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殖民帝国日本的经济实力
刚刚的内容稍微有些情绪化了,请大家放心,接下来我会注意的(笑)。在读了安倍谈话并将其与日本近代史的研究成果相关联之后,我感到不满的地方,主要在于将大萧条、区域经济集团化、殖民统治这三点结合起来的部分。
刚刚我们提到,谈话的第二段说日本获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第四段讲的则是有关殖民地经济的内容。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的那些内容,我觉得有些不合适。安倍谈话在这一部分提到,先行构筑起殖民帝国的欧洲列强在大萧条中迅速推进经济集团化。与此相对,日本作为后发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方面处于弱势,因此遭受了经济上的打击,最终选择了军事侵略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图表18,这是京都大学经济学部的堀和生老师制作的。堀和生老师专注于研究战前日本作为殖民帝国的经济史,并产生了可谓划时代的成果。
这张图表非常有意思,显示了英国、法国、日本三国面向殖民地(或占领地)的出口额。英国的数值并不包括自治领(加拿大、新西兰、南非、澳大利亚、纽芬兰、爱尔兰)。即便如此,英国的出口额还是非常巨大,可见英国这个殖民帝国的体量之大。

让我们从图表的横轴开始看,1921年,英国对印度等地的出口额接近8亿美元,法国和日本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英国果然是非常强大。日本同期的出口额还不到2亿美元。
到了大萧条发生的1929年,情况又如何呢?1929—1930年,英国的数值出现了急剧下降,法国和日本的降幅就相对较小。三国的数值在1932年都降到了最低点,并在之后开始回升。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1931年,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制度,日本也随即跟进,从金本位转向了信用货币制度(金本位以黄金规定国内货币的价值,信用货币则与黄金脱钩,其发行量由国家进行调节)。
我们继续看日本的数据,1937年,日本对占领地出口额的增长势头令人吃惊。这一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占领地的出口额都快要追上英国了。
还有一点要补充的是,这张图表里日本的数据被分为了日本①和日本②,其中日本①的数据除了包括中国台湾地区、朝鲜、关东州(以大连、旅顺为中心的租借地)的数据,还包括1932年建立的“满洲国”的数据。严格来说,“满洲国”属于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并不是日本的殖民地。不过,考虑到傀儡政权事实上受到日本控制这一点,这里就一并计算了。
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日本通过再次炮制傀儡政权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和华北、东南沿海等地区实施了实质性的占领统治。日本②就是加上这些区域的出口额后的数值。
通过这张图表,我们首先能够看出英国经济在大萧条中受到了重大的打击,相比之下,法国与日本所受的伤害则没有那么大。其次,英国和法国似乎试图通过特惠关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结成关税同盟,通过对其他国家征收高额关税等措施构筑贸易壁垒,以利于同盟间贸易)来推进经济集团化,但是实际数据并不能证明这一做法促进了英法两国对殖民地出口额的增长。
在一部分人的印象中,当时英法两国通过与殖民地之间的经济集团化,优先本国利益,不顾其他国家,由此造成了经济实力较弱的日本遭受损失,进而促成了日本走向战争歧途。这一说法虽然相当有市场,但是与实际的情况并不相符。事实上,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新闻出版业才开始宣传这一论调。到了战争中后期,随着战况的恶化,这种宣传也变本加厉。这就是所谓英法推进区域经济集团化说法的来源。
——日本贸易额的增长与“九一八”事变和侵华战争有关吧。
是啊,乍一看图表,肯定会发现“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军队入侵中国东北,日本的出口额马上就增加了。但是,军事侵略的结果会这么快就在经济指标上显著地体现出来吗?
让我们参照堀老师的其他论文,19先来了解一下当时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吧。一般来说,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出口商品中工业产品的占比会比较高。通过国际联盟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各国出口商品中工业产品的比重。1913年,日本出口商品中工业产品占了大约30%,而在1926—1929年,这一数值上升到约50%,到了1938年,已经达到84.4%。根据1938年的数据,日本出口商品中工业产品的比重已经超越英国,仅次于瑞士与德国。从出口额来看,日本排在德国、英国、美国之后,位居世界第四。日本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机遇”,扩大了本国工业产品的出口量,并在20世纪20年代前期确立了相当的优势。在当时的世界市场上,日本的工业产品在不断夺走英国产品的市场份额(在机械方面,日本出口了相当多的铁路车辆)。需要注意的是,当时日本的经济数据虽然很亮眼,但那是通过武力等经济手段之外的方式获得的,并不能单纯地视之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力量。
为什么正确地把握日本作为帝国的经济实力非常重要呢?因为“大萧条—列强圈地自保—日本模仿列强却不成功—凭借武力进行经济侵略”这种历史叙事,并不能恰当地描述殖民地与日本的关系。结合刚才的图表,以及日本大量出口工业产品的事实,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日本向占领地出口了相当数量的工业产品。让我们以自行车为例,来看看具体的情况。20
到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为止,日本制造的自行车不仅在日本控制的区域内热销,还被卖到了包括中南美洲各国的世界各地,可以说是非常好的出口产品。1936年的出口额超过了3700万日元。那么这一年日本对中国台湾地区的自行车出口额是多少呢?有350万日元,占出口总额的近一成。大概会有人觉得这么一点也不算多吧,但事实上台湾地区的人口到1940年也只有约580万,可见日本产自行车在当地的存在感是非常强的。另外,1936年出口到朝鲜的自行车大约价值850万日元。这个数字看上去比中国台湾地区多,不过参照人口数据来看的话,1940年朝鲜人口大约是2400万,是中国台湾地区的4倍以上,因此自行车的人均数量是更少的。如果从不那么消极的角度来解读这些数据的话,可以看到在当时的中国台湾地区和朝鲜,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购买自行车了。
当安倍谈话言及经济集团化的时候,我们同样可以设想,英国要向其殖民地出口汽车轮胎,但是有多少人能购买这类商品呢?英国可能遇到的两难境地,暗示了安倍谈话中论点的缺陷。
日本作为殖民帝国,从占领地获得了大量经济利益,但在安倍谈话及其背后的历史认识中,这一点却被低估了,这是错误的。
