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经典评注丛书:《温病条辨》评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卷首

温病条辨叙

昔淳于公[1]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二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余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2],指鹿为马,殆试而辄困,亦知其术之疏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至陶氏[3]之书出,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又有吴又可者,著《温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而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而治法则终未离乎伤寒之中。惟金元刘河间守真氏者,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书》,分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庶几幽室一灯,中流一柱。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疏,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方且怪而訾之,于是其学不明,其说不行。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知溯源《灵》《素》,问道长沙。自吴人叶天士氏《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然后当名辨物,好学之士,咸知向方,而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其粗工则又略知疏节,未达精旨,施之于用,罕得十全。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病斯世之贸贸[4]也,述先贤之格言,摅[5]生平之心得,穷源竟委,作为是书。然犹未敢自信,且惧世之未信之也,藏诸笥者久之。予谓学者之心,固无自信时也,然以天下至多之病,而竟无应病之方,幸而得之,亟宜出而公之,譬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发,况乎心理无异,大道不孤,是书一出,子云其人,必当旦暮遇之,且将有阐明其意,裨补其疏,使夭札[6]之民,咸登仁寿者,此天下后世之幸,亦吴子之幸也。若夫折杨皇荂[7],听然而笑,阳春白雪,和仅数人,自古如斯,知我罪我,一任当世,岂不善乎!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骘[8]而授之梓。

嘉庆十有七年[9]壮月[10]既望,同里愚弟汪廷珍[11]谨序

【注解】

[1]淳于公:西汉著名医家淳于意,姓淳于,名意。

[2]御风以,chī,细葛布。用细葛布抵挡风寒,此处比喻方法不当。

[3]陶氏:指明代医家陶节痷。

[4]贸贸:纷乱貌。

[5]摅:shū,抒发。

[6]夭札:yāo zhá,因疫病而死亡。

[7]折杨皇荂:折杨,shé yáng,意思是古俗曲名。皇荂,huáng fū,古代通俗歌曲名。

[8]评骘:píng zhì,意思是评定。

[9]嘉庆十有七年:即公元1812年。

[10]壮月:指农历八月。

[11]汪廷珍:(1757—1827),字玉粲,号瑟庵,江苏山阳人(今江苏淮安),官至礼部尚书,与吴鞠通是同里人。

温病条辨序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智之所到,汤液针灸任施,无处不当。否则卤莽不经,草菅民命矣。独是聪明者予智自雄,涉猎者穿凿为智,皆非也。必也博览载籍,上下古今,目如电,心如发,智足以周乎万物,而后可以道济天下也。在昔有熊御极,生而神灵,犹师资于僦贷季、岐伯,而《内经》作。周秦而降,代有智人。东汉长沙而外,能径窥轩岐之壸奥[1]者,指不多屈。外是[2]一家言,争著为书,曾未见长沙之项背者比比。所以医方之祖,必推仲景,而仲景之方,首重伤寒,人皆宗之。自晋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则割裂附会矣。王好古辈著《伤寒续编》《伤寒类证》等书,俗眼易明,人多便之。金元以后,所谓仲景之道,日晦一日。嗟夫!晚近庸质,不知仲景,宁识伤寒,不知伤寒,宁识温病,遂至以治寒者治温。自唐宋迄今,千古一辙,何胜浩叹!然则其法当何如?曰:天地阴阳,日月水火,罔非对待之理,人自习焉不察;《内经》平列六气,人自不解耳。伤寒为法,法在救阳;温热为法,法在救阴。明明两大法门,岂可张冠李戴耶!假令长沙复起,必不以伤寒法治温也。仆[3]不敏,年少力学,搜求经史之余,偶及方书,心窃为之怦怦,自谓为人子者当知之,然有志焉而未逮也。乾隆丁未春,萱堂弗豫[4],即以时温见背[5],悲愤余生,无以自赎,誓必欲精于此道。庐墓[6]之中,环列近代医书,朝研而夕究,茫茫无所发明。求诸师友,浏览名家,冀有以启迪之,则所知惟糟粕。上溯而及于汉唐,洊至[7]《灵枢》《素问》诸经,捧读之余,往往声与泪俱。久之别有会心,十年而后,汩汩[8]焉若心花之漫开,觉古之人原非愚我,我自愚耳。离经泥古,厥罪惟均[9]。读书所贵,得间后可。友人吴子鞠通,通儒也,以颖悟之才,而好古敏求。其学医之志,略同于仆,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乎仲景。其临证也,虽遇危疾,不避嫌怨。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其用药也,随其证而轻重之,而功若桴鼓。其殆智而勇,勇而仁者哉!嘉庆甲子,出所著治温法示余,余向之急欲订正者,今乃发覆析疑,力矫前非,如拨云见日,宁不快哉!阅十稔而后告成,名曰《温病条辨》。末附三卷,其一为条辨之翼,余二卷约幼科、产后之大纲,皆前人之不明六气而致误者,莫不独出心裁,发前人所未发。呜呼!昌黎[10]有云:“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圣弗传。”此编既出,将欲悬诸国门,以博弹射。积习之难革者,虽未必一时尽革,但能拾其绪余,即可为苍生之福。数百年后,当必有深识其用心者夫!然后知此编之羽翼长沙,而为长沙之功臣,实亦有熊氏之功臣也。是为序。

嘉庆癸酉[11]仲秋谷旦[12],苏完愚弟徵保拜书

【注解】

[1]壸奥:壸,kǔn。壸奥,即事理之奥秘精细。

[2]:xǐ,拘泥。

[3]仆:谦辞,古时男子称自己。

[4]萱堂弗豫:萱堂,即母亲之意。弗豫,即不安乐,患病之意。

[5]见背:长辈去世。

[6]庐墓:lú mù,古人父母去世后,死者在服丧期间搭盖墓旁小屋居住,守护坟墓。

[7]洊至:jiàn zhì,再至。

[8]汩汩:gǔ gǔ,形容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此处喻指文思勃发。

[9]厥罪惟均:其罪过仍然一样。

[10]昌黎:即韩愈,韩愈的宗族出于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

[11]嘉庆癸酉:即公元1813年。

[12]谷旦:良辰,吉日的代称。

温病条辨序

天以五运六气化生万物,不能无过不及之差,于是有六淫之邪,非谓病寒不病温,病温不病寒也。后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发明轩岐之奥旨,如日星河岳之丽天地,任百世之钻仰[1],而义蕴仍未尽也。然其书专为伤寒而设,未尝遍及于六淫也。奈后之医者,以治伤寒之法,应无穷之变,势必至如凿枘[2]之不相入。至明陶节庵《六书》,大改仲景之法。后之学者,苦张之艰深,乐陶之简易,莫不奉为蓍蔡[3],而于六淫之邪,混而为一。其死于病者十二三,死于医者十八九,而仲景之说,视如土苴[4]矣。余来京师,获交吴子鞠通,见其治疾,一以仲景为依归,而变化因心,不拘常格,往往神明于法之外,而究不离乎法之中,非有得于仲景之深者不能。久之,乃出所著《温病条辨》七卷,自温而热而暑而湿而燥,一一条分缕析,莫不究其病之所从生,推而至于所终极。其为方也约而精,其为论也闳以肆。俾二千余年之尘雾,豁然一开。昔人谓仲景为轩岐之功臣,鞠通亦仲景之功臣也。余少时颇有志于医,年逾四十,始知其难,乃废然而返。今读鞠通之书,目识心融,若有牖其明而启其秘者,不诚学医者一大快事哉!爰不辞而为之序。

嘉庆辛未[5]四月既望[6],宝应朱彬[7]

【注解】

[1]钻仰:zuàn yǎnɡ,深入研求。

[2]凿枘:záo ruì,卯眼和榫头,如果是方凿圆枘,则彼此不合。

[3]蓍蔡:shī cài,蓍即蓍草,蔡指大龟,是古代占卜吉凶的用具,此处引申为灵验之物。

[4]土苴:tǔ jū:苴,鞋底的草垫。土苴,比喻微贱的东西。

[5]嘉庆辛未:即公元1811年。

[6]既望:农历十六。

[7]朱彬:字武曹(1753—1834),乾隆六十年举人,清代医学家,江苏宝应人。其子朱士彦,历官至左都御史,工、吏、兵诸部尚书,曾为吴鞠通写传之人。

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

夫立德、立功、立言,圣贤事也。瑭何人斯,敢以自任?缘瑭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购方书,伏读于苫块[1]之余。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越四载,犹子[2]巧官病温,初起喉痹,外科吹以冰硼散,喉遂闭,又遍延诸时医治之,大抵不越双解散、人参败毒散之外,其于温病治法,茫乎未之闻也,后至发黄而死。瑭以初学,未敢妄赞一词,然于是证,亦未得其要领。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又越三载,来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细察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其何以传信于来兹!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然未敢轻治一人。癸丑岁,都下温疫大行,诸友强起瑭治之,大抵已成坏病,幸存活数十人,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因有志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曰《温病条辨》,然未敢轻易落笔。又历六年,至于戊午,吾乡汪瑟庵先生促瑭曰:来岁己未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子盍[3]速成是书,或者有益于民生乎!瑭愧不敏,未敢自信,恐以救人之心,获欺人之罪,转相仿效,至于无穷,罪何自赎哉!然是书不出,其得失终未可见,因不揣固陋,黾勉[4]成章,就正海内名贤,指其疵谬,历为驳正,将万世赖之无穷期也。

淮阴吴瑭自序

【注解】

[1]苫块:苫,shān,草席。居父母之丧时,孝子以草席为垫,土块为枕。

[2]犹子:即侄子。

[3]盍:hé,何不。

[4]黾勉:黾,mǐn。黾勉,努力、勉力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