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学派视野下方成珪考据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方成珪考据学的价值及意义

方成珪是乾嘉以来一位不可忽视的考据学者,其博采众长,考勘并举,著述丰富,是清代瑞安学派的重要代表。尽管方成珪部分著述散佚且久失整理,但其学术价值及对清末学术影响值得重视。从地域学派视角考察方成珪考据学,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 方成珪考据学的价值

(一)学术价值

瑞安学派是清代学术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地域流派。方成珪是学派中身跨乾、嘉、道三代的重要代表,研究其考据学渊源、特点与成果,将拓宽清代地域学派研究领域。再者,方成珪精研小学,提倡实学精神,重视典籍考据,分析其治学生平、思想、方法与成就,将丰富和深化浙东区域文化研究。另外,方成珪承宋永嘉事功之学与清乾嘉考据学统,成果遍布经学、小学、文学等领域,研究其考据学将为中国考据学史研究提供借鉴。

(二)应用价值

民间文献发掘与整理必须具有地域的、典型的代表性成果,离开传统的学术探究,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方成珪作为瑞安学派重要代表、瑞安考据学的开创者,其著述中蕴含有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资源,通过梳理、考证、分析与总结,有助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二 研究方成珪考据学的意义

方成珪是清代瑞安学派的核心人物,由于方成珪著述散佚与关注少等原因,其学术成就及影响被忽视。我们依托杭州、温州、瑞安等地稀见图书文献资料,客观地呈现方成珪学术生平与成就,为地方历史人文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资料参考。另者,文化名人是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梳理方成珪考据学精神,彰显其丰硕学术成就,对激发地域文化自豪感,激励时人学术创新精神和历史使命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亦可补充与丰富清代考据学研究,为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文献参考。


[1] 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第7页。

[2] 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第5页。

[3] 王晓清:《中国地域学派叙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4] 王晓清:《中国地域学派叙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

[5] 刘思文:《清代瑞安学派成因探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27—32页。

[6] 吕思勉:《中国大历史》(下),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版,第644页。

[7] 易瑶瑶:《北宋至民国瑞安的藏书楼》,《温州文物》2018年第16辑,第24页。

[8] 陈谷嘉:《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39页。

[9] 陈谷嘉、朱汉民:《湖湘学派源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92—369页。

[10] 宁淑华:《南宋湖湘学派的文学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198页。

[11] 朱汉民:《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2—284页。

[12] 杜钢建、赵香如:《李栗谷的法思想与湖湘学派》,《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2012年第3期,第357—389页。

[13] 刘俊:《“观过知仁”说释义——兼论朱子与湖湘学派的论辩》,《江淮论坛》2014年第5期,第108—113页。

[14] 章柳泉:《南宋事功学派及其教育思想》,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4—109页。

[15] 周梦江:《叶适与永嘉学派》,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6—125页。

[16] 陈国灿:《论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历史地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第24—28页。

[17] 方如金、张敏卿、赵瑶丹:《论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史学思想》,《温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61—66页。

[18] 方如金、赵瑶丹:《论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富民强国思想》,《文史哲》2005年第6期,第62—69页。

[19] 王宇:《试论永嘉学派的活动方式——以陈傅良门人集团为中心》,《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167—178页。

[20] 刘冬梅:《叶适事功法律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4年,第23—38页。

[21] 林子秋、马伯良、胡维定:《王艮与泰州学派》,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65页。

[22] 蔡文锦、杨呈胜:《泰州学派通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04页。

[23] 吴震:《泰州学派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405页。

[24] 何炳松:《浙东学派溯源》,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4—150页。

[25] 潘富恩、刘华:《论浙东学派的事功之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第49—54页。

[26] 赵连稳:《清代浙东史学派经世致用思想》,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43—162页。

[27] 吴光:《黄宗羲与清代浙东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43页。

[28] 扬州师院学报编辑部、古籍整理研究室编:《扬州学派研究》,扬州师院印刷厂1987年版,第4—291页。

[29] 赵航:《扬州学派新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9页。

[30] 赵航:《扬州学派概论》,广陵书社2003年版,第1—18页。

[31] 赵昌智编:《扬州学派人物评传》,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66—456页。

[32] 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314页。

[33] 李贵生:《传统的终结 清代扬州学派文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1—183页。

[34] 张晓芬:《天理与人欲之争 清儒扬州学派情理论探微》,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39—373页。

[35] 孙显军:《扬州学派教育叙事 以汪中汪喜孙父子为例》,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7—144页。

[36] 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134页。

[37] 鲁锦寰:《汉末荆州学派与三国政治》,《中州学刊》1982年第4期,第105—110页。

[38] 陈吉生:《试论中国民族学的八桂学派(一)》,《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第17—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