史上不同时期也曾因其有不同的主要交流产品而使用过不同的俗称,比如,除了最著名的丝绸之路统称外,也曾经有过彩陶器物之路、小麦之路、香料之路、瓷器之路、茶叶之路等俗称。另外,根据它的各条通道路线的特点,历史上中国还有几条著名的传统的特色通道指称,即草原丝路、绿洲丝路、海上丝路等;这些都将纳入本书研究的视野。而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对近几年明显新发展延长了原有地理通道的西南新丝路和北方新丝路做了重点扩展的新增写,希望不被理解为标新立异之说,而能被认同为研究发展实际中的颇有新意之举。这方面,本书旨在抛砖引玉!

丝绸之路是由人类不断开拓发展起来的。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开拓重点,东方重在开拓货物变换供应之路,西方则重在向东推进扩张之途。当代,日本想开拓连接高加索的新丝路,美国想开拓平衡亚太的新丝路通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则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一般也叫“新丝绸之路”。这是中国想继承发展古丝路之精神,加大人类共同编织新型的全球共享的交流交通的大网络。新丝绸之路已在崛起!

我们兰州大学历史学院,作为地处丝绸之路陕、甘源头地带的中央直属重点高校,长期以丝绸之路和敦煌学作为重点研究方向。1980年创办的《西北史地》杂志曾坚持20年,不仅致力培养了国内一批至今活跃在丝绸之路学界的研究人才,也曾助力推动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热潮;《西北史地》杂志1985年并被美国“ABC-CLIO”公司创办的《历史文摘》和《历史与生活》选定为它们转登本刊目录和文章内容的当时世界32种知名刊物之一;《西北史地》还在1992年和甘肃省政府共同举办了国内较早的、有13个国家的学者参加与支持的国际丝绸之路节,同时召开了“国际丝绸之路研讨会”。会后,中国大陆与台湾两岸学者和部分国外友人共同进行了“1992年丝绸之路河西-天山段实地考察”。我们所组织的这段丝绸之路考察恰恰正是现在联合国第3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成功入选为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丝路黄金路段“长安和天山廊道”,这次考察的特色丝路风情留下的愉快记忆曾在国际友人和海内外学者中,传为一段佳话。所以,1985年3月3日的(《光明日报》为此曾以“兰州大学12位教职工自费创办《西北史地》”为题专文进行了支持报道),此后,我们并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研究会。不过因为《西北史地》当时只是学者们自筹资金、并依靠“丝路研究会”能自办印刷公司而艰难维持的民间刊物。后来在自费支撑了20年后,终因经费困难和办刊条件难以为继,这个已经享誉国内外,并曾助力大批人才成长成名的杂志,不得不退出了学术舞台。这一切,本人作为《西北史地》杂志当年的副主编和丝路研究会副会长,几十年来,跟所有学界有关学者和爱好者一样,都因失去这一继续研究丝绸之路的平台而留下深深的遗憾。也因此,在“共建一带一路”新形势下,又一次出现丝绸之路热的今天,虽现在本人年事已高,然而几十年留下的丝绸之路学术记忆和当年的情怀绵绵难断,求索之心依旧,所以决定依靠以前这些基础,在我校“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和有关新团队协助下,抢在黄昏晚年,争取完成这部继承《西北史地》未竟之志的《丝绸之路发展史》续作,成为本人的心愿之一。然而,当我去邀请当年老友中两位成就卓著、德高望重的丝路研究名家为本书作序时,才知他们或已卧病在床,或已罢笔停撰。只能换来一句“祝大作长留”!呜呼!唯感叹人生如梭,人事已非!故就此自序一篇,勉为本书之序。

马曼丽

2020年6月于兰州大学


[1] [日]长泽和俊:《丝绸之路与古代欧亚大陆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张英莉译,《西北史地》198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