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得知姜士昌教授和他女儿合著的新书《英国田园诗的空间维度》即将付梓的消息,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便欣然作序。作为士昌的导师,我对这部新作的任何褒扬性评论都有可能被认为是溢美之词。我想还是不落窠臼,免去通常序言中作为装点的赞美之词,客观地介绍一下士昌随我研究英美文学的经历以及他对英国田园诗歌产生学术兴趣的来龙去脉。也许这样更为妥当,也比较实在。
记得我是在2005年12月认识士昌的。当时我的博士生梁晓冬教授邀请我到河南师范大学讲学。那时的士昌刚从一位中学英语教师转型为大学教师,担任本科生的英国文学课程。我的讲座结束后,他拿着我的一本书请我签名留念。当时他言谈和眼神中流露出的对文学研究的热切渴望令我印象深刻。后来,我们又在其他场合有过几次接触,逐渐熟络起来。在此过程中,我也对他的人品和学术兴趣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他很早就对英国田园诗歌感兴趣,学士、硕士及已经完成的几个科研项目都与此密切相关,还发表了一些关于英国田园诗歌、自然诗歌的文章。2010年,也就是他开始在上外攻读博士学位那年,他想要试试申报高级别项目,却因为自己从事的这个研究领域在国内过于冷清而没有足够信心,便征询我的意见。我鼓励他不要怕冷清,要有前瞻眼光。我觉得当时国内外生态批评的势头正盛,国策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蓝图也已在勾画中,作为生态思想丰富载体的田园书写、自然书写没有理由继续处于被学界冷落的状态。况且,我认为士昌还有他个人的优势:一是他性格沉稳而又勤奋好学,这使他能够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二是他对此领域兴趣浓厚,内在动力充足,不至于半途而废;第三,也是他更大的优势,他已经有了较为丰硕的前期积累,文献掌握也已相当充分,这是当时其他人所不具备的。不过,为稳妥起见,我还是建议他不要贪大,可以先申报一个教育部项目。就研究内容而言,依我个人的经验,我不主张他一开始就做田园诗歌文本研究,而是建议他先从田园诗歌的历史梳理做起。我以为,理清了田园诗歌发展的脉络,再进行文本研究就有了明确目标,诗人诗作的主次取舍也就有了依据。士昌接受了我的建议,以《英国田园诗歌发展史研究》为题申报了2011年度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并顺利中标。我真的替他高兴,也从这位宁静淡泊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使他行且致远的其他优秀品质,比如虚心好学,执行力强,不急功近利等。这些品质也充分体现在他撰写博士论文和申报后续项目的过程中。
2012年底,在准备博士论文开题时,也许是因为当时士昌还不甚了解博士论文的学理,仅凭自己获得教育部项目的底气,便雄心勃勃地提交了一个宏大选题——“英国田园诗歌研究”——而且还洋洋洒洒写了不少内容。尽管我非常理解他将博士论文与教育部项目合并研究是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但还是否定了他的博士论文选题。我不认可这个选题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作为欧洲田园诗歌重要组成部分的英国田园诗歌源远流长,典籍浩瀚,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研究,选题显然过大,过于宽泛。这也许适合作为一个高级别项目的选题,却不是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能把控得了的。其次,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要能够明确体现研究的主旨和问题意识,但士昌的题目不仅过于笼统,而且看不出要探讨什么问题,也未表明从何角度、以何思路与方法展开研究。我虽否定了他的论文题目,但并没有否定他的研究方向。为了让他能够兼顾教育部项目,我同意他还在田园诗歌领域选题。接下来,应他的请求,我又分别从博士论文选题和项目论证两个方面给他做了详细的分析指导。
在博士论文方面,我针对他开题报告中书写的内容提出了三种层次的选题建议。一是断代研究,即选择田园诗歌成就最高或最具特征的某个时代展开研究。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诗歌,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田园诗歌,18世纪田园诗歌和乡村书写等。这可能好做点,却是最一般的思路,很可能流于浅层次梳理,属于下策。二是主题、流派研究。田园诗中的人文思想、生态意识、隐逸情结、性别与情爱主题,甚至乡村书写、自然书写等,都可归于主题研究;田园诗歌艺术中的“古今之争”(古典主义尚古,理性主义重今,从而引发了西方诗学史上的“古今之争”)属于诗学研究;玄学派、骑士派、浪漫派田园诗歌等可归于流派研究;田园挽歌、村舍诗(庄园诗)、城市牧歌等应该属于题材研究,如此等等。我的看法,上述内容任选一方面认真去做,就足够支撑一篇博士论文了。这种选题思路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是为中策。三是个体研究,就是具体的诗人诗作研究。选择田园诗发展史中某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主旨集中,更能深入,不容易流于泛泛而谈。我认为这才是上策。根据我的建议,士昌选择了第三种方案,确定研究20世纪威尔士诗坛泰斗、自然诗人、田园诗人和宗教诗人R.S.托马斯及其诗歌;因为2013年恰逢托马斯诞辰一百周年,这也算是他对自己崇敬的诗人的一种缅怀吧。我同意该选题后,士昌在很短时间便拿出了一份开题报告,并顺利通过了开题。我记得他的论文撰写效率也是比较高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
在项目申报方面,我给士昌的建议也顺利地付诸实施。如果说他申报教育部项目时我还只是建议他关注历史梳理和文本研究这两个研究板块,他开题报告初稿中提到的田园诗学的“古今之争”则提醒我,应该还有第三个研究空间等待着这个青年学人去探索,那就是田园诗歌理论研究。尽管我很清楚,在研的教育部项目和即将开始的博士论文撰写已经使士昌备受压力,但又实在不忍心他错失后面更好的机会,因为他教育部项目的立项很可能使其他学者得到某种启示。如果他不趁热打铁,国家社科层面很有可能被他人抢占先机。再说,以他当时拿出的那个研究框架和论证来看,他的确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还有教育部项目为他加分,不试试申报国家级课题确实有点可惜。我总觉得,好活儿不怕多,先拿下来再说,总有完成的时候。所以,我当时几乎是要求他,务必要尽快申报国家社科,而且就以《英国田园诗歌研究》为题进行申报,做纯粹的田园诗歌文本研究;当然也可以加一个相对宽泛的视角。至于诗学研究,不能跟文本研究搅合在一起,完全可以作为下一阶段的项目选题。思路既然清晰了,士昌的执行力是毋容置疑的。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把申报书反复打磨修改,尽量做到申报环节不出纰漏。于是,2013年注定成为士昌踏入学术之门后最值得庆贺的一年:9月份,他以《空间理论视阈下英国田园诗歌研究》为题的国家社科项目获批立项;12月份,他的博士论文得到答辩专家一致好评,顺利通过答辩且答辩成绩为优秀。
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士昌和他的团队先后拿出了两份扎实的研究成果:一是2016年出版的《英国田园诗歌发展史》,二是这本即将付梓的著作。随后,他们又一鼓作气,把此前规划中的第三个领域“英国田园诗歌理论研究”纳入日程,申报了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并再次顺利中标。这使他们有幸继续依托国家社科的资助深耕在英国田园诗歌这片沃土之上。如今,第三领域的研究正在扎实推进,士昌团队初步实现了英国田园诗歌研究“三部曲”,即《英国田园诗歌发展史》《英国田园诗的空间维度》和《英国田园诗歌理论研究》三部颇具独创见地的学术成果。他们无疑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认为,本书基于广义田园诗概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包括英译古典牧歌在内的英国历代田园诗的多维空间特征,为读者呈现出一个诗意的、融理想与现实为一体的矛盾空间——田园乌托邦,即一个有别于其他纯粹乌托邦形式的全新乌托邦,并且揭示了田园诗以矛盾空间纾解人类社会心理矛盾的内在机制。在作者看来,纯粹乌托邦追求至高至美之境,恰似海市蜃楼,无迹可觅;田园乌托邦则撷和谐宁静之气,如闻鸡鸣犬吠,有踪可寻。换言之,田园乌托邦不是一张纯粹理想国的平面蓝图,而是一个多元融合的、立体的矛盾空间;它因诗意而令人向往,又因世俗而更具魅力。显然,作者的这种独到且中肯的学术见解是值得称道的。
李维屏
2023年3月
于上海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